揭秦始皇死后尸体背后的不解之谜
辛追都能保存两千多年而不腐,秦王朝至尊者始皇帝更能动用全国当时所能提供的一切防腐技术来保护遗体,使其不会腐烂发臭。同时,还可以从秦始皇身边的高官思想、始皇帝的“遗嘱”,以及当年的墓葬制度三个方面来作进一步推论:
其一,从秦王朝高官的思想来看,不会让始皇帝遗体腐败发臭。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一直盛行厚葬之风,其表现为“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也”(《中庸》),“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也就是说,死与生同等重要,慎重处理并办好丧事是孝的体现。在此问题上,李斯的老师荀子讲最为明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他又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逆之心也。”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体面隆重办好丧事,那就不算善始善终,更不算忠孝。所以当时负责尸体保存工作的李斯是不会充耳不闻,眼巴巴看着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的。
其二,从始皇帝的遗嘱来看,不允许让始皇帝自己的遗体腐烂发臭。秦始皇“恶言死”,群臣在他面前“莫敢言死事”,待到病重之时,给公子扶苏玺书:“?丧会咸阳而葬。”这七个字,表明秦始皇是极为注重自己的丧事,即“视死如生”,这里显然有保护遗体的含义。
这是秦始皇弥留之际所留下的唯一遗嘱,要扶苏速回咸阳办理他的丧事,遗嘱中的“葬”,显然是“厚葬”,而不是“薄葬”。此“厚葬”,就是要保护好遗体,身边的赵高、李斯等人当然是明白的。还有一个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实施的“一号工程”——骊山墓,其实,也可视为始皇帝不成文的“遗嘱”,即死后葬于骊山。
此墓筑了三十八年,营建时间所以那么长久,其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固若金汤”,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始皇帝的遗体。从筑墓史实推测,尸体防腐技术也是早有预设和充分准备的。当始皇病重至病逝,高官们的心态是恐惧的。司马迁在《史记》说了他们忧心忡忡的心态,当时“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之,不发丧”。
其三,从当时的墓葬制度看,也完全有可能不让始皇帝遗体腐烂发臭。古代贵族讲求棺椁的制造,要求采用具有芳香防虫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质。古人认为“金玉生寒”,以金玉殓葬可使遗体不坏,《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的说法,于是出现了“玉衣”、“玉棺”。徐州狮子山楚王刘戊墓的漆棺镶有菱形、三角等图案的玉板,是至今能见到的玉棺遗迹;西汉贵族还盛行玉衣殓葬,天子用“金缕玉衣”,诸侯士大夫依次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很重视深埋,深埋可以基本上甚至完全避免大气空间不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棺椁、殉葬品、尸体的影响。而且在椁围填充与保护棺椁、随葬品、尸体直接有关的木炭及草药。
《吕氏春秋》也记载了这一事实:“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文献记载如此,古今发掘启示亦如此。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椁外填充物对保存棺椁及维持棺内恒温、恒湿等有着明显的作用。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所说用鲍鱼“以乱其臭”,其“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臭味?又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呢?
有的文章这样写道:五十岁的秦始皇死在了沙丘野外,丞相李斯秘不发丧,怕的是天下大乱,尸首就放在皇上坐的凉车里。这凉车尽管是冬暖夏凉,可那时相当酷暑,离京城两千里路的路程,昼夜兼程,也遏制不住始皇帝的身体腐烂的自然规律,车过处,自然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这却是令人狐疑的气味。于是,丞相等人急令采购来一石鲍鱼,混淆其味
这种说法至少有三处与事实有出入:
其一,秦始皇不是死于沙丘野外,而是沙丘平台。此平台为行宫。唐代?守节在《正义》有按:“始皇崩在沙丘之宫。”离长安两千余里,为帝王之行宫。其设备不错。那种以“沙丘”为荒郊野外的望文生义说法,是不合事实的。
其二,并非将秦始皇的尸首直接放在??车里。司马迁在《史记》里的用词是非常严谨的,他明白指出:“棺载??车中。”这里特?提到“棺”,即秦始皇遗体经防腐处理后才放进具有防腐作用的棺材里,再搬上??车。
其三,《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是说“上?车臭”,没有讲始皇帝的遗体腐烂发臭,更没有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是文学笔法。
关于“臭”,《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棺载??车中,……抵九原。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以乱其臭。”这一段记载中,司马迁没有说秦始皇遗体腐烂所发生的臭味,只是说??车臭,这里究竟为何臭!笔者认为,这也有可能是棺中防腐剂,经路途的颠簸有所泄漏而散发出的一种异味。
对此,可以从马王堆尸体防腐的措施进行推论。辛追尸体的关节能够活动,肌肉具有弹性,这是现代防腐药水也难以获得的保存程度。科学家的目光一直聚集在浸泡尸体的液体里,早在棺木打开之初,人们就发现尸体浸泡在散发异味的茶色液体中。尽管许多的疑点也困扰着科学家们。
但是,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认为,棺材中的液体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尸体的腐败,是尸体千年不腐的重要原因。认为,辛追被保存于福尔马林、酒精等化学药水里,这些药水在医学上被称为固定剂,有着消毒、灭菌的作用,合理的配制可以使蛋白质失去活性,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
这些防腐剂或香或臭都是一种异味。这种异味确实是刺激难闻的。司马迁用“棺载”两字,说明秦始皇的遗体进了棺材之后才上??车的,这里自然让人推测,进棺材之前,已经作了洁身处理,并作防腐处理之后再进了棺材,此防腐剂也许是福尔马林之类的防腐剂,经路途的颠簸有所泄漏而散发出的一种刺激臭味。
所以说,此臭味,并非遗体腐烂之臭味,而是防腐剂的异味。正是为了掩盖或是冲淡防腐剂之异味,要来了一石“鲍?”,是“秘不发丧”之一策。
秦始皇死之谜:秦始皇是死于非命还是疾病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广宗附近)。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赵高是一名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他的父亲受秦宫刑,母亲是一名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时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鱼装在车上,迷惑大家。到了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是宦者,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赵高的最终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只有在秦始皇死后,他才能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谋。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害,目前尚无定论,如果是被害,赵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
郭沫若曾写过一篇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曾这样描述秦始皇死时的症状:右耳流关黑血,右耳孔内有一根寸长的铁钉。郭沫若认为这是胡亥害怕夜长梦多,担心赵高、李斯发生动摇而下的毒手,这事李斯和赵高事先也不知道。实际上赵高进行谋害的可能性比胡亥大,因为诏书、玉玺都在赵高手中,继承王位的决定权也掌握在他与李斯手中。而胡亥即使弑父,如果得不到赵高、李斯的配合,不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杀身之祸。而赵高常随侍在皇帝左右,趁机行事不露痕迹,所以比胡亥方便得多。
然而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主要原因就是赵高唯恐扶苏继承王位。赵高曾对李斯讲:“长子(即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全必用蒙恬为丞相。”如前所述,由于赵高跟蒙恬的关系,赵高对蒙恬、蒙毅恨之入骨,所以他不希望蒙氏尊宠,所以必须阻止扶苏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宠爱长子扶苏,只有伺机杀掉秦始皇,才可拥诏立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时居于深宫,戒备森严,赵高根本无法下手,现在他在旅途中病倒,这真是天赐良机,正如赵高劝胡亥时所说:“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提前结束其生命,这完全有可能。
那么,赵高是否敢冒着弑君的罪名,去做这风险极大的勾当呢?事实上,赵高的言行已作出了最好的解释。他对胡亥说“臣闻汤武杀其主,在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往,孔子著之,不为不孝。”赵高不仅有以上弑君议论,而且后来还有弑君的公开行动,当秦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后不久,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燃起农民斗争之火,这时,赵高认为天下已乱,准备篡位称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导演出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有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进入咸阳皇宫,把它献给秦二世,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怎么把鹿说成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们当中,有的怕得罪赵高,不敢说实话,只好默默不语;有的讨好赵高,跟着说假话,硬说是马;有的尊重事实,直言为鹿。事后,赵高认为直言为鹿的都是反对他的人,便将他们一一暗害。而对那些在事实面前表示沉默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存心说假话而巧于阿谀奉承的小丑,则成了赵高网罗的对象。赵高摸清了底细,不久使派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率士兵千余人,乔装谎称为盗,闯入望夷宫,逼胡亥自杀,胡亥苦苦求免,阎乐骄横地说:“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沫足下。”胡亥无奈,只好自杀身亡。事后,赵高把玉玺佩在自己的身上,欲自立为帝,可是群臣一致反对,他无可奈何,只好立胡亥的侄子子婴为王。从这般逼宫的行径就可以看出,赵高这种心狠手辣的人,他弑君并不为怪。
这种观点认为秦始皇之死,实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这场政变的导演是赵高,而扶苏、蒙恬、蒙毅、李斯、胡亥等就是被他支配的牺牲品。至于赵高怎样使秦始皇致死,这正是历史上的缺页。
是病故还是被害?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充满信心。据考察,秦始皇陵没受破坏,秦始皇可能遗体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气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发掘之时,秦始皇死亡之谜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开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2957.html
相关阅读: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