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常言道:“不见棺材不落泪”。暂不说逝者的儿孙在棺椁面前伤心恸哭,就是局外人看了那种庄重肃穆的景况,也会为之掉下些许同情、难过的眼泪。但是,南齐皇帝萧宝卷却与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仅要匆匆下葬,而且还在灵堂之上哈哈大笑,令所有臣子惊诧不已。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他是得了癔症不成?还是……
要说十六岁的萧宝卷还真有点入职不顺,刚刚当上了老总就赶上操办他父亲的丧事。这对从小就为所欲为的他来说,无异于受刑,所以,他的心中大大的不爽。可又无可奈何,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都不能左右,而且去世的人又是他老子。他不住地咳声叹气,烦躁不安,这老头咋这么想不开呢?不到咽气儿的时候,不交出手中的权利,你倒让我上任清闲几日,再拜拜呀,我这脚趾头还没等挨地儿呢,你就呜呼哀哉了,本太子爱玩耍是出了名的,这不成心与我过不去吗?
每天只要他看到那黑森森的棺材、白刷刷的孝衣,来来往往的慰问者,还有那时时充斥着鼻孔的焚烧纸钱的烟味,就不耐烦地大声嚷嚷着,你们赶快把它抬到墓地去埋了。他说得很简单,可古代的礼法是何等的森严?灵柩停放多长时间是有固定天数的,哪能随随便便地就发丧呢?即使是现在,也有三、五、七日之说呀,更何况是古代的帝王之家呢?丝毫马虎不得。就为这事儿,东昏侯萧宝卷和老员工徐孝嗣争执了好久。迫于初次上任及一些老人儿给予他的压力,最后才勉强让萧鸾的棺材多放了一个月。奇怪的是,东昏侯那样一个放浪形骸的人,为什么给了徐孝嗣这么大的面子呢?
原来呀,徐孝嗣不仅是当初帮齐明帝萧鸾发动政变的功臣之一,而且他还与齐明帝是儿女亲家,徐家的两个儿子徐演、徐况分别娶了武康公主和山阴公主。萧鸾在临死的时候呢,唯一放不下心的就是他那顽劣儿子。他担心自己来之不易的家业会毁在这个不成器的孩子手中。于是,他就把徐孝嗣等几个曾经跟随他多年的亲信叫到跟前,委托他们来辅佐儿子萧宝卷,这也算是临终托孤吧。所以,在萧宝卷羽翼尚未丰满时,徐家的人说了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也正是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守灵时的萧宝卷才不敢过于造次。在灵堂守灵期间,每当睦邻友好人士和他的员工们前来吊唁时,作为孝子的东昏侯必须在一旁“临哭”,以示对亡故之人的思念和不舍,也可以说是孝子服丧守灵的一道程序吧。但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为了逃避遭受“哭刑”,都谎称说自己的喉咙“痛”,便像旁观者一样站在一边,装装样子而已,因为他根本就不悲伤。当然喽,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是人家的家事嘛!
前来拜祭的中高层主管当中,有一位名叫羊阐的,是个大秃头。在一次哭拜时,因哭的架势特别“厉害”,他的帽子掉在了地上,露出了亮亮的光头。这块儿不毛之地偏偏就被东昏侯瞧见了,他顿时忍不住前仰后合地哈哈大笑起来。本来就有点口吃的他,可能觉得太好玩儿了,就对左右说:“你……你……们看哈,秃……秃羊啼……叫了,哈,秃……”其实,当时的情景大家都看到了,只是在那样肃穆的场合,没人敢开玩笑罢了。也只有他才敢如此荒唐地面对先帝的灵堂做出如此出格的不恭之举。使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唏嘘不已,普天之下哪有这样的“孝子”?咳!大逆不道啊!
灵堂之上,东昏侯大笑戏谑属下不止,既不是他得了什么癔症,也不是其他的何种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缺失以及自身缺乏成熟的心智。萧宝卷十六岁继位时,差不多也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了吧。正处于青春期的他,虽然活泼好动,有点叛逆,但无论怎样,像他这个年龄段的人也应该懂得感恩父母,且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正常的判断力,有正确的荣辱观和正常孩子应有的情感态度吧?他呢,却如同不知深浅的几岁顽童。由此看来,从小缺少家教的缘故,才养成了他我行我素、自私、偏执的坏习惯。
尽管东昏侯的父亲萧鸾在世时,深居简出,提倡节俭,但他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放任自流,过分地溺爱和偏袒,只注重教育他为看好家业如何去整人,必须以“我”为中心,否则,逆我者亡。而没有注重培养、教育他先做好人,然后才是如何守好业,做好事,尽好责。有了这样的家长,发生前面的一幕也就见怪不怪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87719.html
相关阅读:刘邦异姓王有几位 异姓王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
清代《关羽族谱》被发现:他其实也是汉朝官二代
公孙敖怎么死的:四次为将的公孙敖因何被腰斩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争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