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东汉人口有多少 东汉末年为何人口骤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汉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对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而言,人口与国家的繁荣有着直接联系。那么我国东汉时期的人口有多少呢?东汉末年为什么出现人口骤减的情况?  东汉人口有多少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精耕细作方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如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一带,地处关中地区,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战乱频仍,残破不堪,人口锐减至50余万。兖州也由780多万减至400万左右。相反,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万增到720多万。  东汉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在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现代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为什么东汉末年人口骤减?  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国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国的大规模瘟疫,从西汉武帝开始就周而复始,西汉帝国的灭亡,导火索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瘟疫而激发的农民起义。而且这种瘟疫以当时的中医水平来看,基本属于毫无办法的绝症。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横空出世,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大规模瘟疫的破坏力,才从此开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从东汉中前期开始,中国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我们今天说到东汉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说张衡的地动仪,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5次,其中最严重的1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么大范围的蝗灾,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元朝末年的几次可以相比,堪称是“百年不遇”。与此同时,东汉最后的50年里,黄河有4次发生决口,长江流域的荆州与江东,先后发生了5次水灾。同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也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旱灾,北方少数民族为了躲灾,纷纷南下到中原地区求内附,中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这时期开始渐成高峰。  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国家的经济储备会在饥荒中渐被掏空。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所谓“州郡记,如霹雳”,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日益超过中央。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了。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军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就是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军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他的“临时政府”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  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政府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续锐减,对那时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诸侯的主要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这场战乱的后期,都开始把人口当作主要的争取对象。曹操在灭掉袁绍后,从户册上发现冀州地区有30万人,竟然让他喜不自胜。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之所以不顾孙权有可能抄他后路的危险,一心西进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庞统在投奔刘备后劝他的那样——“荆州荒残,人物殆尽”,这样的地区,自然不能作为争霸的本钱。在得到四川后,刘备一度势力大兴,也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个中国受到战乱破坏最轻的地区。四川当地的人口,特别是汉族人,大多属于逃难到这里不久的难民,能够有力气逃难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争夺人口之外,许多政权也开始采取恢复人口的政策。  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许多史料的说法,建立东吴的孙权,从登基开始,就下了强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岁之前必须成婚,否则就要法办。曹操之所以采取屯田政策,也是由于人口锐减,特别是农民大量减少,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虽然把赤壁之战当成三足鼎立的开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中国的内战并没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结束后,才真正进入一个和平期。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蜀国有70万,吴国也有10多万,真实的数字,却是蜀国8万,吴国10万,小说的数字严重“注水”,真实的数字却更值得深思:一场关系两个政权命运的大战,双方只拿出了这么点兵马,只能说人口下降得太厉害。在此之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简单了。人这么少,再自相残杀下去,大家都要完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81681.html

相关阅读:公孙敖怎么死的:四次为将的公孙敖因何被腰斩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刘邦异姓王有几位 异姓王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
清代《关羽族谱》被发现:他其实也是汉朝官二代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争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