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党产,多年来一直是台湾纠缠不清的政治议题。近日,国民党公布专案报告,向外界透露家底,尚有166亿元新台币。据该报告,1949年带往台湾的227万两黄金,及数十万件故宫国宝,也都曾被列入国民党党产。
那么,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国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究竟有过多少党产呢?
1945年之前:靠财政养党,无“党产”之说,党务人员薪资待遇差
在1945年之前,国民党没有所谓“党产”一说。自1925年孙中山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党务费用,即不依赖党产,而主要由国库支付。1927年国民党全国执政,党务经费遂成为政府财政中的一项固定开支。国民党所主办的教育、文化、新闻事业(如中央日报、中央电影企业公司、中央广播电台)等,也都由国家财政负担运营经费。①
这种做法长期受舆论批评。但国民党以“训政党”自居,对外界的批评一直不以为然。如1941年12月,国民党元老居正公开站出来,力挺“党务经费由国库开支”完全正确。居正说:“现党外一般人认为党务经费不应由国库支出,党内同志也有以为党部支用国家公币为不正当。我们在此应明白本党是建国的党,所有党员既为建国而努力,则党部经费应由国家负担,乃一极合理的事情。”②
不过呢,因为蒋介石“以军统党”,国民党的党务工作人员,日子并不好过。据统计,1937年之前,国民党每年的党务经费,占财政总支出不足3%;抗战爆发后,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1%。其中,超过一半的经费被用于发薪。而较之政府工作人员,党务工作者的薪金水平是很低的——抗战前,一个省府委员的月薪是500元,加上办公补贴最高可达2000元左右;但同级别的省党部委员的月薪只有150元,也很难拿到什么补贴。抗战期间,差距变得更大。所以呢,一方面,“国库养党”给国民党招致很多外界批评;另一方面,党务工作者因薪水低,又大都不安于做党务工作,“县党部的委员,天天想当县长;省党部的委员,天天想当省政府的委员”③,国民党成了一盘散沙。
陈立夫,曾主管国民党党务。晚年在回忆录中感慨国民党中委竞相找关系去政府兼职,只是为了更高的薪金
1945年-1949年:搞“企业养党”,但因响应金圆券改革损失惨重
抗战胜利,国民党对外宣布要结束“训政”。“国库养党”遂失去了名义上的合法性。按国民党的公开承诺,“国库养党”规模逐渐递减,到1948年,党务经费将不再列入国家预算。为自筹党费,此一时期,国民党正式开始大规模地置办党产,主要方式是“企业养党”。
本来,国民党在抗战末期,曾设想过另一种“党员养党”的办法,号召党员“月捐”来维持党务运转。但结果非常令人失望,1944年所得的党员月捐总额,只能满足该年度党费预算的0.07%。故此,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作出决议:县级以下党部,继续搞“党员养党”;省市中央党部,创办党营企业,走“企业养党”的新路。④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国民党通过接收日伪资产,迅速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从实业到金融的党营企业体系——其中,较大的中央党企共计13家,另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党企——为“合法”拿到日伪资产,国民党当时声称:本党领导抗战损失惨重,其党产损失部分应由政府补偿。不过,在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中,这些党企,因服从国民党的指示,全部损失惨重,一蹶不振。如资本雄厚的中央级党企亚东银行,本储备有黄金4156条,美钞14万余元,因响应改革,将黄金、美钞悉数上缴中央银行。改革失败,该行流动资金也损失殆尽。稍后,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崩盘,这些党企大部分没有来得及撤往台湾。据1949年底的一份统计,因内战失利,国民党损失了90%左右的党产,约670万美金。⑤
1948年底,金圆券改革失败,民众蜂拥冲击银行兑换黄金。此次改革中,国民党“党营企业”损失惨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75496.html
相关阅读: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