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也是各种流行病频发的季节。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爱卫会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做好防控工作。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流行病”这个名词,但其医学概念是存在的,这就是“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民皆疾也”,即好多人都得病的意思。如果大规模暴发,则称为“大疫”。伤寒、瘴气、传尸、疠风、虏疮等五大传染病,曾给古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最害怕……
伤寒,古代最普遍的传染病
对于流行病的现象,古人认识很早。《周礼?天官》“疾医”条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春季的“?首疾”是什么病?从字面来说,是“头疼病”。晚清国学大师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为?痛而在首也。”以孙氏的观点来看,就是春天气温不稳,或冷或热便容易患头疼脑热,这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古代伤寒的概念很宽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称为“伤寒”。中国历史上第一波伤寒大流行,发生于东汉时,世界上第一部总结性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作者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其宗族原来有200多口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于伤寒。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魏大军也曾为伤寒所困,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南征,打了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但到十二月份,曹军突发“大疫,吏士多死者”。实际上,曹军所患的传染病就是冬春时高发的“伤寒”。伤寒导致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于13世纪上半叶。据《金史?哀宗本纪上》记载: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汴京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不到两个月,死了近百万人。现代学者结合当时医家李杲《内外伤寒辨惑论》所记,认为这次大疫就是伤寒疫。
瘴气,古代最凶猛的传染病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气大概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传染病。瘴气到底是什么传染病?其实就是疟疾。“疟”字从“疒”从“虐”,“虐”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其意思很明了,这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古代早期,人们直接将疟写成“虐”,《礼记?月令》即称“民多虐疾”。东汉人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释“疟”中,称此病为“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先秦时期,疟疾最早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周礼》中所谓“秋时有疟寒疾”,即指此疫秋天多发。究其发病原因,《礼记》认为: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就会暴发疟疾,因传播疟疾的蚊虫繁衍密集。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云南过去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也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历代官兵南征,多因疟疾而遭遇重挫。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即因畏惧瘴气,而推迟其南征计划。唐玄宗李隆基南征时更因瘴气而失利,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唐朝廷派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国(今云南境内)。结果士兵被传上瘴疫,又病又饿,死去“十有八九”,李宓被活捉,全军皆没,后再派军征讨,总共差不多死了20万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64765.html
相关阅读: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