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历史悬疑:晚年张学良为何到至死不肯再回大陆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解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张学良究竟为什么晚年不返回大陆定居而最后客死异国的檀香山?从邓颖超派人赴美为张学良送去亲笔邀请函,以及张学良给邓颖超的复信谈起,从中管窥这位著名爱国将领暮年归乡之志不能如愿的内幕。

揭秘张学良为何至死都不愿意回大陆?

晚年的张学良和赵一荻(资料图)

张学良究竟为什么晚年不返回祖国大陆定居而最后客死在异国的檀香山?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拟从邓颖超派人赴美为张学良送去亲笔邀请函,以及张学良给邓颖超的复信谈起,从中管窥这位著名爱国将领暮年归乡之志不能如愿的内幕。

邓颖超写信诚邀张学良

长期以来,史学界特别是东北张学良研究者们一直都在争论邓颖超是否真有一封信函寄给在美国的张学良。新世纪伊始,我们有幸见到了邓颖超这封信的影印件。

1991年3月10日,当张学良和夫人从台北桃园机场踏上赴美探亲之旅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中共中央格外重视。中央书记处特别注意到,张学良在台北机场登机前对中外记者的谈话中,曾公开表示有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意向。邓小平得知后,专一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家主席杨尚昆,说:“你们应该开个会,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并对如何迎接张学良的归来作了较为详细的指示。

为了欢迎张学良的归来,江泽民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台办、国台办和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的负责同志。会上,江泽民对如何在张学良访美期间使其归来的事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

根据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指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并作了四项重要安排:一是当年6月在北京为张学良举办91岁寿庆活动;二是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三是派人去沈阳修葺大帅府和大帅陵,为张学良归来后赴辽宁抚顺安葬其父张作霖的遗骸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四是派出一位中央副部级以上的党内负责同志,亲自赴美国旧金山转达中共中央对于张学良的欢迎之意,此人并具体负责对张学良归来的一切事务性安排。

前三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究竟派什么人赴美国迎接张学良归来却遇到了困难。当时,中央提出的副部级人选共有五六位之多,其中特别考虑到了张学良以前在东北军的旧部,如原铁道部部长郭维城、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万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等人。他们都是我党内的老同志,也都和张学良将军有过特殊的战斗情谊。最后经中央书记处多次讨论,确定由吕正操赴美迎接张学良。

吕正操是张学良的故乡海城人,东北军的旧部袍泽;早年吕正操在东三省讲武堂读书时,张学良是他的老师;吕正操又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参加者,他与张学良有着至深的私人感情。中央特别考虑到吕正操与所有拟定人选不同的是,他是几位人选中曾任职务最高的一位。在中央确定吕正操前往美国迎接张学良以后,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寓所亲自召见了他。

此前,邓颖超根据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意见,已以私人的名义亲笔为张学良写了一封欢迎信。由于当时邓颖超尚不知道赴美欢迎张学良的中共代表究竟是谁,所以她那封信上赴美中共代表的人名暂空。信的全文如下:

汉卿先生如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浓。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今先生身体安泰,诸事顺遂,而有兴作万里之游,故人闻之,深以为慰。

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所幸近年来两岸藩篱渐撤,往来日增。又值冬去春来,天气和暖,正宜作故国之游。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访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兹特介绍本党专使×××同志趋前拜候,面陈一切事宜。望先生以尊意示之,以便妥为安排。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即颂

春祺!

邓颖超

1991年5月20日

这已是邓颖超写给张学良的第二封函件了。第一件是一年前张学良在台北举行90岁寿庆时她致的贺电。那时,她的贺电高高悬挂在台北圆山饭店昆仑厅祝寿的礼堂正中,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关注。这次亲笔写成的邀请函,语言更加诚挚热情,充分表达了中共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位离国多年的爱国将军的敬重之情。

吕正操一行5人奉中共中央之命于5月23日悄悄从北京启程直飞旧金山以后,才发现晚来了一步:张学良早在几天前即从此地飞往美国东部城市纽约去访问亲友了。留在旧金山的是赵四小姐及她的儿子张闾琳。在这里,吕正操出席了为赵一荻庆寿而举行的活动,然后便率领随员飞赴纽约。

张学良亲笔信敬复邓颖超

5月29日,吕正操在纽约曼哈顿贝祖贻夫人的住所里首次会见了老上司张学良。初次见面,吕正操只是礼节性的晤谈和赠送寿礼。第二天上午,吕正操在曼哈顿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里,避开所有外人和张学良进行了一次长达1小时之久的单独谈话。他首先转交了邓颖超的亲笔信。张学良看到邓颖超的亲笔信,感慨万端。他顾不得使用放大镜,将发花的眼睛贴近信纸反复看了两遍。然后,他对吕正操动情地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

接着,吕正操又向张学良转达了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的问候以及欢迎他借赴美之便返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的良好意愿。张学良听后颇受感动。但是,由于事体重大,他说:“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动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在随即开始的各界人士为张学良举办的祝寿活动中,中共代表吕正操考虑到种种不便没有出席这类公开的活动。6月4日,张学良在纽约的祝寿活动结束以后,他主动提出再次会晤吕正操。地点则安排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官邸里。

这次谈话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谈话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吕正操着重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张学良对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深表赞同,并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一份微薄之力。他向吕正操表示:“我过去就是做这件事的。我愿意保存我的这个身份,迟早有一天会用上。我虽然90多岁了,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

尽管张学良坦率地向吕正操表露了不能马上返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意思,但他仍然亲自执笔给邓颖超写了一封回信。他在信中写道:

周夫人

颖超大姐惠鉴:

×××来美交下尊札,无限欣快。又转达中枢诸公对良之深厚关怀,实深感戴。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敬请×××代向中枢诸公致敬。

另转请×××转陈愚见。

肃此

敬颂夏安!

张××顿首再拜

6月2日

张学良在纽约出席旅美华人为他举行的寿庆活动后不久,即与夫人赵一荻于1991年6月27日经夏威夷飞回了台湾。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乡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海内外媒体对此议论纷纭。香港《信报》记者以专访的方式发表了一篇题为《张学良动向:先回台湾再作道理》的文章,其中说:“张学良以他的行动证明他为人重义,舍弃了从美国径赴大陆,早日了却扫祭亡父墓庐,并一偿半个世纪多渴望亲睹家乡面貌的愿望。……据接近少帅的人士透露,他这次在纽约与吕正操见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中共派吕正操到美参加为张祝寿,与张接触,可谓高招。

在吕正操向少帅表示大陆的人特别是东北家乡的人都热切欢迎少帅早日回去看看时,张学良心有难处地委婉谢绝了。他在纽约三个月的停留期间,外界(包括美国方面)都在注视他在中国统一、两岸和谈中会扮演什么角色。可以看出,在纽约方面,美华协会发起为他隆重庆寿以前,他是避谈统一的,即使接受记者访问,也只谈东北军旧事。

直到6月3日庆寿以后 ,公开露了面,而且与中共人士晤见。在6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能够替国家统一做什么贡献时,张学良微笑了一下说:‘我现在是闲云野鹤,我真能有什么贡献吗?我还是那么说,只要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事,我都愿意去做。’张学良还告诉国民党:‘不要怕和共产党谈。’……”

正是由于张学良在第一次访美后并没如愿返回他毕生翘首的祖国大陆,特别是事隔一年以后,当张学良再次离开台湾去夏威夷做永久性定居以后,各种有关他为什么在晚年不回大陆的传说和猜测,就有几个不同版本在海内外的媒体上炒作。

是因生病不回大陆吗

媒体认定的第一个理由是:张氏夫妇系因生病而失去了回大陆探亲的机会。

不错,张学良在晚年确曾染患过多种疾病。从1936年被蒋介石幽禁时起,直到1990年真正获得了人身自由,漫长的岁月里张学良先后得过几次重病:1944年抗战期间,张学良曾在贵阳得过当时极为难以医治的盲肠炎(即现在看来只是小手术的阑尾炎),后经手术治疗,终于痊愈;第二次是1954年在台湾高雄,张学良患突发性咯血,病情危重,后经抢救得以脱险;第三次是1964年的肠胃综合症,入台北荣民总医院治疗近半年,初时怀疑是肠癌,后经复查乃一般痢疾,不久即愈;第四次是1993年10月25日深夜张学良忽然头疼难忍,猝然晕倒,被家人急送到荣民总医院进行抢救。

经主治医师赖继有等人的连夜抢救,认定张学良患有急性脑血肿,起因是张氏的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由于病发突然,所以在他颅内已经造成了弥漫性血肿,病情相当危急。这是张学良晚年患染的最严重疾病。当时的张学良已届93岁高龄,年龄较大,病情较危,且病变出现在颅脑的要害部位,因此荣民总医院感到抢救的希望不大。

谁也没有想到,经过几天的紧急抢救,张学良竟然奇迹般地得以生还,这在台湾脑外科不能说不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张学良非但没有因为年纪过大而形成脑疝或死亡性休克,而且竟然在入院一个月后即得以康复出院,又像常人一样在院落里散步了!显而易见,他决非因为这场突发疾病而改变了回大陆探亲的初衷。

1993年,当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媒介纷纷发文猜测张学良为什么不回祖国大陆时,海外报刊的主要关注焦点大多在张学良是“因病”不能实现夙愿上。其中一家有影响的华文报纸说:“近几年来,张学良要返回东北老家探亲的消息不少,然而,物换星移,时间流淌,至今仍未见张学良踏上回大陆的归途。有的估计:张学良毕竟是年至93岁高龄的耋耄,可能身体欠佳,行动不便。有的猜测:张学良有过不参与政治的表示,可能是避政治之嫌,一再推迟赴大陆的行程。但是事实上这几种猜测都缺少根据。”

据当时刚刚赴台湾面拜张学良的东北大学校长蒋仲乐先生说:“张学良仍然很想回大陆看看,尤其是对东北老家总是一往情深。但他近期不能回大陆,其中之原因,既不是有人说的身体欠佳,也不是有人猜测的张学良有意回避政治的顾虑。最主要的原因是,跟随他60多年的夫人赵一荻有病在身。总不能在夫人患病的时候自己一人去大陆吧。

此乃人之常情。张学良与赵女士相濡以沫一生,形影不离。张学良想回大陆看看,肯定是希望偕夫人一起起程。”蒋仲乐在台湾还听说张学良准备陪夫人到美国加州和夏威夷去治疗和疗养,那里一些条件要比台湾好些。至于张学良什么时候回大陆,他认为在当时情况下是很难有肯定的时间表的。

自然,另一种说法也难以成立,那就是日本记者野川在张学良第一次访美回台后不久在日本《读卖新闻》上撰文所说的“张学良有机会回大陆而不能回的原因,是他在美国纽约期间,被医生查出左脚生了数枚阻碍他行走的骨刺”。

事实上,张学良脚生骨刺也确有其事,但不是在美国查出,而是1992年1月张学良回台后到荣民总医院治疗感冒时查出的。当时,医生发现在他的右脚(而不是野川所说的左脚)小趾骨上生出了两个小小的骨刺。他们认为这两枚骨刺虽小,但必须马上采取控制性治疗,不然会发展到影响步行走路。后来,张学良在台湾一边治疗,一边从北投旧宅搬到台北天母的一幢住宅楼里,以电梯上下代步,就是因为生了骨刺的原因。以上都是事实,然而,这也不是张学良不能回大陆的根本原因。

少帅是因惧怕日本天皇而不敢回国吗

1992年8月26日,台湾《联合报》刊载了特派记者程川康写的一条新闻:《张学良决定近期回乡探亲》。他在此文中这样写道:“可靠消息来源指出,背负西安事变责任,在台湾幽居长达40余年的前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将军,决定近期偕夫人由台搭乘华航班机取道香港启德机场,转乘中国民航班机返回东北辽宁老家,与阔别56年的家人、乡亲和旧部作短暂团聚,了却有生之年最大心愿和怀乡之情。张将军的确切返乡日期,将视身体状况及东北气候而定。一般预料本月底及9月初可能成行。但另一条消息说,张将军在荣民总医院治气管炎康复出院后,很快将安排搭机返回东北老家。而张将军已在前天出院。张指出,此次返回东北老家后的第一个心愿,是前往父亲张作霖的坟墓前拜祭,以了却50年来没能亲自扫墓的愧疚……”

这条消息发出后,不但台湾和东南亚各报刊蜂起转载,就是祖国大陆几家有影响的传媒也深信张学良必回大陆无疑。因为这条消息的来源相当可靠,且又是程川康亲自采访张学良本人所得,可信度非同一般。然而,1992年的秋天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张学良非但没有在当年9月返回祖国东北,而且到了1993年春天,他也没有回乡探亲的行动。

更让人大感惊奇的是,不久后他竟然再次带着夫人赵一荻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作了长期定居国外的准备。这其中的内幕究竟如何?海外报界对张学良并没有如期实现自己的归乡之诺,再次发出种种奇谈怪论。其中最让人吃惊的解释是:张学良因为返回东北的时机与日本天皇访华时间相碰,而不得不放弃了他计划多时的回乡计划。

海外媒体的解释说,日本天皇宣布当年10月赴北京访问,此时恰好张学良就在国内。而日本人在历史上与爱国心重的张学良素有宿仇旧恨。当年日本关东军不但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他的父亲张作霖,而且随后又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夺取了张氏家族在东北三省惨淡经营几十年所得到的半壁江山。所以,张学良不希望在他回乡探亲的时候,与日本天皇明仁同时出现在祖国大陆的土地上。由于张学良仇恨日本,所以他才断然取消了当年返回祖国东北的计划,致使一个美好的归乡之梦再次胎死腹中。

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992年9月张学良原定回国的时间,确实与后来新华社宣布的日本天皇明仁的访华日程相碰,这是事实。但对于张学良来说,日本天皇的访华决不会构成他回国的阻碍。

后来,据一位去台湾访问过张学良的东北籍人士说,此种捕风捉影的传闻,就连张学良本人听了也颇感奇怪。

能够否定上述推测的证据,莫过于张学良本人生前的谈话记录。1990年,张学良首次在台湾会见记者时,他那个“缄默五十年,张学良现在有话要说”的长篇访谈,就是和日本NHK电视公司记者进行的。这次访谈在台北凯悦饭店进行,用了三个下午的时间,其中多次谈到他和日本人的关系。当然,谈话中他也毫不留情地当着日本记者的面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但是,当他谈到在1921年第一次出国就是到日本观看秋操时,随口说了下面一段话:“如果可能,我还想再次到日本去看看。也许是上了年纪了,更想了,想看看新日本是什么样子?想亲眼看看……”

张学良的话,让那些持“张学良不回大陆是因为日本天皇访华”之说的人不攻自破。任何人都知道,张学良并不害怕和天皇明仁同时在中国大陆上出现,因为他本人如果当真在晚年实现了再访日本的愿望,那么他到了日本本土之上,岂不是每天都要和日本天皇同在一块土地上吗?所以,这条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是赵一荻阻拦少帅归乡吗

毋庸讳言,赵一荻在台湾和在夏威夷期间,都曾公开或私下流露出她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意思,有些话甚至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她上述心态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让张学良改变主意和动摇归乡信念的消极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举证说:在台湾期间,即便与张学良私交甚好的台湾“新闻局”处长郭冠英、《联合报》资深记者周玉莞等可以随便接近张学良的人,想对这位世纪老人进行采访的时候,也一定要事先得到赵一荻的首恳。这就更不要说张少帅的重大回乡探亲计划了。他们认为一切都因为中间有赵一荻作梗,才使张学良的回乡计划不能如期实现。这些说法当然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把张学良临死前始终不能回东北的责任都强加在赵一荻身上,也未免有失公正。

赵一荻之所以多次公开表示不希望张学良回到大陆,并非如外界所非议的那样是因为她对家乡和祖国没有感情。恰恰相反,赵一荻对祖国和故乡的情结之深,决不逊于少帅。她平时偶尔流露出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只言片语,有些话确属实情。如她曾说:“他(指张学良)现在连走路都要坐轮椅,还能乘飞机长途旅行吗?”有些话则是因为她和少帅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才不得不那样说。特别是她在台湾时公开表示的“张学良不想回大陆”等语,极可能都是被当时政治局势所左右。只有熟悉赵一荻的亲属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位当年在天津长大的江浙才女的思乡之心。赵一荻思念祖国亲人的心情,从她仅有的几封给亲人的信中即可窥见一斑。

1990年,赵一荻在台北的幽居生活刚刚结束,就辗转收到了侄儿赵允辛写来的一封信。当赵一荻从这封由海峡对岸飞来的家书中获悉三嫂仍然健在的消息后,马上亲笔给她写了一封信:

三嫂:

你给我写的信和毛笔字及相片皆已收到。前两天又收到允辛的信和姆妈的相片。听说您的腿有毛病不能走路,不知是什么病?是否能医治?实在是非常的挂念。您一共有几位儿女?现在是住在哪一位侄儿家里?日常的生活是否有人照顾?请来信告诉我。

日子过得真是快,我离家已经60年了,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在了。我真是非常的感谢您这样的孝顺姆妈,侍奉她几十年,而且给她一个温暖和快乐的家。我们姐妹都亏欠了她,她在世的时候未能尽孝。

小妹

1990年3月14日

从这封家书中,不难看出她怀念亲人之情。一个对亲人有如此深厚感情的人,她会不思念自己的故乡?

同年秋天,赵一荻也给她在北京的侄女赵允安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她的思乡之情更是溢于字里行间。她在信中写道:

允安:

你的信,我已收到。真是不幸,刚同你们(指赵允安、赵允平、赵允辛等人)联络上,你们的母亲(指赵允安的生母,赵一荻的三嫂柴志芬女士)已经不在了。无论如何,她的一生是值得我们敬佩和怀念的。

我离家已经60年了,和你们都没有见过面,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够团聚。我和允宜(赵允安的亲姐姐,在台湾)已经联络上,并且还见过几次面(此前赵一荻与赵允宜虽然都居住在台湾,但因为政治的原因,台湾当局不允许赵一荻随便与外界接触)。她告诉我许多关于你们的祖母(指赵一荻的生母吕葆贞女士,已故)和母亲(指赵允安的母亲柴志芬女士)的事。

你现在是否还在学校作(做)事(指赵允安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供职)?你家里的近况如何?希望你常给我写信来,因为我非常关心。我以前曾经给允辛寄过几本我的证道小册子,即《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和《大使命》。不久,我亦会给你寄几本去,希望你们看看。

谢谢你,把你六婶(指赵一荻的六哥赵国基夫人吴靖)的地址给我。我已和她通过信,希望你有功夫的时候给我写信。愿上帝祝福、看顾你和你的一家。

好姑姑

1990年9月1日

这封信比上一封更加真诚恳切。她明确地写上“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够团聚”,又一次自叹:“我离家已经六十年了!”所以,从赵一荻几封家书中所流露出来的思乡、思亲的感情,应该是她心灵最真诚的表露。凡是了解张学良和赵一荻去台前后的内情,以及她随张学良在无法回大陆的情况下最后不得不以古稀高龄远涉重洋奔赴美国夏威夷定居的人,都会对赵一荻在记者面前表示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谈话内含有真正的诠释。鉴于此,那种所谓赵一荻百般阻拦张学良回祖国大陆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是台湾当局限制张学良回大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张学良不能实现回乡夙愿的呢?我想他不能回到大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政治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这位一生热爱祖国、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的民族英雄身上。

众所周知,自1936年西安事变起,张学良就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友谊。从近年不断挖掘的珍贵史料和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重要人物的书信中,不难看出张学良在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淡出前后曾与中共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即便他身陷囹圄与世隔绝后,周恩来仍然通过秘密渠道与他有书函往来。

所以,当张学良1990年恢复自由后,他面对海外媒体就数次表露出对中共领导人,特别是对周恩来的敬慕之情。邓颖超病殁时他又专电叮嘱北京友人,代他和赵四小姐为故世的邓颖超送上一只花环,以志哀悼。像张学良这样不加掩饰的感情表露,充分说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与心仪。至于他对养育他的祖国和东北故里的深情,更能从他恢复自由后的多次公开谈话中一览无余。

根据对张学良恢复自由前后诸多史料的研究,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张学良至死不能回到故乡的原因,就在于当时正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右派人士给予他的精神打压过于沉重,特别是表面上以张学良基督教友自居而实则是台独分子的李登辉从中制造障碍所至。

早在蒋经国1988年1月13日在台湾病逝前,以东大学生张捷迁(时任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会长)为首的一批华裔旅美学者就已在海外策划如何敦促执政的国民党尽快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的事宜了。然而,在蒋经国当政时,虽然对张学良的自由已有相当大范围的松动,改变了蒋介石在世时派军统特务严加管束的局面,但张学良在1988年以前仍然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

张捷迁等海外学者在李登辉上台伊始,过高估计了李登辉在媒体上鼓吹的“民主”和“自由”论调,所以从1988年春天开始,他们就以美国为中心,多次向台湾国民党政权发起一个旨在“尽快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的舆论呼吁活动。李登辉虽然口头上高叫给张学良自由,然而在事实上仍然利用国民党情治机关时时限制这位与中共有千丝万缕历史渊源的东北军将领的自由。

1989年,李登辉在海外人士的多次施压下,不得不接见张学良,以示他已给了张氏以相当的自由。张捷迁等东大旅美校友会成员很快就看破了李登辉的政治伎俩。他们公开在美国报纸上向李登辉叫板说:“如果张学良真有自由,就应该允许他到美国来。如果不让他来美国参加东大校友会的活动,我们可以自费赴台,专为张学良祝寿。”

张学良在得知张捷迁等人有来台为他祝寿之意后,特别给张捷迁写了封言词隐晦的短函。张学良在信里向美国那些关心他是否真有自由的张捷迁等人暗示了他当时在台湾的处境。信是这样写的:

捷迁弟:

4月15日的信收悉。

捷迁弟,凡事要理智些。不要太感情用事,冷静些,忍耐些。不要太性急。你们三对夫妇来台湾,把他们丢掉,似乎不太对吧?我郑重地对你讲,时非其时,你们来不会见到我的。我想起两句唐伯虎的诗,书于后:“万事由天莫强求,强求不成反成羞。”

愿上帝祝福!

张学良于台北

但是,张捷迁等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的成员们并没有向台湾当局的高压屈服,他们仍然不断利用美国传媒,大肆向台湾当局发起进攻。一直到1990年春天,在国民党开明人士张群等人的里应外合下,李登辉才不得不同意在圆山饭店给张学良公开祝寿,同意给张学良包括去美探亲等自由,但唯独在张学良回祖国大陆这一问题上,仍然不肯放松分毫。这一点也从张捷迁另一封写给李登辉的求情信中略见端倪。

张捷迁是在张学良有去美国探亲自由后,再次向李登辉要求给张学良去祖国大陆探亲的机会和条件的。那时,张捷迁一度误以为国民党当局也会像两年前在东大校友会为张公开祝寿和赴美一样,为张学良回大陆开绿灯。所以,张捷迁的信充满了幻想:

他(指张学良)珍爱台北家园,依靠基督,自称浮云野鹤。心灵自由,怡然自得,仙人一般。不过,老年时常念念不忘故乡故园,60多年来从没有祭扫父墓,难免凄然。特别听到他创办的东北大学于1951年被取消名义,分母校和分校两部分,改为东北工学院(在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难免耿耿在心……本年(1993年)4月26日,是东北大学70年校庆,同时母校校友会筹备在沈阳举行复校典礼。拟请原校创始人张学良校长亲莅现场剪彩。……老校长认为母校夭折42年复活,可算大学教育史上的奇迹,由93高龄的原创始人前来剪彩,更为稀有。他老慨然应允此行……如他老不访故乡,不扫父墓,不为复校剪彩,似乎未尽道义责任,不会甘心,临终将难以瞑目……

张捷迁在这封信中,甚至向李登辉提出解决张学良去大陆访问的经费,以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问题。然而,张捷迁天真美好的设想,很快就在李登辉冷若冰霜的态度面前变成了肥皂的泡沫。台湾当局对张捷迁这封信连理睬也不加理睬。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病逝后,对他生前为何不能如愿返回祖国大陆的问题,在众说纷纭中较为权威的知情者、张学良1991年首次访美时曾有过三个月接触的贝祖贻夫人蒋士云女士,曾借台湾《中国日报》一角,首次向关心张学良的海外公众披露了其中的内幕。该报称:“贝夫人透露,少帅居停纽约时,北京派不少人来看他,中共当局已经准备妥一架专机,只要少帅愿意返回大陆,专机即随时飞至纽约搭载少帅。

贝夫人当时曾力劝少帅回大陆看看,并说这是他的‘大好机会’,少帅本人亦很想回东北老家瞧瞧。然终未成行。做事一向果断、爽快的少帅,为何舍弃良机,未回睽违40余载的故国?少帅向贝夫人解释说:李登辉只准许他到美国来,他不能借此机会就跑去大陆。这样做对李登辉不好交待。而他又是讲义气的人,不愿为难李登辉。贝夫人对少帅说,不要管那么多,就利用这个好时机回去走走。少帅一直犹豫不决。他对贝夫人说,他回到台湾以后,将请示李登辉,批准他回大陆。

贝夫人答道:‘你不用问他,问也白问。他一定不准。’少帅回去请示的结果,果如贝夫人所料,李劝张学良勿回大陆。贝夫人说,少帅上了李登辉的当。又说李是‘假圣人’。1993年底,少帅离台,定居檀香山。去年10月病逝,始终没赴大陆。据贝夫人和其他接近少帅的人士说,张夫人赵一荻反对少帅回大陆,也是促成少帅终老海外、怅望神州的原因之一。贝夫人说:‘少帅后来嘴巴虽然不说,但心里一定很后悔没回大陆。’……”

1993年4月17日,张捷迁在台湾替东北大学向张学良递送“名誉校长”的聘函后飞回香港时,在机场附近的富豪大酒店接受了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的专访。在这次专访中,深知张学良不能返回祖国大陆内幕的张捷迁,再次向报界透露了张学良不能如愿返回祖国大陆的真正原因。

张捷迁首先证实了张学良不能回大陆并非因为身体的原因。他说:“张的身体尚好,患骨刺病完完全全康复了。只有他的夫人身体不太好,患上了老年性缺钙,营养不良,导致骨质疏松,部分骨头有些裂缝。影响他们的生活和行动。”可是,张捷迁又申明:“张老先生非常想念他的家乡,愿意在适当时候回去看看。但是,由于海峡两岸的政治关系影响,现阶段还不想回去。张老先生觉得,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不想再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愿意继续等下去;待政治气候晴朗下来,海峡两岸谈判有了完满的结果及完善的协议后,在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下,才考虑回大陆。”

在潘耀明问到“汪辜会谈”时,张捷迁称:“如果双方谈判有进一步的结果,那时才是适当的时机。”他还认为“汪辜会谈”对张学良回祖国大陆探亲关系重大:“因为今秋的‘汪辜会谈’,最主要的人物都出来了。加上举行的地点在新加坡,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对今秋会谈显得非常热心,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有利于两岸关系能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进行谈判。如果双方谈判有结果,政局趋向稳定,我相信张老先生今秋会回大陆。”

张捷迁又表示:“三通越早解决,张老先生就能早点回家乡看看。只是他不想在互相斗争的环境之下回去。若是在政治还没明朗的时候回去,肯定有许多人问他对以往历史的看法,他不好回答。这是他为什么总是推辞回大陆的重要原因。”

当他谈起张学良晚年最大的愿望时说:“他晚年最大的愿望,倒是希望中国统一、和平,自己可以安居乐业,回家乡看看。我个人的看法是,‘汪辜会谈’至少要两三个月才有结果。如果顺利,张老先生于今秋回大陆的机会较大。”

在潘耀明追问张学良究竟为什么不肯回大陆时,张捷迁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情况:台湾当局曾经干涉张学良和夫人到香港来。张捷迁证实说:“张老先生于1990年秋天确曾打算来香港。那次是因为他有位朋友的儿子结婚,很想来参加,但受到某方面的限制,以致没能成行。”潘耀明追问:“张先生来香港应该没有问题,是否受到香港政府的限制?”张捷迁否认:“不是受香港政府的限制,而是当时有人告诉他不能来香港。”潘耀明又问:“是否受台湾高层的限制?”张捷迁说:“这点,我不能说是什么人,我 亦不愿意说出来。但他(指张学良)最近跟我说,那次他的确是很想来香港的。”

通过张捷迁教授的上述谈话不难看出,张学良连到香港参加朋友子女的婚礼都要受到台湾高层人士的限制!显而易见,这个“限制”他到香港出席婚礼的人,是因为担心张学良一旦来到罗湖桥边,就会迈过那条界限,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国大陆。

张学良虽然终老海外,至死也没有回到祖国大陆,但这位伟大的爱国者病逝以后,中共中央仍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发去了唁电:

张学良先生家属:

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六十五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虽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淡薄荣利,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所景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张学良先生千古!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

江泽民总书记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者”和“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这就为张学良将军的一生作了盖棺论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2300.html

相关阅读: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