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揭秘:朱熔基总理为何一生都不敢回故乡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解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朱熔基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盼望他回去,他没能成行;退下来后,他老家的干部更盛情力邀,但朱熔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朱熔基并非对故乡没有情感,他心中的顾虑仍然存在。

  两道眉毛不羁地挑着,细长的眼睛射出锐光,宽厚的鼻头前挺闪亮,上唇撇起来时透着一股子倔和拗-----这是朱熔基当总理时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退休后的朱熔基,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渐渐淡去,面相温和慈祥了不少,笑容也日趋增多。他现在的最大原则是不跟任何人谈工作,但喜欢同普通人聊天。他看书、练书法、拉胡琴。兴致来时,还会与夫人劳安一起“妇唱夫随”地来一段京戏。他的每一天平和而充实,正过着一个退休老人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值此朱熔基退隐一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这位前风云总理的思念。

  一、闭门谢客在家读书

  2003年3月,朱熔基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退休,******接任总理。

  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熔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时至今日,一年过去,不见踪影的朱熔基,一切都好吗?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一年前,朱熔基任期届满时,海外媒体曾热衷揣测他的去向,有说他可能回清华教书,有说他可能回故乡归根,有说他可能以某种方式尽余热。

至今看来,这些揣测无一正确。

  正式退休前,朱熔基在最后一次听取香港特首董建华进京述职时,曾向在场询问其去向的记者透露:退休后,将闭门谢客,在家读书。

  果然,告退政治生涯后,他深居简出,低调异常,不再于公众场合露面。

  与退休后的朱熔基接触过的人透露,现在的朱熔基,常以“一介草民”幽默自称,他的心态也完全回复到平民百姓之状。以前,他当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的时候,屡次自我感慨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大,日子不好过。现在,他无官一身轻,每天的日子过得自在而松弛。

  二、最大原则不谈工作

  退休后,朱熔基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谈工作。他明确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已不在职的他,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再和他谈工作。

  离开中南海的总理座椅后,朱熔基并不固定在北京居住。他去过上海,去过湖南,也去了广东。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他都极力避免与地方官员接触时谈及工作。中国的惯例是,即使退下来的国家领导人来到某地休养,当地领导人亦会进行礼节性拜访。每当这些官位在身的人来访时,快人快语的朱熔基总是开门见山先行表态:不谈工作。

  朱熔基在任时,是个公认的“工作狂”。自一九五一年朱熔基从清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包括被打入“右派”的监督改造在内,他总共工作了半个世纪又两年。五十多年的工作,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和第二生命,不过一年前,他说放下就放下,丝毫不留余地,也足见他的个性。

  朱熔基之所以如此重视“不谈工作”的问题,自有其深刻的考虑。他作为前任,已经把工作彻底交接给后任******,如果他再恋栈地指手划脚,不仅对国务院新班子的领导不利,与自己的做人风格也不符。为此,聪明的朱熔基避免与任何人谈论涉及“工作”的话题,不愿意带来哪怕一丁点的被动影响。为求双重保险,他同时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替他把关,婉言谢绝亲朋好友之外的拜访者。

三、文笔上乘不着为憾

  朱熔基在位时,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每日的阅读量仍然相当大,除了文件和汇报材料外,坚持阅读国内报刊、香港等海外报刊、英文原版报刊。那时,海外各个层次的来访者,只要和朱熔基见面交谈过,几乎无不佩服他的知识面和记忆力。现在,虽然他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却没有什么改变。只不过,现在他无需再读文件和汇报,可以把更多时间转向兴趣阅读。退休后,他开始有计划地阅读过去想读但没时间大块读的书籍,文史哲、科学、人物,种类繁多。

  过去,人们对朱熔基的记忆和口才有所领教,但对他的文笔水平可能知之甚少。朱熔基在历来重学的湘风薰染下,年轻时文笔就表现出色。据他的中学同学回忆,朱熔基在湖南长沙一中就读时,有两门功课颇为突出,一门是国文,一门是英文,他的国文作文和英文作文常常被学校作为范文陈列于玻璃窗中。在此不妨录一段他从长沙一中毕业时给同学的惜别信:“人生聚散本无常,偶然聚合便顷刻要分离,虽然遗憾,又何必悲伤,命运难期,何处不能要逢。我愧无嘉言懿行,足为兄助,但愿他日重逢,耿耿此心依旧,为兄一饮庆功酒。”短短几句,朱熔基的文采与情愫尽展

  朱熔基上大学虽然选择学习工科,但他曾对记者这个行当表现出浓厚兴趣。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参与主办过一份名为《晓露》的校内油印报。他身兼数职,又是采写,又是刻板,又是给读者复信,虽然很辛苦,但乐此不疲。1999年春节前夕,朱熔基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前往国务院参事室拜年,见到时为参事室副主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公报》着名战地记者吕德润时,高兴地对吕德润说,:“你曾经是我的偶像。”,并欣然与吕德润合影。

  朱熔基迄今为止尚没有机会展示他的文笔,无疑是件憾事。他会否利用淡定的退休生活,撰写一本回忆录,目前很受关注。外国领导人退休后,往往会把自己的从政经验和所涉历史,以回忆录形式记载下来。此举无疑是件好事,有助于后人对史的研究和对前人的借鉴。但海外媒体有传,朱言绝不写回忆录。

  前人大委员长李鹏2003年6月出版了一本《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2003年11月出版了《外交十记》。明达的朱熔基,何以要那么决绝地回避历史?他应该以更开放的眼界让退休生活别具意义。我们希望他能追忆往事,为人们留下珍贵的历史片断。

四、喜欢京剧擅长拉琴

  朱熔基1928年10月1日出生。他是个遗腹子,还未从母亲腹中降生,父亲便已因病过世。10岁时,他母亲又撒手人寰。他从小被三伯父朱学方收养。

  据《明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朱熔基传》所述,三伯朱学方喜欢京剧,会拉京胡,耳濡目染下,朱熔基也成了小戏迷。后来,朱熔基考入长沙一中,正巧教师中也有京剧爱好者,于是朱熔基的京剧瘾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票友老师的训练下,朱熔基不仅唱得有板有眼,而且拉得也有腔有调,在长沙一中时还出演过《贺后骂殿》里的赵光义。

  寄宿于学校的朱熔基,经常在宿舍里与同学们自娱自乐,每逢节假日,只要朱熔基在,宿舍里就会传出胡琴声。有个舍友学会了两句《击鼓骂曹》,就去找朱熔基伴奏,结果“平生志气运未通,好似蛟龙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被唱的荒腔走板,与朱熔基的胡琴无法合上调,恼的朱熔基调侃挖苦,“我这真是对牛弹琴啊!”引得宿舍的同学大笑不止。

  少年时的爱好,现在又成了朱熔基老年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熔基这个老京剧迷,变得愈老弥坚,拉胡琴已然成为他退休后的一大乐趣。朱熔基在副总理和总理任上,曾比较低调对待自己的京剧爱好,所以内地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朱喜欢京剧,更不知道他拉京胡还有一手。

  朱熔基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胡琴拉的蛮有水平,为此朱熔基不时会同这位身边人切磋琴艺,有时还会谦虚地向他学习两招。更幸运的是,朱熔基的夫人劳安也是个京剧爱好者,她过去学过梅派和荀派唱腔。朱熔基夫妇二人在清华读书时,曾先后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现在,当两人兴致都起时,在家来场夫妻京剧会也不是罕见事,夫人吊好嗓子开腔时,朱熔基坐在一旁,用京胡为夫人伴奏,其“妇唱夫随”的情景,煞是其乐融融。

  五、乐于聊天谈笑风生

  朱熔基与劳安夫妻俩的感情,了解他们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说好。朱熔基与劳安的结识,得益于朱熔基中学时的一位同窗好友,劳安是朱熔基一位名为劳特夫同学的妹妹。劳安性情温和,且干练。她嫁给朱熔基后,无论朱熔基政治上受到什么冲击,她始终不离不弃,与他携手共患难。在朱熔基卸任前,她以总理夫人身份露面时,总是面带微笑默默地伴在夫君一侧。朱熔基自然也以这样的妻子为荣,他曾经公开说过,“她很可爱呀。”

生活中,劳安对朱熔基的关怀无微不至,从起居到饮食。朱熔基以前在领导岗位时,只要不是必须,他都回家吃饭。朱熔基与毛泽东同是湖南老乡,众人皆知毛泽东酷爱吃辣,但朱熔基却不怎么吃辣,他吃得比较清淡,对湖南的笋子和干菜情有独钟。朱熔基不抽烟,不喝酒,身体运动基本以散步为主,讲究的是持久而非剧烈。

  朱熔基已过了七十五岁,进入晚年后,身体上难免有些小毛病。朱熔基退休以来,做过一次小手术,切除了一个良性肿瘤。听说,这个小瘤子曾让劳安分外紧张,甚至让她寝食难安,当朱熔基的小肿瘤割下后送病理检验证实确为良性时,劳安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之前,其实所有知情者都认为那不过是个良性小瘤,不会有大碍,所以连中央有关部门都没有报告,但唯有劳安对那小瘤放心不下,直揪心到水落石出。

  别看朱熔基以前严肃得吓人,现在他去医院看眼、看牙时,其人到哪里,笑声就跟到哪里,且谈笑风生的水平煞是了得,医务人员经常乐成了一团。医务人员反映,退休后的朱熔基很愿意聊天,喜欢像普通人那样东扯西拉。那次,他回忆与中共中央七常委一起去清华大学参加九十周年校庆的情景时,绘声绘色地表示,其它领导人进入会场的时候,掌声一般,他进去的时候,掌声雷动。他低头垂目,有意不看大家,但是掌声由不得他控制。他对此心中忐忑不安,诙谐地感叹,“这不是害我吗?”

  朱熔基一旦聊起来,甚至有点刹不住……有时,他会自嘲地说,“现在不是怕我没时间聊,是我怕你们没时间聊。”

  而每次朱熔基的幽默,劳安都是最会意的听众。

  六、书法苍劲却极吝赐

  朱熔基曾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还出任过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和名誉院长。朱熔基的清华教授头衔并非虚戴,他确实带过四位博士生,那四位博士生的名字分别为杨宏儒、陈文、赵平、刘铁民。朱熔基1987年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时,兼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后来,他调到上海任市长、再调入国务院任副总理,当导师善始善终,坚持把四位博士生指导毕业。朱熔基对他所带的博士生,从论文的选题,到论证的方法,逐一过目,论文最后的答辩评语,也是他亲自拟写。

  朱熔基的字,写得遒劲潇洒。读者不妨看一下他1988年写下的四个字------“清正廉明”,这年,正是朱熔基的六十大寿,他特别以这四个字自勉。先不说这些字的政治含义和个人追求,至少从这四个字里,人们可看出朱熔基的书法功底。国人尽知,朱熔基在位时,几乎从不题字。但朱熔基并没有把书法丢掉,退休以后,他练习书法的时间多了,字自然也越写越苍劲。可人们向他索字,他仍是颇为吝赐。

《凤凰周刊》曾报道,朱熔基在上海的堂兄朱经冶,很多年前就要朱熔基写一幅字给他,可朱熔基一拖十多年,直到堂兄重病入院,他闻讯后,才在卸任总理前夕给堂兄送去亲笔题写的“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为人冶新人”字联。朱熔基的这位堂兄也是个有趣的老人,当年朱熔基刚赴上海市长任时,他便前去探望,席间不忘开玩笑地问,“小时候我没有欺负过你吧?”引得朱熔基捧腹大笑。老先生九十大寿时,在寿宴上宣读了朱熔基的上述字联。朱熔基于书法中,巧妙地把堂兄的名字融入其间,自然多了一番意境。

  传说,朱熔基对亲戚写他的文章或传记不感兴趣,即使对方兴冲冲地拿来让他过目,他亦毫不客气地说:“不看。”但朱熔基并非对所有写他的传记都不感兴趣,他对一本用英文写的传记表示过关心

  七、清官留名不返故里

  朱熔基的祖籍在湖南乡下,家境败落后,他父亲朱希圣迁居长沙市,所以朱熔基从小成长于长沙市。有说朱熔基17岁那年,曾回过一次乡下老家。1947年,三伯父朱学方做出决定,让朱熔基与自己的儿子朱锦民一同赴上海赶考。朱熔基在上海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结果两所大学均考中。最后,朱熔基选择入读清华,当年清华考生的入选率是4%。自入京读大学后,朱熔基再未回过老家。

  朱熔基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盼望他回去,他没能成行;退下来后,他老家的干部更盛情力邀,但朱熔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朱熔基并非对故乡没有情感,他心中的顾虑仍然存在。在位时,他担心家乡拿他旗号行事;下来后,他担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其实,像这样少年离开乡下老家从此未返的不止朱熔基一个,邓小平从少年时期离开四川广安乡下赴法勤工俭学,即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出任西南局政委常驻重庆时也没有返回家乡,最后仍是终老未归。

  朱熔基主导国务院时,曾经先后在多个场合向官员推荐西安碑林上刻录的一则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朱熔基说他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他希望每个官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他曾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退下来后,老百姓只要给他一个清官的评论,他就很满足了。

  注重晚节的朱熔基,至今仍视清名高于一切,所以他很注意防范自己的名声被不当使用,对故乡也同样.

  八、入世热血出世平和

  朱熔基自十八岁成年之后,不知做过多少热血之举:北平解放时,朱熔基是清华电机系的班长,他一马当先,动员傅作义部队的家属进城,以瓦解守城军人的军心;开国大典结束,他立即要求加入共产党,当月就如愿以偿;抗美援朝伊始,他是第一个向党支部递交参战书的清华学生,却未能走成;全校学生会主席大选,他积极组团拉票,最终高票当选。大鸣大放时,他耿直陈情,结果当上右派;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形势极其严峻,他以副总理之身兼任中央人民银行行长力挽狂澜;初任总理,他放出豪言壮语,“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无后已。”

  入世时,他追求轰轰烈烈,波涛汹涌。

  出世后,他却一下子从公众视线中抽身,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谁能想到,曾经那么叱咤的风云人物,说隐就彻底隐了。

  当然,朱熔基并没有进入深山,他仍在人间,与世无争、乐得逍遥地过着平静无波的退休生活。

朱?基访美语出惊人:你们也太小看我这个总理了!

  时钟刚过12点,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朱总理健步走上宴会厅主席台,以犀利、风趣的语言,作了此次访美的第一场演讲。这也是中国总理15年来第一次访问美国所作的第一场演讲。演讲十分精彩,大厅里不时响起友善的笑声和雷鸣般的掌声。

  中美贸易逆差是一些美方人士谈到美中关系时常常质疑的一个问题。雷登市长在总理甫抵洛城的礼节性会见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朱总理语出惊人地说:“贸易逆差不是什么大事,它不仅有利中国,对美国也许更有利。”他说,中国对美出口的都是美国已不生产的低级产品,如果美国不从中国而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话,要多花200亿美元,这是对美国有利的一个量化的概念。

  而且,中国出口产品的原料、设备、技术都是从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欧盟甚至美国来的,“中国只赚了小头,”朱总理伸出小手指,“大部分钱是上述那些国家和地区赚去的。这笔账都算在我的头上是不公平的。”

  朱总理拍拍自己的口袋继续说道,如果真有美方统计所说的600多亿顺差到我的口袋里,那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不止1450亿,而会是2500亿到3000亿美元,超过日本,世界第一。“现在是世界第二”,他补充说。“关于这个问题,我要到波士顿MIT(麻省理工学院)再详细阐述,也许不能得个博士学位,但希望得到美国人民的谅解。”一番话说得众多美方人士频频点头,掌声四起。

  接着,朱总理又谈笑风生,机智而不失幽默地一一驳斥了当时美国报章所谓“政治捐款”、“窃核机密”等对中国的诬蔑。朱总理说,你们也太小看我这个总理了,中国有1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要贿赂什么人的话,至少拿几个亿出来不是问题,几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那也太少啦。还有,刚才你们的市长夫人给我提了个很好的建议,今年是新中国五十大庆,我们将要举行阅兵式,展示中国人自己研究、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导弹,她建议我们在这些导弹上写上“MADEINCHINA”,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全场会心的笑声与总理爽朗的笑声交融在一起)。

  谈起人权,总理说或许这方面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正在努力改进,但无可否认,在这方面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期。总理举重若轻侃侃而谈的话语中透出自信,透出真诚,透出人格的魅力,透出毋庸置疑的说服力,征服了出席午宴的美国主流社会政要名人。

  下午,朱?基总理会见洛杉矶的中资机构、留学生代表和我驻洛总领馆的工作人员,对大家亲切讲话。总理站在大家面前扳着手指,如数家珍地说起国内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情况:国民经济增长有望超过预期7%的目标;改革并没有像有些人认为的停顿了,国务院精简了一半人员,下岗工人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推动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人民币不会贬值;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二;国家财政状况良好,年内将要加工资,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有很大提高。一番话说得大家心头热乎乎的,倍感振奋。总理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是有希望的,因此你们在国外工作、学习,腰杆要挺得直!并分别和大家合影留念。

当天晚上,南加州的华人华侨在环球影城的希尔顿酒店盛宴欢迎朱?基总理一行访问美国。宽敞明亮的宴会厅里满满地摆放了七八十张铺着大红桌布的大圆桌,显得格外喜气洋洋。

  席间,旅美中国艺术家表演了民乐合奏、弦乐四重奏、京剧清唱和男女声二重唱等节目。“花好月圆”、“情深谊长”、“我的祖国”等充满思乡之情的曲调歌词,深深打动了总理一行和在场的每个华人华侨。

  尤其当洛杉矶希望中文小学的小朋友们手持红花红绸活泼可爱地跑上舞台,伴着欢快的乐曲跳起儿童舞蹈欢迎祖国亲人,亮出衣服背后红色大字:“南加州华侨欢迎朱爷爷”的时候,会场气氛达到了沸点。孩子们的一声声祝福,让朱总理情不自禁,热泪夺眶而出。

  朱总理走到话筒前,语音哽咽地开始了他的即席演讲。他说,“各位的深情厚谊使我非常感动,特别是小朋友天真无邪的表演,我已经流了眼泪,说不出话来了。”全场寂静,看到总理泪光闪烁,侨胞无不为之动容。总理说,此次访美好像时机不好,我一来,洛杉矶就下雨。

  后来洛杉矶的朋友告诉我,这里气候干燥,下雨是好事,雨水为大家带来财气。我们到美国是来给华侨们打气的。“我们非常尊敬、非常爱护各位海外侨胞以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不过……”总理语锋一转,不忘幽了美国一默:“回来之前,请你们检查一下自己的笔记本,不要造成什么‘误会’。”

  一天之内,三次即席演讲,面对不同的对象,总理抑扬顿挫各有侧重地雄辩畅谈,有时娓娓如叙家常,有时铿锵直斥谬论;时而热泪盈眶、真情奔泻,时而声色俱厉、绵里藏针,风趣而教人心怀大畅,幽默而令人忍俊不禁,纵横捭阖,说理透彻,声情并茂,酣畅淋漓。其飞扬的神采、犀利的语言,至今想来恍若昨天。

朱?基1928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耕读世家。朱?基不仅以卓着的政绩证明他是一位英明、杰出的共和国领导人,一位可敬又可亲的总理,也以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证明他是一条大智大勇、大仁大义、铁骨铮铮的汉子。朱?基留给外界最突出最普遍的印象便是铁面无私、坚韧果敢、睿智犀利。他的魅力如一股清风吹皱中国官场那看似死静的湖水,如一缕阳光撕破沉滞的空气,而这种魅力完全源于两个字--“真”和“勇”,也正是这“真”和“勇”说明,朱?基是一条汉子。

  光彩照人的人生履历

  1928 生于长沙

  1928年10月,朱?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耕读世家,尚在母腹中父亲就去世,在10岁时又失去了母亲,伯父将其抚养成 人。

  1947求学清华

  1947年,朱?基进入清华大学电机制造专业学习,靠奖学金完成了学业,并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被打成“右派”

  1970年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开除党籍,下放干校劳动,1979年才恢复党籍。

  1987主政上海

  1987年至1991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他坚决果断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使上海市的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呈现出新的局面,也赢得了“朱铁面”的称号。

  时间:2001年6月

  场合:在辞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告别演讲中

  相对那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模式化的官场语言,和那些已经听多了的假话、空话和套话,朱?基的这些话是那样的掷地有声、动人心魄,令人回味,让人折服。若没有铮铮的铁骨,没有大义凛然的情怀,没有非凡的政治勇气和人格力量,谁能说出这样足以名垂青史的精彩语言?凭这一点,我们不得不赞叹:朱?基,真的是一条汉子!

  不怕得罪人的铁碗作风

  1988年4月,朱熔基当选新一任上海市长,在他的一段冬青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不怕得罪人”因此成了朱熔基的一个标签。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朱熔基上任上海市长不久,很多人尚不了解他。一次开办公会议,一位副市长迟到了半小时。朱熔基不留情面地提出了批评:“你过来,不要坐,到台上来给我们大家说说为什么迟到。”副市长解释刚才忙完一个会议赶过来。朱熔基便说:“你忙,有我忙吗?你一个人迟到半小时,我们这么多人加起来,有多少分钟?”后来者一见形势不妙都不敢迈步进去。

  这件事后来慢慢演绎成这样一个小段子:市长办公室秘书通知一位市府委办领导一点半开会,该领导悠悠地说:“那我一点一刻走吧。”稍顷,又追问一句:“今天是谁主持会议?”答曰:“朱熔基。”对方立刻改口:“那我一点就走!”

  1998年8月,被传媒作为“固若金汤”的正面典型广泛宣传的江西九江长江大堤轰然倒塌,朱?基紧急飞赴九江,他勃然大怒:“你们不是说固若金汤吗?谁知堤内是豆腐渣!这样的工程要从根查起,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都要追查。人命关天,百年大计,千秋大业,竟搞出这样一个‘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腐败到这种程度怎么了得?历史是不容欺骗的!”

  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基对一些地方乱打“白条子”,坑害农民的事情非常生气。《农民日报》文章说朱?基一怒之下,说出了谁打农民的白条就砍谁的头的气话。一位官员说:“?基同志对下属要求非常严格,批评人很严厉,但我们心服口服,因为批评到了点子上,批评到了疼处,批评得正确。”

  朱?基对普遍存在的官场腐败深恶痛绝,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发出了这样的宣言:“我预备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污吏,最后一口留给自己!”

  在官本位的社会背景下,在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国官场,这样无私无畏的的勇气,何止是“不怕得罪人”?完全当得上是惊世骇俗,惊天地,泣鬼神!凭这一点,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叹服:朱?基,好一条汉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28595.html

相关阅读: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