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天下。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今北京西)人,祖父吕兖,曾为晋朝沧州判官,父亲吕琦,后晋时官至兵部侍郎。吕端20多岁以父荫补官,历任国子主薄、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等职。公元960年一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后,吕端历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枢密直学士,后官至宰相。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当时,太宗赵光义欲立吕端为相,此时当朝宰相为吕蒙正。宋太宗和吕商量,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几天之后,吕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让位于吕端。吕端在任上果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不过,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也的确事出有因。而吕端能够任蔡州知州,多多少少还得益于他的“小事糊涂”。
  
  雍熙元年,宋太宗的二儿子魏王赵廷美有位府亲找到当时在魏王手下为官的吕端,希望他能利用关系帮助他们私贩些竹木以获取利益。吕端原本就与魏王不错,又是魏王的属下,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此事不久东窗事发,遂牵扯到了吕端。吕端被贬到商州司马参军,继又移至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不久,又让他出任蔡州知州。这样一来,便与驻马店结下不解之缘。
  
  吕端任蔡州知州的时间大约是公元985年至987年之间,虽然任期不长,但屡有善政。吕端离任时,蔡州百姓列长队泣泪相留。吕知州上任之初,由于蔡州多年来历经战乱,加上旱灾、水灾和蝗祸,早已是人烟稀少,百业凋敝,成片成片的田园荒芜无主。看到这种情况,吕端奏请皇上,经批准,他从今山西的晋、云、朔(今山西临汾、大同、朔县)招募农耕之人,向蔡州移民,给他们建园舍,分土地,同时又积极妥善地解决移民和当地百姓发生的矛盾,使之和睦相处,一同发展生产。短短两年,便使当地恢复了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凋敝的蔡州又成了远近闻名的粮仓。
  
  胸怀大志的吕端,虽然被贬蔡州,却能痛定思痛,处处严以律己,勤政不辍。据称,他在此地一年四季穿粗布衣服,日日粗茶淡饭。无论官绅豪吏、贩夫走卒,一律同等相看,还常常解民纠纷于乡里,劝农耕种于田圃,甚至还以和农人在田边村头酌酒相谈为乐。至今,在上蔡一带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福源酒”(状元红的前身)就是吕端任知州时将一个不大的作坊扩大成名播州外的大酒坊酿造的。还有传说讲吕蒙正之所以说吕端做事糊涂,是因为吕端在蔡州经常饮用“状元红”,因不胜酒力,常常伏案酣睡,鼾声不绝。当然,这只是传说,不必当真。
  
  宋太宗和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说起来一点也不算过誉。他能够一生为官40年,很大程度上仰靠自己的机敏干练、宽厚多恕。公元995年,吕端官升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吕端并不以此而居高临下。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宋朝名臣寇准,也有为相的资格。吕端入相后,担心寇准心中不平,就请太宗颁令下诏,让身居参知政事的寇准与他同到政事堂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后来,太宗有一天亲自下诏:“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还有一件事情说明吕端的多谋深算。吕端入相不久,叛臣李继迁兵挠西部边陲,当地军队抓住了他的母亲。太宗听说后,想把她杀掉,就召当时为枢密副使的寇准相商。寇准回家时,路过吕端的相府。吕端知道皇上召寇准有大事,对寇准说,皇上不让先生将此事告诉我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疆的一般战事,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啊。寇准便把此事告知吕端。吕端又问此事如何处理,寇准说皇上已下诏斩杀于军门处,以戒凶逆。吕端马上回答,这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缓办,我将上奏皇上。随后,他朝见太宗,说,昔日项羽得到刘邦的父亲,欲把他煮吃了,刘邦说,愿分我一杯羹。这说明刘邦举大事不顾其父母亲情,何况李继迁属于悖逆之人呢?皇上今日杀了他的老母,明日就能生擒李继迁吗?如不能,愈坚定他的反叛之心啊。太宗问,你看该如何办?吕端说,不如将他母亲安置赡养,以招降李继迁。即使李不能降,其母生死在我们手中终可系其心。太宗听罢连连称好,说,若不是你,差点误了大事。后来,果然得到了应验,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李继迁闻讯后,不顾自己的性命来奔丧。被抓后,李的儿子纳款请命,一场暴乱就此平息。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临死之前立三子赵恒为太子。皇宫内侍王继恩害怕赵恒继位后于己不利,便偷偷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人,密谋立楚王赵元佐为太子。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议事。吕端预感到要有大变,先命人将王继恩锁于阁内,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李后。李后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知道李后的意思,却毫不迁让退却,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先帝刚刚过世,岂可违命而再去讨论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无话可说,不得已而奉太子恒即位。真宗赵恒即位时垂帘面臣,吕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让人卷帘,走过去确认是太子,这才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此足见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难怪当年毛泽东在晚年要赠叶剑英那两句诗。毛泽东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叶剑英的信任自是不言自明了。
  
  宋史《吕端传》中对于吕端的长相只有四字:姿仪瑰秀。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是身材魁梧,面目清朗,仪态端正。除了说他大事不糊涂外,还称赞这位先生有气量,宽厚豁达,喜欢与人交往和开玩笑,同时又轻财好施。评价之高,实属罕见。但如果了解了吕端先生的为人后,心中的敬佩之意定会油然而生。
  
  有一年,朝中有位大臣李惟清,被皇上从知枢密位置上改任御史中丞,以为是吕端在中间起的作用,心存不满,在吕端有病在家休养期间诬告吕端。吕端听后不以为然,说,我一辈子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吕端的祖父吕兖,在晋朝时任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手下判官,后刘守文反叛,兵败后吕家也被牵连得诛灭九族。当时吕端的父亲吕琦还是个幼儿,吕兖的同乡老友赵玉冒着杀头的危险对监斩官说,这个孩子是我的弟弟,不是吕家的孩子,吕琦方免一死。吕端为官后,终身不忘救父之恩,几十年来,一直照顾赵家,并将赵玉的孙子赵绍宗视为自己的孩子,并以自己的名义,表荐他荫补入仕。家乡有个朋友冯道,其儿子因病瘫卧在床,吕端每月将自己的俸银分一部分给他,而他自己却从不私蓄财产,以至后来吕端辞世,两个儿子生活困难,无钱结婚,只好把房产卖给了他人。直到真宗偶尔得知此事,从内府支出了五百万钱将房产赎回,又另赐金帛,还清了吕家所欠债务。
  
  公元1000年,一代名相吕端去世,享年66岁。死前,真宗赵恒二次去吕家探望,泪洒病榻。死后,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其妻李氏泾国夫人,其儿子也各有任用。
  
  吕端一生经历两代帝王,一直受宠。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十分罕见的。虽然,这也和吕端大事不糊涂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仔细想想,也未必。如果不是吕端一生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体恤民众,忠心扶主报国,再有大事不糊涂的机敏也难于躲开宦海凶险的伤害。这一点,或许就是吕端给我辈的最大启示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22462.html

相关阅读:明英宗朱祁镇:成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
永乐大帝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领是谁教的
汉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
段祺瑞的传奇一生:他怎样从炮兵之王做到总理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竟然是她!陈硕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