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一生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出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向往,出于人道和正义,对海外华人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同情和帮助,这在19世纪中华民族饱受凌辱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自称“义和团员”,为华人权益奔走呼号
作为一个作家,对世界的了解是职业的要求。然而,马克·吐温对中国的关注,却远远超出了职业的要求,饱含着一种情感。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人涌上美洲大陆,成为早期美国的建设者。由中国工人参与修建的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曾被美国人称为“本世纪技术上的奇迹”。然而,这些对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人,却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加利福尼亚,曾经掀起一个“反对苦力”的热潮,美国资本家把经济不景气的责任推到华人身上,他们唆使爱尔兰工人,敌视中国工人,甚至发生了一群爱尔兰人用石头打死一个中国工人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马克·吐温挺身而出,顶着巨大的压力,为维护华人权利而大声疾呼。
马克·吐温第一篇反对迫害华人的作品发表于1863年,是一篇简短的速写,题目是《该诅咒的儿童》,描写一群美国孩子在街头侮辱一个中国人的场景。随后,他又写了大量的小说、随笔、特写、述评等,揭露迫害华人的丑恶行径。他揭露了旧金山街头美国人放狗撕咬中国人的暴行;揭露了美国当局公开煽动反华情绪的行为。1872年,马克·吐温出版了《艰苦岁月》一书,对华人的处境进行了总结。他说:“华人替白人承受一切控罪,白人偷盗,中国人赔偿;白人抢劫,中国人坐牢;白人犯了凶杀案,中国人去替死。任何一个白人都可以在法庭上,以宣誓的方式剥夺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但中国人却从不许可作证而使白人入狱。”
1898年,中国爆发了旨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马克·吐温异常兴奋,他自称是“义和团员”,并说:“义和团员是爱国者,他们比别的国家的人民更爱自己的国家。我祝他们成功。”
马克·吐温抨击美国当局对华人的迫害,大多采取了他特有的政论形式。他那带有讽刺性的表达方式,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有人评论说,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关于资产阶级“文明”对中国的致命威胁是通过讽刺性的语言而显露出来的。
向中国留学幼童伸出援手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者容闳,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倡议向海外派遣幼童留学生,学习西方的科技。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拔了120名年龄在十二三岁的优秀少年,分4批派往美国。这些幼童赴美后,很快受到美国社会的影响,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皮鞋,甚至积极传播西方思想。清朝“守旧派”对此惊恐万状,大骂留学生“大逆不道”,并下令留美幼童提前回国。
容闳接到幼童回国命令,非常焦急。他自知无法与朝廷争辩,只能求助于美国开明人士。于是,他写信给牧师杜吉尔,恳请他去纽约找一下即将访华的前总统格兰特将军,烦请格兰特对李鸿章施加影响,允许幼童继续在美国深造。杜吉尔与格兰特并不熟,于是又找到了熟识格兰特的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不久,马克·吐温与杜吉尔一起拜谒格兰特。
格兰特对大文豪马克·吐温十分敬重,满口答应了他的请求。1879年,格兰特访华时会见了李鸿章,他劝说后者撤销中国幼童返国的命令。但李鸿章却用模棱两可的话搪塞了过去。格兰特回国后,马克·吐温立即求见,询问与清政府交涉的情况。格兰特将实情相告,马克·吐温十分着急,恳请格兰特继续斡旋。格兰特随后给李鸿章发去专函,力陈中国幼童完成学业的重要性,使李鸿章大为感动。1881年3月,李鸿章给容闳去信,同意暂时维持现状。马克·吐温得知后,心里才一块石头落地。可好景不长,半年后,清政府再次下令,强迫大部分幼童返回国内。
环球旅行不忘关注华人
为调剂心情,从1895年8月到1896年8月,马克·吐温用了一年的时间,带着妻子儿女进行了“赤道环球演说旅行”。他从美国本土出发,经檀香山、斐济、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等国,最终到达英国。旅途中,马克·吐温还不忘帮助、关注各地华人。1895年10月的一天,澳大利亚的班迪戈发生了一件针对华人的骇人听闻的暴行。一位独居的华人被暴徒们连刺46刀,还被残忍地剥去了头皮,幸亏被好心人送到了医院才保住性命。马克·吐温得知后,一面愤怒地谴责暴徒的强盗行为,一面抽出时间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华人。在后来的旅行中,马克·吐温又多次遇到华人,看着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境遇,他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赞赏、同情、怜悯、忧虑等思想感情。
马克·吐温对华人的真诚情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一位中国学者曾说:“马克·吐温——人道和正义的、富有热情的人——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朋友!”▲马骏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05685.html
相关阅读: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