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不仅是因为出了几位有作为的皇帝,而且人才辈出。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作保障,西汉才能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在西汉的历任皇帝里面,汉武帝刘彻时期的人才最为茂盛。刘彻其人虽说毛病不少,不能说是一位明君,但他却有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无论出身多低微,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得到重用。如牧羊的卜式,打柴的朱买臣,刀笔小吏张汤,不得志的书生主父偃等等,都是草根出身,但凭自己才学都得到了刘彻的重用。还有从奴隶到将军的卫青,从猪倌到宰相的公孙弘,出身低微的二人最后却成了文官与武将中的老大,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今天我们要说说这位从猪倌到宰相的西汉名臣公孙弘。公孙弘堪称是西汉头号“励志哥”,他出身低微,大器晚成,最终成为文臣之首,而且得以善终。公孙弘是齐地?川薛县(今山东寿光)人,年轻时当过狱吏,但没干多久就因为犯错被免官,为了奉养老母,他不得不在海边以放猪为生。他放猪一直放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按孔子的说法,“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这个年纪的人是应该事业有成了,因此孔老夫子才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默默无闻,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过公孙弘的出现却打了孔老夫子的脸,因为公孙弘就是在四十岁时才开始刻苦学习,并且最终事业有成的。
公孙弘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直到六十岁,孔子称之为“耳顺”之年,现在的退休年龄时才开始崭露头角。在西汉时期还没有科举考试,所以有一套自己的举荐人才的方式。当时把人才称之为“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而举荐这类人才通常由郡守、公卿、高级官吏等人推荐,送至朝廷。然后皇帝要对他们进行考察,给他们出题要他们对策,对策成绩出众的就会被授予官职。公孙弘就是由这样的程序脱颖而出,以贤良文学的身份在朝廷做了博士。这个博士不是学位而是官位,负责掌管书籍典章。不过公孙弘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出使匈奴,回来向武帝刘彻汇报工作。刘彻对他的汇报不满,认为他没什么能力,把他斥责了一番。于是公孙弘便上书称病,辞职回家了。
不过这一次的挫折并未断送这位未来名臣的仕途。十年之后,刘彻再次从基层选拔人才,此时公孙弘已经七十岁了,但仍旧被推荐上来。刘彻亲自出题要这些被推荐的儒生对策。他出的题目是:现在如何能达到远古时代那种国泰民安的境界?天人之道最根本的是什么?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是什么?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了君王自身须正,对待百姓要有信义。提出了治民之本的八条原则,并指出“仁、义、礼、术”四条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最后指出“顺应天德”便会和谐兴旺,“倒行逆施”就会灾祸降临,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
当时参与对策的有一百多位儒生,公孙弘的对策并未引起主考太常的重视,而是被排在下等呈给皇帝。但刘彻独具慧眼,很欣赏公孙弘的思想,便把他的对策选拔为第一。接着便召见公孙弘,再次任命他为博士。因此公孙弘的仕途在七十岁时才开始起步。得了对策第一后他还未尽兴,又给刘彻上书提出整顿吏治,而且口气比较大,以周公旦自居。刘彻便问他自比周公如何?公孙弘说自然比不上,但自己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如同训练禽兽,锻造木石一样,人对于利害好恶的认识,岂是禽兽木石相比的?所以用一年的时间使国家发生变化都算很慢了。刘彻听他这么一说也很惊讶,决定慢慢考察一下这个人。
而后公孙弘的仕途就开始了平步青云,一年后被提拔为左内史,三年之后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两年后又接替了薛泽成为西汉丞相,位极人臣。在他之前这个位置都是有列侯爵位的人才能担任,而公孙弘可以说是西汉第一位布衣成丞相,所以按照惯例也该有爵位,于是刘彻便封他为平津侯。公孙弘仅用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平民百姓座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宝座。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坐火箭上去的,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84979.html
相关阅读:明英宗朱祁镇:成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
段祺瑞的传奇一生:他怎样从炮兵之王做到总理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竟然是她!陈硕真简介
汉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
永乐大帝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领是谁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