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方伯谦,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和电视剧《北洋水师》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那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舰长,先是在丰岛海战时临阵脱逃,致使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一千多中国官兵壮烈殉国;后来是大东沟海战,与“撞沉吉野”的邓世昌形成鲜明对比,方伯谦再次逃跑,致使舰队阵型大乱,中国再一次败于日本。而这场海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整场甲午战争的失败。由此看来,方伯谦罪莫大焉,堪比琦善和汪精卫。他临战脱逃的罪恶形象,已然板上钉钉。
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中,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
自从方伯谦被清廷以“牵乱船伍”、“临阵退缩”罪处斩后,为他鸣冤的人代代不绝,先是他的夫人进京告御状。1896年,一名知情者以笔名“冤海述闻客”撰写回忆录《冤海述闻》。这名知情者爆出了鲜为人知的方伯谦战斗细节,经专家考证,作者极有可能是北洋水师“济远”舰上的海员,并且亲身经历了海战。此外,北洋水师中“广甲”号军舰的管轮卢毓英,也详细记载了他在甲午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他的手稿被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命名为《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这两部作品都在文中披露了方伯谦的“冤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宫档案公诸于世,甲午战争时的大量电报流入研究者手中,于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方伯谦,引出一个前所未见的甲午海战。
挂白旗为诈降
首先说说方伯谦其人。
方家祖居福建省侯官县,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自幼聪敏过人,他的父亲是个私塾教师,因此他从小便知书识礼。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局学堂,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专业学生,从此开始学习海军。1871年毕业后,方伯谦与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叶祖等人,登建威练习船实习,进行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第一次远航。航行北至天津,南至新加坡、槟榔屿等口岸。
1877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欧学生出国深造海军专业。方伯谦奉派,偕同严宗光(后改名严复)、萨镇冰、叶祖、刘步蟾等,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驾驶专业;先学理论,后上军舰实习,一年半后毕业。毕业以后,方伯谦先被派到英国犹太拉军舰赴印度洋实习,尔后又经历了全球各大洋的航行。李鸿章在嘉奖令里写道“(方)于行军布阵及一切战守之法,无不谙练”,可以说,方伯谦是地道科班出身的海军人才。
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是如何“跑路”的呢?
图为济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方伯谦画像。黄海海战中,他因为临阵脱逃罪,被斩首军前,但是,不断有学者对这个判罚提出质疑。
据《中国近代史丛刊?中日战争》记载,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清廷作为宗主国,派兵帮助朝鲜平乱。1894年7月22日,北洋水师提督(海军司令)丁汝昌派济远舰率领威远、广乙两艘军舰护送爱仁、飞鲸等运兵船去朝鲜牙山。24日,北洋军舰先后抵达,济远舰管带(舰长)方伯谦指挥水陆兵丁用小火轮把马匹、大米等军用物资运上岸。寅刻(上午35时),他又派威远舰送军情电报往仁川拍发。
威远舰到仁川后,突然获悉7月23日,日军破坏与中国一起平叛的约定,私自攻入朝鲜王宫,武力侵占了汉城,中朝之间的电报中断。威远舰管带林颖启拜访了停泊在仁川港的英国某军舰舰长罗哲士,获悉了一个重要情报??日本舰队将于明日来牙山袭击中国军舰。
威远号立即赶回牙山报告。方伯谦感到形势严重,有爆发中日战争的可能。他知道运兵船高升号明天就要到牙山,自己兵力单薄,必须抢在日军之前撤退。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一直主张“不可衅自我开”、“避战保船”的策略。由此看来,方伯谦要从牙山撤退,无论从服从命令还是战场机动来讲,都无可厚非。方遂下令军舰上的水手也下船帮忙,火速卸载军资。
25日凌晨4时,卸载完毕,方伯谦下令起锚回国,拟于途中遇高升号后,令其掉头西归回威海。7时许,船队驶近丰岛海域,忽然发现有军舰快速驶来,那是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居前,“浪速”殿后,“秋津洲”居中。方伯谦即向济远、广乙下令备战。约7时55分,双方相距3000米左右,吉野首先向中国军舰开炮,打响了丰岛海战。
这3艘日本军舰吨位大,共计1.1万吨;时速高,最高22.5海里,最低18海里;炮数多,73门炮中,120毫米以上的,吉野有12门,浪速8门,秋津洲10门,而且多为新式快炮。而中国济远仅2355吨,时速设计为15海里,实际仅12.5海里,舰载12门炮中,120毫米以上仅有3门。
敌强我弱,且实力悬殊。广乙开战后不久,因为受到浪速舰左舷大炮高速射击,自知不敌,遂退出战场,途中不幸搁浅。追击广乙的日舰秋津洲,便掉头与吉野、浪速一齐围攻济远,济远以一敌三。
据《冤海述闻》记载,激战中,日舰炮火击中济远舰指挥台,大副都司沈寿昌头部中炮:“方伯谦与之并立,脑浆尚溅及其衣”,又一炮击中前炮台,二副守备柯建章被洞穿胸部而亡,三副守备黄承勋中炮断臂,六品军功王锡山、管旗头目刘均中炮阵亡。”指挥台和炮台共牺牲13人,受伤40余人。而此时,方伯谦仍屹立指挥台,发号施令,连发40余弹,大多打在了浪速号上。据吉野舰航海日志记载,浪速舰中弹进水,船体倾斜,行驶渐缓。
酣战正激时,济远舰忽见西南洋面有一缕黑烟,知道是高升号运兵船正由操江舰护送驶往牙山。济远立即升旗语告知操江:“我已开仗,尔须速回。”遗憾的是,当时烽烟弥天,济远与操江相向而过,高升和操江号竟没看到,总之它们没有答复。日本军舰跑得快,高升和操江猝不及避,被敌人赶上。
日舰转而追击高升号。趁此喘息之机,济远收拾前炮台,搬出尸体,调试各炮。炮手发现,前炮的旋转底座被打坏了,无法瞄准,后炮还能轻微动。方伯谦下令测量官、枪炮官节约炮弹,必须看定瞄准,听令才能开炮。他要求大家冒死等敌人离近了再开炮,不准轻放。
午刻时分,吉野追上济远。方伯谦冷静沉着,后主炮手静待舰长命令。
令官兵不解的是,忽然,方伯谦命令升起白旗和日本军旗,但不停船。这种举动,使吉野以为济远投降了,便停船下锚。谁知方伯谦忽然又令船头向右转,同时突然用后炮连发四弹。
据吉野舰长河原要一回忆,这4发炮弹,都来自济远150毫米口径的后主炮,第一发打毁了船头,第二发打坏了指挥台,第三发最厉害,中了吉野舰右舷,穿透钢甲,击穿发电机,然后又穿入机舱里,所幸的是,弹头里面未装炸药,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
图为济远舰上克虏伯造150毫米后主炮。1894年7月25日中午,丰岛海战中,方伯谦就是指挥这门炮,打伤了日本军舰吉野号。
由于开炮时,济远始终未停船,而吉野已经停下来,所以两船距离渐行渐远,最后一发炮弹,因为距离过远,没有打中。著名的甲午战争专家戚其章认为:“吉野若非伤重,以其航速及战斗力均较济远为高,何故不追?方伯谦若非诈敌,则可停船不必逃遁,更不必发炮击之”。然而电影《甲午战争》中,把这笔功劳归于爱国水兵们的自发举动。殊不知,军队乃是最讲究等级与命令的群体,没有长官的命令,士兵怎敢擅自行动?即便是士兵抗命,难道连发四炮,舰长都无动于衷吗?
挂白旗显然是方伯谦的“智取”。
济远舰就这样驶回了威海。据清朝官方的《甲午战争纪》记载,“船中血肉狼藉,三军望之骇然”。方伯谦立即将战斗经过禀报丁汝昌,然而,丁汝昌不仅不予理解,反而严厉责备方伯谦“悬挂白旗辱国”。由于济远舰以一敌三,保船成功。不久,清廷仍然电谕,“管驾济远之方伯谦于牙山接仗时,鏖战甚久,炮伤敌船,尚属得力,著李鸿章传旨嘉奖”。
方伯谦的诡诈战术,连敌人也很钦佩。1895年2月12日,北洋舰队向日军投降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始知方伯谦已死,他遗憾地说:“牙山之役(指丰岛海战),方伯谦甚谙海战,何故杀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80313.html
相关阅读: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