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刘邦被封汉中王之谜:汉中为楚地的汉中非汉中郡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汉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战国楚汉中在哪里

  《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于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史记?秦本纪》、《史记?韩世家》、《史记?张仪列传》、《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战国策》、马王堆汉墓《战国纵横家书》也记载了秦取楚汉中这件事,这次秦取楚汉中的丹阳之战,在战国时代是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

  对于这个"汉中",多数注释认为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的汉中盆地,或说是现在的陕西省南部,也有的人认为汉中是古今同名同地,干脆不加注释。如林剑鸣《秦史稿》第十章说:"汉中,在汉水上游,面积六百方里,楚国原在这里设郡,归秦后,重建汉中郡。这样,就使秦国本土与巴蜀连成一片,不仅消除了楚国从南方来的威胁,而且使巴蜀丰富的物质资源畅通无阻地运向关中……"

  笔者以为,战国时代的汉中,并不是今天的陕西汉中,战国汉中的位置应该是现在湖北西北部郧阳地区、陕西西南部安康地区,与今天的汉中完全无涉。战国时代的汉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秦楚两个大国的接触点,是政治军事的斗争焦点;汉中还是楚人的发祥地。确定战国时代楚国汉中的正确位置对于战国史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汉中本是楚地,这一点各书认识是一致的,是没有疑义的。可是,现在的汉中地区,却从来没有属过楚,它一直是秦的势力范围。楚国最强大时,曾经攻取了其西北的许多小国,但是势力并没有达到汉水上游,即现在的汉中。楚曾筑方城以为西北部边防,方城的位置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大致是沿伏牛山西行而南下的围绕南阳盆地的一个半环状的长城。秦楚两个大国之间本来有一个庸国作为缓冲,庸国的位置一般认为是在现在的湖北竹山一带。《左传》载,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湖北西北的竹山一带,成为两个大国直接交锋的地区。在湖北竹溪发现一段楚长城遗址,长城东起竹溪平安至陕西旬阳,绵延70多公里,其走向大致与现在湖北、陕西两省省界相合。楚国的西北界就应该是在这里。楚的力量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汉中。

  现在的汉中,当时是什么地方呢?周原出土的文王时卜辞已有"伐蜀"字样,周武王灭殷,蜀人曾经出兵相助。可见,从关中至四川盆地的交通早已经打开了,从关中到四川盆地,必经之路就是现在的汉中。有周一代,今汉中一带为褒国,后称南郑。《华阳国志?蜀志》:"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史记?秦本纪》:"躁公二年,南郑反。""(秦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南郑就是现在的汉中,这个时候已属秦,因为有南郑扼守着入蜀道路,伐蜀必须先取南郑。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南郑"春秋及战国时其地属楚也"。这显然是错误的。张守节的错误就是将战国时的汉中与《汉书?地理志》中的汉中混为一谈。到秦惠文君时,司马错率大军伐蜀,可以说明,今汉中一带早已经完全是秦地。因为,当时由关中入蜀一定要经过现在的汉中,如果说今汉中就是战国的楚汉中,而楚汉中还在楚人手里,那样,司马错的大军就得飞过去才能伐蜀了。《史记?楚世家》载丹阳战后一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如果说这个汉中就是现在的汉中,秦人怎肯把关中入蜀的要道给楚国?即使是骗人,也是太明显了,太过分了。

  汉中得名于汉水。周昭王南征荆楚,丧师殒命。宋代在今湖北孝感出土的著名青铜器上记载了周昭王命令中先到南方勘察行军路线,为昭王南征做准备工作的事。其中提到了曾、方、邓、汉中州等地名,这些地方都是在今河南南阳到湖北襄阳的大道上。"汉中州"与其他地名并列使用,看来,这个"汉中州"并不仅仅是汉水中的小岛之义。如此说来,汉中这个地名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了。《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周昭王亲将征荆……王及蔡公殒于汉中。"春秋时期,楚汉中一带是楚国的范围,"楚有汉中,南有巴、黔",与"南有巴、黔"相对,可见,汉中是楚的北界,应该是现在的湖北西北部一带。秦楚丹阳之战发生在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是在司马错伐蜀后四年,因此司马错是不可能越过楚国的汉中去伐蜀的,他越过的是现在的汉中,即当时的南郑。丹阳战时,秦于武关之外有商於之地,秦兵出武关攻楚,战场在今湖北西北部的丹江一带,再南下一点就是汉水,楚军战败,秦军"遂取汉中之地"占领的就是这一带,这是顺理成章的。《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这次战争就是丹阳之战,不言战于丹阳,言战于汉中,可见,汉中与丹阳实为一地。汉中包括范围较广,丹阳为汉中的一个城邑,因此可以称汉中,也可以称丹阳。《史记?楚世家》:"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亩,姓芈氏,居丹阳。"这汉中就是丹阳所在地,是楚人的发祥地。

  楚汉中在《禹贡》中属荆州,秦南郑在《禹贡》中属梁州,楚汉中在东,即今湖北西北部,秦南郑在西,即今陕西汉中一带,两地相连但并不相属,并非一地。秦取楚汉中之后,"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合原来楚汉中与秦南郑而为汉中郡,治所在南郑,即今汉中。因为是政治中心,从此汉水上游的南郑才有了汉中之称,而原来的楚汉中渐渐地没有人称为汉中了。于是,有人误以为现在的汉中就是战国的楚汉中。《辞源》中说汉中,"郡、府名。战国楚地,秦惠文王后十三年置汉中郡"。以为秦的汉中郡原来完全是楚地,是不准确的。

  将楚汉中误认为是今汉中,源于古人的旧注。《史记?张仪列传》中说"战于汉中",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序》:"其地在秦南山之南,楚之西北,汉水之北,名曰汉中。"司马贞的错误是将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后合二而一的汉中郡,当成了楚国的汉中。南山就是秦岭,"南山之南"这地方,丹阳之战时不可能是楚地,不可能是楚的汉中,而应该是秦的南郑。"南山之南"早就是秦地了,秦取楚地到"南山之南"来取岂不是笑话?后人多是沿用了司马贞的这一错误的注解,而没有多加推究。《读史方舆纪要》感到了司马贞的说法有些问题,说汉中府"春秋时为蜀地,战国初属秦,后为楚地。楚衰,又属于秦。秦置汉中郡"。《读史方舆纪要》说了"后为楚",但是并没有说出时间和具体事件。其实是找不出来,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后为楚"当是为了解决司马贞的误说而推断出来的。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句时,说:"近世有李文子者,蜀人也,著《蜀鉴》曰:南郑自南郑,汉中自汉中。南郑乃古褒国,秦未得蜀以前,先取之。汉中乃金、洋、均、房等六州六百里是也。秦既得汉中,乃分南郑以隶之而置郡焉,南郑与汉中为一自此始。"这个李文子说的是正确的,可惜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楚汉中即汉中之误说,才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58690.html

相关阅读:公孙敖怎么死的:四次为将的公孙敖因何被腰斩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争宠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清代《关羽族谱》被发现:他其实也是汉朝官二代
刘邦异姓王有几位 异姓王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