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代官员的相互监督:男女乱搞会导致官员免职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解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有不少的学者也用了如今的“三权分立”来形容,但是并非如同西方的那种立法,司法,行政独立开来,而是有另一套说法。中国古代的三权分立是指:决策,执行,监督。

而一般作为帝王和大权在握的官员,多是指他们处于帝国的决策层。而我们熟知的六部,属于执行层。而今天这文章来讲一下监督层。

所谓监督,它的目标当然是官员,因为百姓没什么好监督。中国古代的两个核心的监督的制度设计,一个叫“御史”,另一个叫“谏官”。区别在于,前者指监督官员并审理官员官司的组织机构;而后者是我们平时看电视的时候,每每有新的政令啊等等或者上朝的时候有议题争论,经常拿着笏(音同“户”,就是官员上奏时候手里拿的那根长长的东西)从人堆中站出来大声说“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blablabla”,对各种时事议题提出意见和对皇上的行为进行劝诫的那类监察官员,称之为“谏官”,我们最熟知的莫过于魏征了,他是谏官,并不是御史。

谏官很像如今的时事评论员,而御史却是要去查案审理,考核官员等具体事务,倾向于针对官员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有没有越权,有没有尽职尽责。同时,中国的官场深深受到文化界的影响,董仲舒和汉武帝出演的那出“独尊儒术”的戏,深深的影响了后来两千年的方方面面,比如司法领域(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了),还有监察部门。读儒家经典,我们都能注意到,儒家再三强调,人重在于德行,故导致的后世对官员的审核,推崇德在才之前,要么德才兼备,要么有德无才也可以被接受,但是无德有才却很被人诟病,至少在史书上的评价,可能不会很好听。当然,中国的文化氛围发展出了这种专以道德标准来辨别官员优秀与否的特点,这会直接导致,官员的监督上,有以下几个原因能让御史们抓住把柄,进行弹劾:

1. 官员后院失火(家里的女人问题)

2. 管教子弟不力

3. 乱诬陷诽谤朝廷官员

4. 官员个人的人品和生活作风问题(其实这个还好商量)

用我们今天现代人的眼光看,笔者还是觉得,才能是最重要的。能称职,有助于经济发展的都是人才,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事情,睁只眼闭只眼就是了,毕竟这并不影响大局,发展才是硬道理。

那御史制度大致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1)话说在周朝的时候,行的分封之制,周天子脚下的地盘也需要有自己王国内负责司法的人,来帮助周天子维持秩序。(秦之前,行的封建制,每个王国都是独立的,各个王国内,都有自己的行政官员,有自己的税收,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周天子也只能有权管理自己王国的事情而已,不能乱干预别的王国的内政。)出现了最一开始的“御史”,“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周礼-天官》)。普遍有学者认为(《知网》上面讲到御史制度的都会提到),最一开始,御史是又执政又司法,又应该是有检举功能的,就是一开始说的“三权”并没有分离,执行和监督权没有太明显的分开。

2)秦汉时期,中国的第一个统一大王朝才建立起来,这个时期的御史制度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也出现了“三权分立”的趋势。

秦朝和西汉的初期,中央正式设立“御史大夫”,除了监察,同时也是副丞相,或者候补丞相。西汉的49个丞相,其中有23个是之前御史大夫替补上位的。

一般要极大的削官权,多得靠改朝换代的时候比较容易把这件事给落实了。在东汉光武帝的时期,“御史台”这个机构出现了,专门只管监督百官而已,不再管理行政的事情了。

3)唐朝之后,更可怕的是,御史们被授予了“风闻弹事”的权利,就是御史们可以在吃早茶的时候,不小心听到什么民间对某某官员的八卦,御史们可以先不用查的,直接写书上奏弹劾这个官员的,然后再去验证它正确与否。即便事后查清楚了这八卦子虚乌有,御史不会被责罚,至少大家都知道了这件八卦,管他有没有,在家里或者跟同僚一起喝酒喝高了,没事再拿出来说说扯扯淡,那官员的名声也就大打折扣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58410.html

相关阅读: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