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幼年就读私塾,十七岁时因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道中落,被迫离乡投军。塾师见他欠下学费、膳费,便扣下了他的一块旧端砚和一张书桌作为补偿。
后来塾师穷困潦倒,听说段祺瑞在北京发迹,便想去北京投奔段祺瑞。塾师也害怕这位过去的学生不认自己,甚至当面对他进行羞辱或报复,只是实在穷的没法子,才硬着头皮,抱着段祺瑞的那块端砚来到了北京。
不料段祺瑞一见塾师非常高兴,不仅仍像小时候那样恭恭敬敬地尊称对方为老师,还向老师问师母健康。塾师一边回答,一边从包裹里慢慢地取出那方端砚,嗫嚅着说:“你从前那方砚台保存在我家,现送来还你。”话说完,脸上已红得发紫。
段祺瑞看到端砚更加喜出望外,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这一方端砚是我家祖传之物,老师为我保存至今,幸未失去,我很感激!”
段祺瑞马上请老师将行李搬到他家,以后一日三餐,殷勤备至。塾师见袁府来来往往的都是贵客要人,自己只是个乡下塾师,不好再开口跟段祺瑞要事情做,于是过了几天便告辞回乡了。
等塾师回到家,原先家里的几间破房早已修葺一新,不用说,这当然是段祺瑞为他的老师修的。
段祺瑞待师如此,对昔日的同学好友也是这样。他最早读私塾的时候,私塾里有二十多个学生,那时段祺瑞任军中要职的祖父还在,但他从不在同学面前摆官少爷的架子,因此和同学们相处很好。
在所有同学中,与段祺瑞交情最好的是申孟达,两人情同兄弟,往来甚密。后来父亲调防,段祺瑞随父而去,他们才渐渐断了音信。
许多年过去,申孟达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有一个大官叫段祺瑞,便疑心是当年的同窗好友。起初申孟达还不太敢去北京,怕有冒认官亲之罪,也有人劝他说,就算真是那个段祺瑞,那样的大人物,还能认你这样的小民吗?
就在申孟达迟疑不决之时,他的外甥来看他。外甥是个学生,颇有见识,认为不妨到京城一试,纵然认错了人也不该什么罪,并且自愿陪同舅舅赴京。
申孟达被说动了,当下便整理行装,在其长子及外甥的陪同下前往北京。在北京附近的一家小客栈里入住后,申孟达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段祺瑞寄了一封信。
让申孟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段祺瑞一收到信件,立即就派人送来两百块银元,给申孟达做剃头洗澡换衣服之用。三天后,段祺瑞又亲自来接,当天,有一二十辆小汽车停在小客栈门前的路上,把附近居民和路人都给惊呆了。
段祺瑞把申孟达接到府中,并设宴洗尘,亲自相陪。因为公事繁忙,段祺瑞不能一直陪同,就派一名副官领着游览北京所有名胜古迹,他还交给申孟达一张菜单,让申孟达自己按照菜单点喜欢吃的菜肴。
两个多月后,申孟达回乡,临别时段祺瑞又赠送了许多钱和一张自己身穿官服的全身照片。
段祺瑞的这些言行绝非沽名钓誉,可以说,遵师重道、不忘故交始终是他人生价值观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正因如此,不管袁氏父子在权力斗争和复辟帝制时期如何压制、迫害他,也不管双方的政治观点存在多么严重的分歧,段祺瑞始终坚持“不用兵而是用口”,不肯打破他自己的道义观念去公开反袁。
他就任总理后,南方提出要“惩治帝制祸首十三人”。“帝制祸首十三人”主要包括杨度、梁士诒、张镇芳、段芝贵等,多为袁世凯政府或幕府成员,段祺瑞与他们的私人关系较为密切,而且段祺瑞虽然反对他们在帝制时期的做法,但又对这些人在袁世凯失势后未对故主反戈一击表示肯定。
段祺瑞认为“十三人”都可以赦免,他不能饶恕的是陈?。陈?在帝制活动中出力不小,不过这并不是段祺瑞反感陈?的原因,他所深恶痛绝的,恰恰是陈?尔后宣布独立的举动。
倒不是说陈?不能改变原先的政治立场反对帝制,但在段祺瑞看来,作为袁世凯曾经座下的第一宠臣,陈?在公开场合反对帝制可以,却不能因为个人利益得失而忘恩负义,在私情上背叛袁世凯,乃至于给故主的心脏上插致命一刀。
让段祺瑞最无法容忍的,是陈?不仅在宣布独立的通电中揭发袁世凯,并且还表示“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他认为陈?朝三暮四,政治道德败坏,所以视之为北洋叛徒,必欲除之而后快。南方列了十三人作为帝制祸首,在段祺瑞的祸首名单中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陈?。后来因为黎元洪竭力相保,段祺瑞不能不给面子,最后做为交换,黎元洪同意将段芝贵置于祸首之外,段祺瑞才答应不再追究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58378.html
相关阅读:永乐大帝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领是谁教的
段祺瑞的传奇一生:他怎样从炮兵之王做到总理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竟然是她!陈硕真简介
汉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
明英宗朱祁镇:成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