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17年夏,27岁的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那时北大的教授可不好当,因为学生学问不下于老师者大有人在。一次,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向胡适提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
这位学生,就是傅斯年,字孟真,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得意弟子。胡适后来坦白地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
民国年间,学界群星璀璨。胡适阅人无数,但其评价最高的却是自己的学生傅斯年。傅斯年逝世后,胡适在致傅斯年夫人俞大彩的唁函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孟真的天才,是朋友之中最杰出的,他的记忆力最强,而不妨害他的判断力之过人,他能做第一流的学术研究,同时又最能办事,……我每想起国内领袖人才的缺乏,想起世界人才的缺乏,不能不想起孟真的胆大心细,能做领袖……”
大约两年后,胡适在《〈傅孟真先生遗著〉序》中又说:“孟真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间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孟真离开我们已两年了,但我们在这部遗集里还可以深深地感觉到他的才气纵横,感觉到他的心思细密;感觉到他骂人的火气,也感觉到他爱朋友,了解朋友,鼓励朋友的趋势亲切……”
胡适在《〈傅孟真先生遗著〉序》中评价傅斯年时用“最”之多,令人咋舌。他还说过:“他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发挥其领袖的才干。他有学问,有办事能力,有人格,有思想,有胆量;敢说话,敢说老实话,这许多才性使他到处成为有力量的人。”
傅斯年
五四时期的弄潮儿
1896年3月26日,傅斯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没落的名门望族,其祖先傅以渐是清朝建立后的第一个状元,曾官至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其后,傅氏家族科考得意者不计其数,官至封疆大吏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傅氏有“开代文章第一家”之美誉。但是到了傅斯年这一代,傅氏家学虽然依旧渊源,但家门早显颓势。傅斯年在北大期间的生活费用,还是靠别人接济的。傅斯年的国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在北大就读时,颇令一些教授头疼。据傅斯年好友罗家伦回忆,“在当时的北大,有一位朱蓬仙教授,也是太炎弟子,可是所教的《文心雕龙》却非所长,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错误……恰好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借到那部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孟真。孟真一夜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校长蔡先生,请求补救,书中附列这错误的三十几条。蔡先生自己对于这问题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到了适当的时候,这门功课重新调整了。”
其时,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有不少学生认为胡适远不如国学大师陈汉章,想把他赶走;有的学生则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陈汉章多,讲课却颇有新意。傅斯年本不是哲学系的学生,但在同室顾颉刚的鼓动下去旁听了几次胡适的课。结果听完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傅斯年对哲学系几位要好的同学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由于傅斯年在同学中的威信,年轻的胡适才没被学生们赶离北大讲坛。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胡适感慨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班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以后才晓得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在北大读书期间,傅斯年最轰动的事情就是领导了1919年5月4日的爱国大游行。当天上午13间学校筹备游行示威的会议是傅斯年主持的。下午2点半左右开始的游行,总指挥是傅斯年。他扛着大旗走在队伍前列,后来也是他率领队伍冲到赵家楼。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他就坚决退出学生运动,回到书斋。然后他就很快出国留学,一去7年,1926年秋才回国。
五四时期,傅斯年还组织新潮社和办《新潮》杂志。胡适后来曾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文中说:“《新潮》杂志,在内容和见解方面,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新青年》还成熟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见解也成熟得多。”《新潮》的编辑部,就是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3000元给《新潮》,这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攻击。他们通过教育总长傅增湘向蔡元培施加压力,要他辞退两个教员??《新青年》的旗手陈独秀和胡适;开除两个学生??《新潮》的主编傅斯年与编辑罗家伦。但蔡元培坚持不肯,保护了这些师生。
留学六年没拿到一张文凭
从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了官费留学。从1919年到1926年,他先后进入伦敦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勃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为了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傅斯年放弃了学位考试,留学六年没拿到一张文凭,一心只追求真才实学。据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杂忆赵家》中记述,当时的留学生大都“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就鼓励大家离婚,但这么多留学生中,真正全副精力用来读书、心无旁骛不理会男女的只有陈寅恪和傅斯年,以至于有人把他俩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
1926年冬,傅斯年学成回国。1927年春,他被聘为广州中山大学文科主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历史两系系主任。傅斯年到校后,除了聘请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学有所长的教授任教之外,还特别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强调要学以致用。他曾数次怀着一颗坦诚的心,苦口婆心地对自己的学生说,如果你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就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很好的个性,愿意与人合作,善于沟通,懂得配合,深谙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某些人把上大学当作求职敲门砖的行为,他很是不屑,觉得这种人目光短浅,没有梦想,特别没出息。
一年后,又负责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11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傅斯年担任该所所长。为了更好地工作,他辞去了中山大学的所有职务。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他积极寻找品学兼优的人才,派他们去国外进修深造。此后,他担任这个研究所的所长22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从1928-1937年,傅斯年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排除阻力,对以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找到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才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子崖等处的发掘,对古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馆都藏有大量明清档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档案在清末曾被视为无用之物,打算付之一炬;而辛亥革命后日本的一家公司已经立约买下,打算运回日本。罗振玉、马衡等著名学者曾为保护这一无价之宝出了大力,傅斯年建议时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的蔡元培出钱买下这批档案,最终避免了一大劫难,直至今天,中国史学研究仍深受其惠。但在整理这些明清档案的过程中,傅斯年却有一些失望。一次他在北海静心斋对李济说:“没有什么重要的发现。”李济却问:“什么叫重要发现?难道说先生希望在这批档案内找出满清没有入关的证据吗?”傅斯年听了大笑,一时传为美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33046.html
相关阅读:汉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
明英宗朱祁镇:成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竟然是她!陈硕真简介
永乐大帝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领是谁教的
段祺瑞的传奇一生:他怎样从炮兵之王做到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