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四野随军记者忆长春围城:饿死的大多是老弱病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解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核心提示:孙天元:据说长春解放前是五十万市民,到解放后还剩二十六七万,将近逃亡、死,大概有将近一半。国民党那时候往外放,因为它负担不起了,那家伙,大量的人逃亡啊,最初年轻的妇女还愿意要,逃出来就嫁给农民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愿意要,老弱病残没人要,哎呀,就饿死在中间区域。

  国共内战的时候,中共在华北的主要力量是华北野战军,它是中共第五大主力,其前身晋察冀军区曾经是中共在华北的第一个根据地,但是内战初期呢,这一支部队却接连受挫,先后在“大同”、“集宁战役”当中失利,而且丢了承德、张家口等等华北的一些重要的城市,也被视为是中共军队当中实力较弱的一支。

  相比之下,《晋察冀画报》却是中共各野战军当中摄影力量最强的,它是中共第一本战地画报,不但曾经拥有沙飞、石少华等等摄影中坚,还培养了一些新生的摄影力量,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解放军在整个战场转入反攻,华北野战军首当其冲,而这些红色的摄影师们,他们镜头下的华北野战军是什么样子呢?

  解说:1947年4月,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来到华北阜平县,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司令部,他此行是来督导聂荣臻部作战行动的。

  朱德到来时,聂荣臻部的主力,晋察冀野战军正在实施“正太战役”,这是一场与国民党军争夺正太铁路沿线城镇的战斗。

  《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蔡尚雄赴前线采访,他在抗战时就加入画报社,有丰富的战地摄影经验。

  蔡尚雄(华北野战军20兵团摄影组长):作为一个记者,你如果要不问,你一点情况都不了解,你就盲目撞上去啊,看到那子弹呢就晚了,你要想拍到很精彩的东西啊,你要选择你拍摄的角度,你要选择你那个掩蔽地方。

  解说:这是蔡尚雄在“正太战役”中拍摄的部队攻击元氏守敌的镜头。他记得那时晋察冀部队的战役和攻坚能力都十分弱,打一座县城都很吃力。

  蔡尚雄:这个县呢很坚固,也很高,所以这个县城守得也很顽固,我们打了好几天,它都没有打下来。

  解说:朱德的到来无疑给官兵们带来了压力,蔡尚雄记得,当时攻击部队绞尽脑汁,最后是用八路军“百团大战”时就采用的土法攻坚,才拿下了元氏县城。

  蔡尚雄:挖地道,挖到它那个城墙啊的底下,用炸药又炸它那个,炸它那个城墙,这样才把那个元氏才打下来。

  解说:晋察冀野战军在“正太战役”中,最终夺取了七个县城,并攻占了井陉、阳泉等矿区,但朱德在总结这一次战役时说。

  你们最近打了一些胜仗,但仗打得零碎了些,如果打大歼灭战,你们还没有完全的把握。

  朱德的点评对晋察冀部队的指挥员是个很大刺激,他们意识到,只有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和攻坚战,才能扭转被动局面。

  这是《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师们拍摄的一组当年部队攻坚国民党城镇的镜头,那时《晋察冀画报》的摄影记者几乎遍布华北前线各部队。

  杜铁柯(华北野战军摄影记者):基本上师里面都有摄影工作者,那时候叫,不叫摄影记者,那时候叫摄影战士。

  解说:这张照片是蔡尚雄拍摄的“保北战役”中突击队登上徐水县城的一瞬间,那时河北的县城大多有坚固的城墙,国民党军据城守卫,给攻城的中共部队,包括随军拍摄的摄影师们都造成了极大威胁.

  蔡尚雄:登城了,为了拍他们这个登城的真实的情况,我就跟着部队晚上进了阵地,拍了他们了,所以啊随军战地记者一定要不怕牺牲。

解说:《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师杜铁柯,就曾为拍摄部队攻坚镜头而受伤,成了三等残废,他至今仍保留着这张用鲜血换来的照片。

  杜铁柯:所以那时候战士们扛着梯,我随着战士们的梯,战士们的后边往上上,往上冲,本来是我原先的想的什么呢,战士们在上梯子的时候呢我再拍,更生动嘛,我刚在这么一想,我就把照相机举起来,就在这时候,按动快门这个同时这个时间,敌人从城墙上面扔下一个手榴弹,正落在我的脚下,“轰隆”一声,爆炸了,这张照片以后刊登在《晋察冀画刊》上,下边还特别注明了“本人拍摄时候负伤”。

  解说:但到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时,这支部队在朱德指导下,经过多次战斗历练已大大提升了作战能力,“清风店战役”前,晋察冀部队曾在大清河作战中失利,朱德决定亲赴前线指导,这让前线指挥员杨得志和杨成武感受到巨大压力,二杨决定用一场漂亮仗来迎接这位解放军总司令。他们命部队在保定周围发起攻势。

  战斗打响后,国民党第三军罗厉戎部从石家庄赶来增援,罗本想和保定守军夹击中共军队,没想到却在保定附近的清风店被二杨指挥的晋察冀野战军包了饺子。

  这是红色摄影师王惠德在“清风店战役”中拍摄的晋察冀部队冲进西南合村的镜头,这是蔡尚雄拍摄的“清风店战役”缴获国民党第三军的武装装备。

  蔡尚雄:把这敌人压在一两个村里头,两天两夜把敌人全歼了,一万多人全部歼灭了,活捉那个军长罗厉戎。

  解说:“清风店战役”是晋察冀野战军自成立以来打得最大的一场胜仗,也是国共内战中华北战局的一个转折点,此时,国民党在河北最大的城市石家庄,已经处在中共军队的包围之中。

  时,解放军虽已在各战场发起了全面进攻,但还没有一支部队敢攻坚国民党军重兵防卫的大城市,晋察冀野战军在中共几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弱,它敢第一个吃螃蟹吗?

  解说:还在1947年5月,中共高层就有了以东北的林彪部队为主,晋察冀部队为辅,整体负责东北和华北战事的想法,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后,晋察冀部队的任务是配合东北作战,牵制华北国军无法向东北增援,这意味着晋察冀部队只是中共战略进攻行动中的一个配角。

  《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袁汝逊记得,为配合林彪在东北作战,当年他们与国民党傅作义部,在华北打打走走,沿着长城来回兜圈子,目的就是不让傅作义增援东北。

  袁汝逊(晋察冀野战军摄影记者):八个月走了一万三,我们旅政治部主任刘绍先,他有一个日记记录下来,今天我走了五十,或者明天走了一百,他这么计算最后计算起来是一万三千里地。

  解说:这是当年《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师们拍摄的一组部队艰苦行军的镜头,摄影干事李书良当兵时才十五岁,他在画报社跟沙飞、石少华等学了几个月摄影后就被派上前线,正赶上这场与傅作义部捉迷藏的残酷游戏。

  李书良(华北野战军19兵团摄影干事):那时候有个说法,叫牵牛鼻子,牵着你的牛走,反正你不能出关,都是靠走路的,而且你还负重啊,而且还背着,照相机咱们挺小的是吧,给你个枪我都不要,那就多了好几斤了,你还拿点衣服,要不你没法睡觉了不是,睡觉那个地方挺有意思的,说恩现在人们都想象不到的,就是大家睡觉这一炕上啊,一个大衣,一身棉衣,把两个裤腿这么一扎一绑,两个裤腿一绑往下一褪,褪下去,褪下去以后就这个,把这个大衣铺一半盖一半。

  解说:画报社记者郑永聚记得,由于每天长途跋涉,那时,疲劳的睡觉时,连炮弹都震不醒。

  郑永聚(晋察冀野战军摄影记者):白天行军行得很累,走得呢我躺那就睡着了,我们好几个人,睡着了,结果呢敌人的,在那打了好几发迫击炮弹,离我们靠近这两发迫击(炮)弹一打,那两发打来那么近,他们都跑了,等到他们回来叫我的时候呢,把我踢醒,说我你真有本事,炮弹都震不死你,震不醒。

  解说:郑永聚至今还记得,当年行军时编写的一首歌曲。

  郑永聚:杀杀杀,讨伐傅作义,杀杀杀,讨伐傅作义,他侵占了咱们张家口,他逼得咱们无路走,他是人民的公敌,他是咱们的死对头,杀。

  解说:而在摄影师袁汝逊的记忆中,那次大行军他印象最深的是目睹了华北老百姓在内战中悲惨、凄凉的生活。

  袁汝逊:一家就一床被子,没有几件衣服,男出去换上衣服,女的就在炕上偎着,女的下来做饭,男的就在炕上偎着,那会我们吃饭不是现在带碗,这吃饭得借碗,说大娘,有碗没有,我们借,你随便拿吧,说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大方呢,后来才了解到,她下不来,她下不了炕,所以后来就,就部队有捐衣服,有捐粮食给这个,农民苦的,带路的这个老乡走着走着就栽倒了,说怎么回子事呢,一看这肚子都青的,几乎是透明的,大家伙觉得这个太惨了。

陈晓楠:1947年11月,中共军队打响了内战中的第一场大城市攻坚战“石家庄战役”,解放军只用六天的时间,就全歼了两万多国民党守军,攻占了这座河北最大的城市,而这也是中共军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实施对大城市的攻坚战役,战役发起者恰是扮演配角的华北野战军。

  朱德曾经亲临石家庄前线督导,他在总结这一次胜利的时候说,这次胜利缴获很多,但是最大的收获呢,是我们提高了战术,学会了攻坚,学会了打大城市。

  “石家庄战役”可以说为解放军攻坚大城市树立了一个样版,也刺激了中共其他野战军攻打大城市的信心和热情,从1948年夏天开始,林彪在东北向国民党占据的大城市长春、锦州、沈阳等先后发起攻击,国共两军的决战也从此拉开帷幕。

  解说:这是当年国民党长春守将郑洞国在中共将领陪同下,走出哈尔滨火车站的镜头,照片中间那位穿军大衣的中年人就是郑洞国,照片摄于1948年秋,拍摄者是中共《东北画报》摄影部主任郑景康。

  孙桂琴和孙天元当年都在《华北画报》工作,他们还记得这张照片的来历。

  孙桂琴(《华北画报》美术编辑):郑洞国他是,他投诚过来了以后,国民党那边,就宣传他壮烈阵亡了,完了咱们为了揭发国民党呢,就拍这个郑洞国的照片。

  解说:郑洞国曾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长官,负责镇守战略重镇长春。“辽沈战役”中,他在中共林彪部队的围困下,最终放下武器,蒋介石碍于面子,宣布郑洞国阵亡,并为其举行了追悼会。

  孙桂琴:国民党撒谎说他阵亡了,其实他人还在。

  解说:中共为驳斥蒋介石并宣扬自己的胜利,在郑洞国被接至哈尔滨林彪总部时,特派《东北画报》摄影师郑景康、齐观山等赴火车站抓拍郑洞国投诚的照片。

  孙桂琴:还不要让他知道拍他的照片,可能是还是为了尊重他吧,就在火车站上,他们几个人就偷拍。

  孙天元(《东北画报》摄影记者):结果呢郑景康拍了一张照片非常精彩,这时间、地点、人物、结果,那个照片上五大要素都具备,一下登出来。

  解说:郑洞国投诚的照片一公布,立刻在国共两军引起极大震动,他出身黄埔军校第一期,抗战时曾经率领远征军参与收复缅北的战斗,那么“辽沈战役”中,他是如何投诚中共军队的呢?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第三年,中共在东北的林彪部队,已熬过了初期最艰难的日子,当年林彪兵败四平后,被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赶到松花江北,他曾自嘲:有人说我跑得太快了,我说我跑得太慢了。

  但经过几年的养息和扩充,林彪恢复了元气。这是《东北画报》记者齐观山拍摄的林彪部队当年在东北征战镜头,齐观山原在《晋察冀画报》随林彪部队出关,创办了《东北画报》后,他随军征战松花江南北,拍摄了大量照片。

  这是他拍摄的东北野战军再战四平后入城的场面,这是投诚及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在中共干部指挥下,大唱革命歌曲的镜头。这是中共军队为分割国民党军破坏中长铁路的情景。

  到1948年,林彪已逐渐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近90%的人口,而国民党军却被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大城市及周边区域。此时,东北野战军已达五十四个师,计一百余万人,而国民党只有五十五万军队,东北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解放军实力超过国民党军的地区。

  《东北画报》记者钱嗣杰记得,那时林彪部队的武装装备是中共军队中最好的。

  钱嗣杰(东北野战军摄影记者):就那个时候啊,基本上我们的武器,基本都是苏联的,后来穿的衣服那布都是苏联来的,武器基本上也在那,机枪啊,转盘枪啊都是苏联的,后来就从国民党那部分,就是缴获,就后来就成了美式装备了。

  资料原声: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敌人吓得胆战心惊,狼狈奔逃,把美国武器丢得遍地皆是,我们到处收拾这些美国武器。

  解说:随着林彪部队的壮大,《东北画报》也成了当年中共各野战军中最火的画报之一。

  孙天元:又举办班、又培训,又从部队抽调了很多文化教员、宣传干事、文工团员,我们光这个摄影训练班就培训了等于有差不多能有三百人,东北人才、物资和条件比较雄厚,再一个它靠社会主义国家比较近,这个发行量很大。

解说:1948年5月,羽翼渐丰的林彪部队在中共晋察冀部队成功实施“石家庄战役”的刺激下,以两个纵队试攻国民党在东北的重镇之一长春,但攻击受挫,遂改为长期围困。

  孙天元:长春那个是伪满的那个“国都”嘛,工事非常坚固,我们要硬攻的话,几次硬攻那都损失很大,后来林总就采取了围而不攻。

  解说:同年9月,林彪受命在东北率先与国民党军决战,打响了“辽沈战役”,此时,长春尚在围困中,林彪为截断东北国民党军向关内的退路,决定南下先打锦州。

  这是齐观山拍摄的东北野战军在“锦州战役”中攻打外围义县的镜头,义县战斗是“辽沈战役”爆发后的第一场战斗,这里是锦州通往承德和沈阳的铁路交会点,有十米高的古城墙及四米宽的护城河,自古就是进关出关的咽喉要道。

  当时,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卢浚泉部93军暂编第二师及地方武装共一万两千余人,在义县激战了四个多小时,卢部最终被歼,义县失守,林彪为攻击锦州扫清了障碍。

  此后,林彪一鼓作气,以巨大伤亡换取了“锦州战役”的胜利,孙天元记得,当时国民党军完全被堵在了东北,只有一个团从营口乘船逃脱。《东北画报》记者刘庆瑞曾用镜头记录了那一幕。

  孙天元:我们这个记者,这个刘庆瑞,去了那个营口就差十几分钟,船已经离开海岸了,气得他往船上打了几枪,拍了几个照片。

  解说:就在锦州破城后仅两天的1948年10月17日,从被中共围困的长春城内传来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向中共起义的消息,当时长春已弹尽粮绝,东北野战军于当天就悄悄接管了60军在长春东半城的防务。

  长春围城是“辽沈战役”中最残酷的一幕,从1948年5月到10月底,林彪与郑洞国在长春内外僵持达五个多月,使长春米粮断绝,宛如一座死城。

  钱嗣杰:围长春,我就在长春德惠那一带,困得它粮食、弹药都缺乏,所以国民党就空投,空投有时投的方向不对,有时候投得不准,有时候风一吹就吹到我们阵地上,它得到的很少,十包比如说得有七八包就刮到我们阵地上来了。

  孙天元:往这降落伞上打上几个窟窿,它就偏离了方向,后来他们那个国民党部队饿到什么程度,两个部分的军队抢粮,互相武斗。

  解说:1948年10月19日,长春城内另一支国民党守军新7军军长李鸿也率部投降,10月21日凌晨,守卫长春的国民党主将郑洞国派人与攻城部队接洽,最终放下了武器。

  这是齐观山拍摄的林彪部队占领长春后,国民党官兵及家属被俘后沮丧的镜头,齐观山的妻子,《东北画报》美术编辑孙桂琴编辑画报时,竟然从一堆俘虏的照片中发现了自己当年在中学读书时女老师的身影。

  孙桂琴:我老师是谁呢,教音乐的老师,她当时嫁给谁呢,嫁给国民党新7军的军长李鸿,瞅见她的相片,我一看真逗,她妈也成为俘虏了,她们都是俘虏。

  解说:长春失陷,让蒋介石对东北彻底丧失了信心,1948年11月2日,国民党在东北剩下的最后一座孤城沈阳,终被解放军攻占,“辽沈战役”落下了大幕。

  《东北画报》记者孙天元记得,长春围城时他曾专赴城下采访,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看到的惨绝景象让他至今难忘。

  孙天元:据说长春解放前是五十万市民,到解放后还剩二十六七万,将近逃亡、死,大概有将近一半。国民党那时候往外放,因为它负担不起了,那家伙大量的人逃亡流啊,最初啊年轻的妇女还愿意要,因为逃出来就嫁给农民了,嫁给什么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愿意要,老弱病残没人要,哎呀就饿死在中间区域,那人饿死可多了,凡是跑过来的人脖子都饿得都真打晃,都那样。

  孙桂琴:因为我们围困,长春里头没有吃的,到什么程度,据说人吃人,就吃那个人油炸的油条什么的。

  解说:据载,当年国共两军在长春僵持的岁月里,城里连可吃的青草都卖到了三四万元一斤,东北野战军入城时,在整个长春城已看不见一棵有皮的树,也看不到完整的屋顶,一位当年长春围城中幸存下来的市民,在回忆录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情。

  三个月后城里存粮已空,饥饿开始在长春的街头蔓延开来,粮食变得比金豆子还贵,街坊二婶子,几天没有吃一口东西,实在饿急了,就跑到米市上摘手上的金戒指喊着,谁给我一个窝头,谁给我换一个窝头,就有人给二婶子换了一个玉米面窝头,饿急了的二婶接过窝头就咬,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男孩,从一旁突然冲过来,一把把二婶子的窝头抢了过去,过了半月,人们竟在街市边发现了抢二婶窝头的男孩的尸体,而饿得不成样子的二婶,竟然熬过了围困长春的难关,奇迹般的活到了七十多岁。

  陈晓楠:“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伤亡近七万人的代价,毙伤国军五万六千多人,俘获三十二万余人,另外有九万人投诚或起义,这一战之后,整个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下降到了二百九十万人,而解放军的总兵力上升到了三百万人,所以国共双方的军力对比,此时已经发生了颠覆。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仅仅四天,中共军队又在华东发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这场战役国民党称作是“徐蚌会战”,而中共方面称作是“淮海战役”,红色摄影师们的镜头也记录下了这样的一次重要战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95691.html

相关阅读: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