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原因:
东汉的政治自明、章以后,因外戚、宦官之争,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对于宦官的专横尤其痛恨,并时加抨击。宦官见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对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酿成“党锢之祸”。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桓帝、灵帝时。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就矫诏以“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关进监牢,后来虽赦归故里,却禁锢终身,不淮为官。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专政,起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诛灭宦官。结果事?,窦武、陈蕃被害,宦官再次大肆捕杀“党人”,被囚监、杀戮及流放的达六、七百人,并且株连及五族、师生,全部免官禁锢。其波及之广、残害之深,比第一次“党锢之祸”更厉害。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宦官,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
这种风气,被称为“清议”。太学生的活动,得到朝野上下的官僚、士人的支持,官僚们也借助太学生的力量,以反对宦官。宦官们对此恨之入骨,诬称这些官僚与太学生,结为朋党,图谋不轨,准备严厉打击压制。
于是,造成了前后两次“党锢之祸”。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82683.html
相关阅读:公孙敖怎么死的:四次为将的公孙敖因何被腰斩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刘邦异姓王有几位 异姓王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争宠
清代《关羽族谱》被发现:他其实也是汉朝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