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许昌汉魏遗风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汉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许昌,这是在东汉衰末之年和曹魏时期被称为“许都”的地方。我从幼年时即知其大名,但直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才脚踏实地来到这里,为了圆那不见其真颜总觉得有所缺失之梦。

农历三月中旬,天气晴好,煦阳普照,京广路东侧的中原大地四望平展,几乎一色是麦田,几许密葱葱,绿油油,麦苗儿已呈拔节趋势,随风势微见俯仰。我平生从未见到如此大幅度、如此茂密的一无萎黄的麦田!

但也许与我此行的目的有关,我的思路陡然折转成另一幅场景:距今一千八百年前有名的“许田射猎”的一幕。那个令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始则惊恐继而愤懑不已的曹孟德精心安排的事件———可谓一次有恃无恐的僭越大演练;也是对那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的卫道者们无比痛心并深恨“汉贼”曹操的一次大撞击。

不过,当年这一带与今日的风貌并不尽同:据载那时这片数千平方公里的地面皆为森林,百兽出没,正是一片天然可供狩猎的去处。今天的人们慨叹生态之破坏,植被之减损,而历史上许多时候或因人丁增长、屯田需要,不得不砍伐林木以开农田;或因城郭乃至帝都之兴起,亟需清除荆棘以建宫殿屋宇、楼台寺庙等等。如今许昌附近、京广铁路两侧就是。如汉魏时期的帝都故城;故城西南角的汉献帝祭祀天地的毓秀台;位于今之鄢陵陈曹村附近的射鹿台;许昌城北苏桥乡石寨村旁的华佗墓;城东?水河畔的董贵妃墓;城南的伏皇后墓;附带美丽传说的张、潘二妃墓以及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位”的受禅台等等。

这些故址,有的仅余土丘,有的尚存残段,有的基本上已夷为平地,偶在犁耕时可现断砖残瓦。

我在毓秀台上逗留的时间最“久”,却也不过半个小时光景。这座高约15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土台,纵然在汉末王气沉落、经济凋败的情势下,据说也是楼阁罗列、殿宇肃然的,孱弱的汉献帝在许都惨淡的25年中每年都无例外地登台祭天,仍幻想依靠他的虔诚而苟延残喘,永保“汉祚”。我今天向四野望去,那昔日周长几里许约五百亩见方的许都,仍有一段忽高忽低的城墙残迹迷离在视线之中。

伏皇后墓掩映在青纱帐与丛树之间,高大森然,颇见气势;董贵妃墓几乎无甚标志,如果不是当地政府立牌示知,生人恐无从辨识,却不知怎的,我的心不自觉地较比以前参观乾陵和兴平马嵬坡贵妃墓更觉震撼。那二者虽然无比权贵或身前恩宠有加,但可能因古往今来人们说得太多不便再嚼,对我来说反而减了意趣,而此伏、董二墓皆为末代衰弱之君的配衬,却也并非附主混吃混喝之辈或终日浑浑噩噩了无主意的器物。不论她们是出于维护正统之位还是出于反抗暴压之激愤,也都有某些或显或隐的举动,因而被曹操方面残酷虐杀并牵连无辜亲子与族属。

有趣的是,远在几十里外的受禅台与这里的毓秀台成为强烈的对照,献帝刘协一年一度的祭拜是在台上,而在二十几年后却在另一个台下拜叩“篡位”的新皇帝曹丕,然后被贬“封”为山阳公,发到今河南省修武县。但也有说,曹丕随即派人蹑其后尽皆诛灭。在我落脚的乡政府院内,人们皆曰旁边那高高的大土包就是献帝陵寝。我登上“陵”顶,仍是硬硬的黄土而已。当初他若去了修武,死后肯定不会身返故地;如属刚走不久中途被追杀,倒是有可能被草草埋在此处。不细辨也罢,反正是:下笔千言句号在,自慰两汉四百年。

言及此,沉重吗?不,也有值得称道的生气。这就是张潘古镇桑树林中发生的故事。原来献帝刘协初被扶上帝位时,天下荒乱饥馑,一日过桑林遇张姓潘姓二村姑,见少年可怜,采桑椹济之;待献帝迁许都,仍心念此二女,遂迎彼至许,纳为张、潘二妃。谁知二女“农性”不改,在都城内外教人植桑,因成茂林。可惜二妃二十几岁上即因搭救落水农家少年而双双殒命,颇有点见义勇为的味道。只是当时的掌权者曹丞相未有任何嘉奖追赠之举。幸而今日的张潘镇即因二女而得名,足矣。

落魄皇帝纳农家女子为妃,且二女不弃本色,终生钟情于农桑。这也许是许昌汉魏遗事中的最大亮点和佳话。(文/石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3月22日第七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74168.html

相关阅读: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争宠
公孙敖怎么死的:四次为将的公孙敖因何被腰斩
清代《关羽族谱》被发现:他其实也是汉朝官二代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刘邦异姓王有几位 异姓王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