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11年5月1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10年4月的一天,清朝政府在报纸上刊登消息,说有人行刺摄政王载沣,这可是个天大的要案,经过盘查半个月之后,清政府抓获了凶手,一个叫汪精卫的年轻人罗网了。汪精卫刺杀清廷摄政王逻辑上呢,也说得通,但是一个一向以细致缜密著称的汪精卫,为什么会采取这种飞蛾扑火的自杀的举动呢?就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理解,更何况当时的汪精卫是同盟会当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举足轻重。
虽然在那个时代暗杀成风,可是作为革命者当中的高层领导,亲自去实施暗杀并不多见,而更加蹊跷的事情还在后面,汪精卫进入监狱之后,不但没有遭到严刑拷打,反而是备受礼遇,而且在最终的判决上,清政府更是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让步,这些奇怪的现象背后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赫连勃勃(作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什么镣铐,什么大刑伺候,根本就没有,而且单独给汪精卫好吃好喝,单独弄一四合院,就这样的好的待遇。
解说:这样好的待遇连汪精卫也没有想到,因为从决定刺杀载沣的那一刻,他就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的,北上刺杀前他在写给孙中山的信中,这样表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赫连勃勃:他说我即使被杀于北京街市,我头颅被悬在北京城门之上,我犹张目以望革命军入国门,所以说他当时是一种荆轲刺秦王,这样的一种悲壮的心态,来去行刺摄政王载沣的。
解说:被捕之后,他更是视死如归,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并且还写出了许多日后在革命青年中广为传送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赫连勃勃:汪精卫的《被逮口占》四绝,四首诗,其实最有名的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
彭剑(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并且把这么一个暗杀的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肩上。
解说:然而审讯官却并不相信,如此策划周密的暗杀是汪精卫一人所为,他们开始使用各种办法,审问一同被捕的同盟会会员黄复生。
彭剑:对黄复生讲,你的这一位朋友汪精卫,他承认了所有的罪责,那他是难免一死的,难道你就忍心你一个人独存下去吗?黄复生这个时候再也受不了了,他本来也不是那种贪生怕死之人,他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革命者是不是。这个时候,他也就拉过笔来,要来写自己的招供,两个人都想了肯定这都是死罪,但是很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解说:这个意外的转机就出现在这个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人身上,这就是肃亲王善耆,他正是主持审讯汪精卫的高级官员,当他听说面前这个人就是汪精卫时,对他深表佩服。
赫连勃勃:他怎么会佩服汪精卫呢,就是汪精卫这个《民报》,不仅仅是留学生在读,国内的革命党人在读,国内的各种能拿到这个报纸的渠道的那些官员在读,它作为一种类似于内参的东西,满清权贵也在读,总理衙门哪些人,包括这些大臣都在读。
解说:《民报》是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是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汪精卫自《民报》创刊伊始,就一直任《民报》主笔,他的文采颇得海内外读者的青睐。
赫连勃勃:当时善耆虽然当然他认为这个东西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他也非常佩服,当时汪精卫的这个文笔,所以说44岁的善耆对当时二十六、七岁的汪精卫佩服的不得了,因此是以礼相待。
解说:汪精卫的好运还不只是这些,在如何判罪这一问题上,肃亲王善耆或公或私地成为了汪精卫的救命恩人,彻底改变了汪精卫的命运。
彭剑:这种刺杀最高当政者,判个死刑那是应该的,但是呢,当时的民政尚书肃亲王善耆,这个人他主张从轻发落,他的理由就是,我们现在不是说在进行政治改革吗,那我们要摆出我们这个姿态来,如果我们杀掉这两个人的话,对我们不一定有很多的好处,而如果我们不杀掉他们,让他们活下去,说不定还能够起到缓和人心的作用,平息一下革命的浪潮,他的这一个理由最终是说动了载沣。
解说:死刑虽免活罪难逃,汪精卫成了清廷监狱中又一个被终生监禁的对象,如果清朝的江山继续稳固下去,也许汪精卫只能面临老死于此的命运,那么已经成为同盟会中高层领导的汪精卫,为什么还要冒死去刺杀摄政王载沣呢?
彭剑:他之所以会到1910年的时候,走上暗杀之路有四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的第一个因素,应该说是革命派历次武装起义失败造成了一种打击。
赫连勃勃:1907年到1909年,孙中山他所率领的同盟会,在国内策动了六次起义,全部都失败了。
彭剑:这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失败,给革命党人造成很大的打击,使革命党内部的士气一下子给低落下来。
郑大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第二个就是由于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失败,就导致了革命派内部的分离。
彭剑:发动了一些内乱,这个时候内乱的主角就是原属光复会系统的陶成章和章炳麟等人,他那对于孙中山、汪精卫等人,主张在两广边地起义,这样的方案非常的不满,并且他也觉得孙中山这个人,好像在经济方面、在财务方面有问题。
解说:不仅如此,随着革命派多次起义的失败,梁启超等保皇党也开始指责,革命党领袖们自己躲在安全的海外,却唆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命,一时间这两种论调在海外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彭剑:这样子一来就给他们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像汪精卫当时正在南洋那一带筹款,汪精卫发现他一个子都筹不着,为什么,华侨就觉得革命派内部不都有人说,你们这一帮子有人贪污嫌疑呢,那我们把钱捐给你们能行吗。
解说:而就在革命形势陷入低潮的时候,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种种政治改革措施,也缓和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对朝廷重新建立起信心。
彭剑:因为清政府和保皇派,他们就是有意把中国改造成为君主立宪的国家,而革命党是说要把中国的整个军统给推翻掉,不用君主要建设成为民主共和国。那如果清政府的改革成功,如果海内外的华人都跟着清政府去搞君主立宪,那还有谁跟着革命者来搞革命,来实现他的这个民主共和的方案呢,这也使很多革命者感觉很苦闷,因此呢对于清政府的立宪,一定要揭露它。
赫连勃勃: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汪精卫就想以自己的殉国,想以自己的这种类似于自杀式的暗杀行动来唤醒国民,来激烈革命同志。
陈晓楠:汪精卫刺杀载沣对于清朝政府来讲,是具有很强的讽刺意义的,因为早在1900年之后,清政府就开始大量地选派公费留学生去出国留学,而且希望通过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来改善现状,并且给予归国留学生以举人或者是进士的待遇,授予高级官职。
而汪精卫就是这些留学生当中的一员,不过他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回国进入清朝政府的统治阶层,而是追随着孙中山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创办了中国同盟会,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对于满清政府来讲,真可谓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解说:决定刺杀行动之后,除了同盟会会员黄复生和擅长制作炸弹的喻培伦之外,坚决要跟汪精卫一起北上的,还有一个远从南洋来的女子,她就是对汪精卫一见倾心的陈璧君。
赫连勃勃:当时陈璧君等于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她的父亲当时在南洋号称陈百万,但是陈璧君和她的母亲,都是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而且是陈璧君在演说的时候,看见汪精卫这么年轻漂亮的小伙子,所以说一见倾心。
郑大华:陈璧君知道汪精卫要北上暗杀载沣的时候,陈璧君就要坚决随行,所以大概是1910年的年初,陈璧君和汪精卫他们一起到了北京。
解说:汪精卫的刺杀行动并非一开始就锁钉了具体目标,既然刺杀的目的是制造社会影响,从而激烈革命同志,那自然是要选择一个引起社会反响的人才行,他们先是在北京开了一家照相馆来隐蔽身份,然后一边研制炸弹,一边开始寻找刺杀的对象。
赫连勃勃:最早刺杀的是奕亲王奕?,你想奕亲王奕?又是一个老滑头,又是一个满清最老的权贵,而且又是个最怕死的人,他的保卫相当严密,他说刺杀不了。然后又想刺杀谁呢,刺杀宗室贝勒载洵和载涛,这几个人回京之后坐火车回京,但是当时汪精卫他们怕炸他们的时候伤及无辜,所以说最后翻来覆去地想,就准备刺杀摄政王载沣。也是选了好几个地方,什么鼓楼,烟袋斜街或者是修路,或者是载沣临时改变路线等于都没成。
彭剑:最后就选定了摄政王上下朝必经路线上面的一座小桥,决定在这座小桥上面实施这个暗杀计划,方案就是埋炸弹,把炸药埋在桥下面,当摄政王载沣来的时候把炸药引爆,将载沣暗杀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94124.html
相关阅读: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