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败了强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但面对的却是一片惨淡而严酷的现实。由于战争的破坏,山河破碎,许多著名的大都市都付之一炬,残垣断壁,变成了废墟。国家人口锐减,大城名都,户口可得者只有十分之二三,即大中城市的人口减少了70%。刘邦的封地曲逆原来有三万人,现在只有剩下五千。在战乱中,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人失作业,米一石5000钱,人相食,死者过半。国家财政困穷到了极点,天子找不下四匹同颜色的马,将相上朝乘坐牛车。
用什么样的办法能使财政好转呢?秦代的教训西汉统治者铭记在心。秦始皇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耗尽了国家的财力,用尽了国家的物力,征尽了国家的人力。北修长城动用40余万人,岭南戍边动用50余万人,修建骊山皇陵征发了70余万人。据估计,秦朝日常服役的劳动者达到壮年男子的1/3。这空前的徭役和工程所需要的各种费用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赋税达到人民收入的2/3。史书上说:“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二十倍于古”,人民负担的沉重可想而知。秦朝政权仅仅15年就土崩瓦解。要想长治久安,绝不能步秦始皇后尘。所以,汉惩秦之弊,提出“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
由此出发,西汉从建国开始,汉代统治者就崇尚“黄老之学”,坚持“以人为本”。汉文帝指出:“腹饥不得实,肤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人君怎么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呢!”史学家一般认为,汉初奉行的是“黄老之道”,实行的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政府不去做扰民、伤民、害民的事,而是顺从民心,做民众喜欢的事。《老子》曾说:“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实际上是人本思想的体现,西汉初年的“黄老之道”也体现了人本思想,汉初的与民休养政策是为“爱民”实施的,并不是“无为”而制定的。
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前后41年,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他们厉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人民富裕、国库充盈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其主要措施有: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刘邦登基后,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什五而税一”。汉惠帝时,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可知刘邦在位的12年间,后期因国家财政上的需要,税率有所提高,但惠帝于汉高祖十二年即位后,马上恢复了原来的税率,使十五税一保持下来,即使吕后当政时也未见改变。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始终不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19090.html
相关阅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竟然是她!陈硕真简介
明英宗朱祁镇:成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
段祺瑞的传奇一生:他怎样从炮兵之王做到总理的
永乐大帝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领是谁教的
汉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