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次垂帘听政的太后,垂帘听政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因为国王早逝继承者年龄又小,于是就由其母辅政,当时按宫廷规定,皇太后是不能随便让臣民观看接触的,于是就挂一帘子相隔,是为“垂帘听政”。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数见不鲜。然而作为一国皇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不但与民为恤,还与权臣周旋,有着令人信服的胆识谋略,又有难能可贵的霁月胸怀。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诸多伟大女性中的佼佼者。
褚蒜子(324~384),出身名门望族,褚家世代为官。她从小就聪明伶俐,气质见识都不同于常人,因此被琅琊王司马岳选作王妃,《晋书》记载:“聪明有器识,少以名家入为琅琊王妃。”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病死,由于其子尚小,就传位其弟司马岳,于是19岁的褚蒜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册封为皇后。
抱着幼子第一次垂帘。司马岳当皇帝才两年便呜呼哀哉了,两岁的幼子司马聃继位,褚蒜子就又晋升为皇太后。由于司马聃年幼无法执掌国政,因此朝臣上表要求褚蒜子临朝执政,“伏唯陛下德侔二妫,淑美《关雎》,临朝摄政,以宁天下”,褚蒜子审时度势,于是“敬从所奏”,抱着儿子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垂帘听政。《晋书》记载:“皇太后(褚蒜子)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帝临轩。”在她的治理下,东晋逐渐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期间大将桓温灭掉西南的成汉政权,尽收蜀地,又领兵三次北伐,使东晋军威大振。桓温开始位极人臣,就此也日渐骄横起来,给褚蒜子以后的执政制造了祸端。
公元357年司马聃15岁时,褚太后归政其子,史书记载:“升平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服,告天太庙,始亲万机。皇太后居崇德宫。”她还下诏群臣以国家社稷为重,全力辅佐幼帝:“愿诸君子思量远算,戮力一心,辅翼幼主,未亡人永归别宫,以终余齿。仰惟家国,故以一言托怀。”其言切切,其心悠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褚蒜子博大的胸怀,也可看出她敏锐的政治头脑。褚蒜子退隐崇德宫后,桓温更是一步步地放纵起来。
临危受命第二次听政。公元361年,年仅19岁的司马聃暴病而死。此时成帝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也已长大成人,于是褚蒜子便将皇位归于正统,立司马丕为帝。谁知司马丕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年纪轻轻便病倒在床。大臣们只好上表请司马丕的婶母褚太后第二次临朝执政。“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崇德太后复临朝摄政。”
褚蒜子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登仙”而去。褚蒜子于是又颁布一道册帝的太后诏书,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此时桓温功高盖主,已有篡位之心,《晋书》记载:“初,桓温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他想通过战功来扬名立威,达到篡夺皇位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公元369年,桓温北伐前燕,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被慕容垂打败。桓温也因此威望大减,于是便想用废立的办法来重新树立他的威权,“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逐潜谋废立,以长威权”。他常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既然我不能流芳千古了,那就让我遗臭万年吧,可见其篡立之心已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01540.html
相关阅读: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