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天津教案爆发的消息于傍晚已传入宫中。如此严重且棘手之事发生,专负涉外事务的总理衙门自当及时作出回应。然偏偏无巧不成书的是,五月以来,恭王便身患顽疾,养病府中,至七月十日方才假满。而另一大佬文祥又因母丧,返回原籍沈阳守孝。于是偌大衙门由宝?与董恂主持工作。二人皆为恭王嫡系,故先须至王府汇报商议,后再向津门下发指示。不过此密议过程势必影响决策效率,一来一往,待廷寄拟出,已是次日。且其内容讲得极为笼统:“务当体察情形,迅速持平办理,以顺舆情,而维大局。”捧此旨令,天津官吏一时不知如何措手。两日后,驻京各国公使“致恭亲王及各大臣函”已递送入内。其措辞十分强硬,认为此教案背后定有排外力量煽动,如天津提督陈国瑞“指挥会党在后操纵”。
中枢应对乏力,洋人咄咄紧逼,这令两宫坐如针毡。六月二十六日,朝堂议政之时,慈禧心火直冒,“感时气牙疼”。
恰在此际,一股暗流开始浮出水面。醇郡王奕?突然上折,表面献策,实则问责。如此弦外之音,无疑预示着由津门泛出的波澜,将会在京师掀起难测的浪潮。
权力的渴望
之前步调与立场和兄长表面上俱能保持一致的醇郡王,为何这时骤然向恭王兴师问罪?说到底,还是与其权力欲望及个人秉性相关。
这奕?乃道光皇帝系下近支宗亲,宣宗九子之一。道光所生九位皇子之中,长子奕纬、次子奕纲及三子奕继皆早年夭折。四子奕?即咸丰帝,老五奕?天性粗疏,不喜诗书,终日混迹于市井之中,人送绰号“小五爷”,此等过于“接地气”之做派自然不受道光垂青,后被封为?亲王。至于八子钟郡王奕?、九子孚郡王奕?彼时年纪尚小。故在同治一朝,在政局中起举足轻重作用之皇子,无非恭王与醇郡王而已。
天津教案发生前,七爷奕?值得称道或令人瞩目之举却并不多见。若说最著名的,还属他在辛酉政变中的作为。当时肃顺派系与叔嫂阵营对峙,身为恭王之弟,且其妻亦是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之妹,如此两层关系,奕?坚定站在叔嫂一边。待双方政争趋于白热化之际,奕?恰在热河,醇郡王福晋利用慈禧亲妹的便利条件,数度入宫传话吹风,再由奕?反馈给奕?,终促成恭王与两宫联合,形成反肃同盟。等到密谋启动时,奕?更是在两宫太后回銮之前,预先拟好罢黜肃顺、端华、载垣三人的诏书,密藏于贴身小衣之中,人皆不知。待进入京城,奕?从小衣中取出密诏,交付恭王宣布三人罪状,迅即缉拿押往刑部归案。这一仗,可谓谋划得神不知鬼不觉,执行得迅雷不及掩耳。也正因建此奇勋,年仅二十二岁的奕?,由郡王加亲王衔,授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俨然军方的一座重镇。
不过,这位军界新宠之后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两宫起初认定醇郡王有统领兵将之才,于是“屡诏令其督京师旗绿各营兵操”,以期练就一支精锐之师。然无论八旗,还是绿营,早已游惰多年,疲敝不堪,这颓势岂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能够扭转的?一次奕?主持操演,一骑兵居然“坠骑折服”。醇郡王很是纳闷,问道:“何勿娴骑?”此人对曰:“我打磨厂货豆腐者,今受雇来作替,是安能骑?”回答得虽十分雷人,倒也实在。紧接着又一兵弁露了马脚,奔跑过程中,其军服不慎解开,“雕佩玉玩数十事坠地”。原来此人认为当兵不足以供养家用,于是兼职做起了古董生意。军务如此废弛,作为皇子,奕?本该大加整饬,孰料事后他竟几度上折请求辞去相关职务。只是太后执意不允,加上外敌一直未进犯京师,这七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勉强应付过去。可见较之四哥咸丰、六哥恭王,醇郡王于在世的六子之中,只能算作庸常之辈。
才疏学浅不可怕,可怕的是才疏学浅却又志向远大。做人贵在自知,既然才能稀松,奕?自当低调,事实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民国掌故名家沃丘仲子曾这般评价奕?:“仪表俊伟,工骑射,负气敢任事”。换言之,醇郡王颜值颇高,且心中抱负不小。故眼瞅六哥掌管朝政,奕?不禁眼睛看得红,心中想得痒,久怀跃跃欲试之念。且在很多具体大政方针上,他又时常认为其兄所为过于软弱,缺失不小,于是渐生不满甚至诋毁之意。众所周知,在同治四年罢黜恭亲王事件中,奕?从东陵监工现场匆匆赶回,联合皇室宗亲替六哥求情,终保奕?军机处首席大臣宝座,其表现似颇能反映手足情深。
那奕?后来为何上书力保恭王,又当怎样解释?其实慈禧打压恭王,无非为了收权,奕?背后捅刀,就是企图分权,故大姨子与妹夫都是欲从奕?手中剥离权力归于己有,而不是要彻底搞垮恭王。毕竟当时朝中,尚无人可替代恭王之地位与作用。恰如著名史家郭廷以先生所论:“慈禧以既诛怡亲王载垣等,今又罢黜恭亲王,深虑皇族宗室解体,内外心危”,故“亲藩枢臣群起力争”。重器敲山,虎已胆裂,七爷目的已成;唇亡齿寒,此等浅理,奕?心知肚明。
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可令父子相残,兄弟反目,历代宫廷,莫不如此。醇郡王不过老调重弹而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77410.html
相关阅读: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