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
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
,箕子之说③
,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
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
《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
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
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氏录为得焉 得:恰当、适合
B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与:结交
C
.数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
.①
一举而胜焉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①
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 ②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①
吾以情得之 ②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1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
失实”
的一组是( )
①
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
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
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
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12
.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
实录”
原则。
B
.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
.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
.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
分)
(2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4
分)
(3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
、B(
与:名词,依赖的人)
10
、A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
连词,表顺承;②
连词,表递进。C①
介词,趁机;②
介词,依靠。D①
介词,根据;②
介词,因。)
11
、B 12
、D
(“
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错,文中“
故”
字说明徐铉已死,“
弹劾”
无据。)
参考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
13
、(1
)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3
分。“
信”
、“
匿”
、句意各1
分。)
(2
)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情。(4
分。“
大凡”“
毁”“
胜”
、句意各1
分。)
(3
)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用其它罪名诬蔑他。(3
分,“
耻”
、“
善”
、状语后置各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77840.html
相关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