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于其具有信息量大、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角度和层次多,且评分较客观等优点,在各类中考试卷中已成为固定题型。在化学中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占48%—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
了解化学选择题的特点、类型、掌握解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保障。本文拟从这些方面作简单介绍,旨在抛砖引玉。
一、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
解答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
1. 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
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
3. 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判断法
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例1. 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验现象,属于识记水平。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石蜡燃烧没有白烟,硫粉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所以,可直接判断本题答案为D。
(2)筛选淘汰法
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3. 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
D. 用含 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解析:本题是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题,涉及物质的溶解性、酸与盐反应、酸与碱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同学平时练习较多的是B、D两个选项,其中B选项的化学原理是酸与碳酸盐的反应,而D选项的化学原理是碱与酸的反应,显然都是正确的可以淘汰;A选项是课本P131上的一句话“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里,但能溶解在汽油里”的应用,也能确定是正确的;通过筛选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例4.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1> ;<2> 。若需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际过程中,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
A. B. C. D.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实验类和规律类选择题。
例5. 图1中,试管内收集了满满一试管不同的气体(① ,② ,③ ,④ ),将试管倒扣在盛有水的烧杯中。试管内水位上升的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 ②③④①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③①D. ②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体的溶解性知识。粗看似乎难以下手,仔细审题后发现“水位上升”是此题的题眼。水位上升是由于试管内气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造成的,于是题干可转化为“气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从而迅速选出正确答案C。
例6. 下列反应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①碳酸盐溶于酸,②酸性氧化物溶于水,③酸性氧化物溶于碱,④碱性氧化物溶于酸,⑤碱性氧化物溶于水,⑥金属溶于酸
A. ②③⑤B. ①④⑥
C. ③④⑤C. ①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分类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的掌握,综合性很强。我们知道:金属与无氧酸、碱与无氧酸、盐与无氧酸、碱性氧化物与无氧酸若反应则一定能生成无氧酸盐,那么金属与酸、碱与酸、盐与酸、碱性氧化物与酸若反应则可能生成无氧酸盐。因此,解此题的关键是将题中的“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转化为“可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就不难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A。
(4)分析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化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此方法常用于解答原理类、计算类、图表类选择题。
例7.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XYZQ
反应前质量/g410121
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Q的质量为9g
B. 反应后生成15gZ
C. 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D. 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反应后剩余Q的质量
所以正确答案为A、D。
例8. 将质量分数为5.2%的 溶液,放入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符合表中关系的是(提示:电解 溶液实质是电解水,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序号 质量分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
A6.2789.5
B6.2769.5
C4.20.604.7
D4.24.70.60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及对电解水实验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掌握。
题目中的提示说明电解前后溶液中 质量没有改变而水的质量减少了,所以溶液中 的质量分数应该增大。由此可以淘汰答案C、D。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且他们的质量比为8:1,根据计算得出正确答案为B。
【数据迷惑型】
一、虚设数据迷惑
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是解题不必要的,把本属于概念判断型或规律应用型的试题伪装成,这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声东击西,使答题者落入“圈套”。同学们如想准确无误地越过障碍,必须能理清思路,化解迷惑,揭示本质。
解析:如果读题之后马上按已知数据列式计算,会陷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本题貌似,实际上考查的是电荷守恒原理,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 ,只有选项B不符合此关系。故答案为B。
二、多余数据迷惑
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有必要数据,又有无用数据。无用数据的给出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常常对同学们的思维产生极大的干扰作用。
例2. 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 7.62%、含 2.38%。取此样品1g,加入到46mL 3.65%的盐酸(密度为 )中,过量的酸再用7%的KOH溶液中和至中性,最后将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的质量是( )
A. 1.07gB. 3.43gC. 4gD. 4.5g
HCl ~ KCl
36.574.5
x
有 ,解得x=3.43g。故答案为B。
三、缺少数据迷惑
即试题没有给出数据,给人一种无法解答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给出的数据较隐蔽。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内部挖掘,寻找物质之间的特殊联系,如等量关系、配比关系、差量关系等,找到解题突破口。
例3. 纯净的碳酸氢钙固体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
A. 50%B. 75%C. 92.7%D. 100%
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比较隐晦,不易为同学们直接利用。遇到此类题时,同学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化暗为明,化曲为直。
例4. 已知由丙烯酸( )与己烯( )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B. C. D.
解析:本题虽然考查的是有机物的知识,但我们可以转换解题方法变“未知为可知”。题中只给出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A。而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间又没有确定的关系,似乎很难求解。但若将丙烯酸( )等效变换为[ ],则其中的( )与己烯 的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根据CO2→2O,可求得 中 的质量分数为 ,则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的部分 与己烯 的质量分数总共为 ,则此部分组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故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D。
【计算型选择题】
1. 原子守恒法
例:1L丙烷与xL的O2混合点燃,丙烷完全反应后,生成混合气体体积为aL(气体体积均在120℃, 测定),将aL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碱石灰后,测得剩余气体的体积为bL,若 ,则x的值为( )
A. 4B. 4.5C. 5.5D. 6
例: 经多步裂化,最后完全转化为
五种气体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
A. 28B. 30C. 38D. 40
解析:依题意, 裂化的可能性有以下四种: ,或 ,或 ,或 。归纳各种产物的物质的量必须在 之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便知平衡相对分子质量在 之间,故B、C符合题意,答选B、C。
3. 通式法
例:若1mol某气态烃 完全燃烧,需要 ,则( )
A. B.
C. D.
解析:根据烃完全燃烧的通式 。
依题意
当 时, 。
故选B。
4. 差量法
又根据 ,得
故该烃的分子式为 ,答选B。
5. 最简式法
例:某烃的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0%,则它的分子式是( )
A. B.
C. D.
解析:烃的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0%,则氢的质量分数为20%。列式为:
最简式为 ,分子式为 。
答选B。
6. 变式法
例:下列各组物质中各有两组分,两组分各取1mol,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两者消耗氧的量不相同的是( )
A. 乙烯和乙醇
B. 乙炔和乙醛
C. 乙烷和乙酸甲酯
D. 乙醇和乙酸
例:常温下,将气态烷烃和烯烃按体积比5:1混合,混合气体是相同条件下等质量氢气体积的1/16,则混合气体的组成为( )
A. 甲烷和乙烯B. 乙烷和丙烯
C. 丁烷和丁烯D. 甲烷和丁烯
解析:由题意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2,根据平均值法否定A和C。
将B和D项代入公式计算
故选B。
亦可利用十字交叉法确定B否定D。
8. 规律法
例: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L该混合烃与9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
A. B.
C. D.
解析:显然,题给氧气对各选项物质均为过量,完全氧化产物均为CO2和水蒸气。又由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不变,根据烃完全燃烧的规律,可确定混合烃中的氢原子数一定等于4。再利用平均组成法确定B项不符合此条件,又由于两种气态烃必须以任意比例混合,故D项也不符合。选B、D。
9. 平均组成法
例: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 ,完全燃烧得 和 水。则混合气体中( )
A. 一定有甲烷
B. 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 一定没有乙烷
D. 一定有乙炔
【化学平衡选择题】
一、考查等效平衡规律
例1、将2molA和1molB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达到化学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假设该反应的条件分别和下列各选项的条件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1时,按1.5molA、1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B. 若在恒温恒容下,当x=2时,将2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C. 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3时,按1molA、1molB、6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D. 若在恒温恒容下,按0.6molA、0.3molB、1.4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则x为2或3
点评:解答本类习题,理解并熟悉等效平衡规律。具体规律如下:
1. 对于一般可逆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2. 在恒温恒容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3. 在恒温恒压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二、考查极限转换思想
例2、一定温度下,将2molA、2molB、2molC的气体混合物充入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恢复到起始温度,测得容器内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则容器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A. B.
C. C D.
解析:将2molA、2molB、2molC的气体混合物充入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后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即反应后容器中气体总量为 。此题可按照极限转换思想去考虑,若该反应中最多得到的气体总量 ,即为容器中可能发生的反应。A项反应可让其逆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 + ;B项反应气体总量始终不变,为6mol;C项反应可让其逆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 ;D项反应可让其正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 。
答案:C、D。
点评:明确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换为生成物,生成物也不可能完全转换为反应物。
三、考查化学平衡基础理论
A. 前2min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2C B
C.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D. A、B一定均为气态
答案:B、D。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此类试题往往还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知识,以图表作为载体进行考查。
【有机化学选择题】
一、考查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围绕有机分子构成原子在空间共线或共面,根据分子式来确定分子结构。
例1:研究发现,烯烃在合适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双键断裂、两端基团重新组合成新烯烃。若 与 的混合物发生该类反应,则新生成烯烃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可能为( )
A. 2,3,4B. 3,4,5C. 4,5,6D. 5,6,7
二、考查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判断,或由单体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例2:有4种有机物:① ② ③ ④CH3-CH=CH—CN,其中可用于合成结构简式为 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 )
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
解析:首先清楚由单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加聚反应,二是通过缩聚反应,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加聚是通过不饱和键的相互加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而缩聚必须具有 “两只手”,通过“手拉手”脱下小分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这两只“手”可以是—OH与—COOH,—NH2与—COOH,—OH与—OH,酚与醛等。由高分子分割成小分子,再由小分子加聚得到高分子加以验证,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
三、考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例3:主链含5个碳原子,有甲基、乙基2个支链的烷烃有( )
A. 2种B. 3种C. 4种D. 5种
四、考查由有机物的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
例4: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
B. 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 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
例5:二甘醇可用作溶剂、纺织助剂等,一旦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二甘醇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有关二甘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B. 能发生取代反应
C. 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D. 符合通式
解析:由二甘醇的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来确定其具有的性质,由结构特点写这一类物质的通式及物理性质。答案为B项。
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备选项不仅提供选择答案,同时也隐含着某些信息。特别对于计算型选择题来说,充分利用题干和备选项的隐含信息能大大缩短思维进程,避免繁琐计算,提高解题速度。
【解题技巧】
例1 0.1mol某元素的单质直接跟氯气反应,质量增加了7.1g,这种元素是( )。
A. PB. NaC. AlD. Zn
巧解:0.1mol单质与 反应后,质量增加了7.1g,增加的质量是氯元素的质量,7.1g氯元素中含有0.2mol的氯原子,即0.1mol金属可与0.2mol氯原子相结合,说明在金属氯化物中,金属显+2价,在待选答案中,只有锌与氯气反应生成盐时显+2价。
答案:C
例3 1mol CO和1mol H2O(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里反应,生成 ,当 改为4mol时,在上述条件下,生成 的物质的量为( )
A. 0.50molB. 0.67molC. 2.50molD. 0.95mol
巧解:根据题意, ,1mol CO和 作用生成 ,当 (g)改为 时,CO的转化率增大,生成 大于 ,但从方程式又知,CO完全作用只能生成1mol ,故生成 的物质的量应在 至1mol之间。
答案:D
例4 在天平两边各放置一个盛有同浓度等体积的足量盐酸的烧杯,把天平调至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3.6g镁粉,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端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
A. 3.49gB. 3.54gC. 3.60gD. 3.71g
【突破陷阱】
一、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突破“陷阱”
认真正确地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例1、 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和 浓度的乘积为 ,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A. B. C. D.
解析:选择题中常出现“一定能”“一定不能”“可能”等字眼,审题时一定要看清楚。根据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和 浓度的乘积为 可知,此时水的电离收到抑制,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答案:D。
二、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突破“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
例2、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 ②二氧化锰 ③高锰酸钾中,可以作催化剂的是(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 D. ②③
解析: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项,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答案:C。
三、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突破“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3、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HNO3和2molH2SO4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A. 2mol B. 3mol C. 4mol D. 5mol
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物质的量为3mol。
答案:B。
四、克服思维定势,突破“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例4、将pH为5的稀硫酸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 约为( )
A. 1:1 B. 1:2 C. 1:10 D. 10:1
分析:根据定量计算,稀释后 ,有同学受到思维定势,很快得到答案为B项。但酸性溶液稀释后,氢离子的浓度不会小于 ,只能近似为 。所以选C项。
五、提取信息,突破“陷阱”
在审题时,看清题干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关键信息,谨防粗心大意,而落入“陷阱”。
例5. 在25℃时,将2个铜电极插入到一定的 饱和溶液中,通直流电电解并不断搅拌,当阴极上收集到amol气体的同时,溶液中析出了bmol的结晶水合物 ,若保持温度不变,则所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2014高考押题】
1.下列数字代表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能形成XY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
A.1和6 B.17和20 C.6和16 D.3和8
解析:A项为H和C,形成CH4即XY4;B项为Cl和Ca,形成CaCl2即XY2,但为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C项为C和S,形成CS2即XY2型共价化合物;D项为Li和O,形成Li2O,即X2Y型离子化合物。
答案:C
2.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
答案:B
3.将钠、镁、铝各0.3 mol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1∶1 D.1∶1∶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金属与水、酸反应的实质,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实质2M+2nH+===2Mn++nH2↑可知三种金属都过量,而铝、镁都不与H2O反应,按盐酸计算,两者产生气体体积都为0.05 mol,金属钠可继续与H2O反应最终产生0.15 mol H2,即同温同压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0.15 mol∶0.05 mol∶0.05 mol=3∶1∶1。
5.磷钨酸H3PW12O40等杂多酸可代替浓硫酸用于乙酸乙酯的制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3PW12O40在该酯化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B.杂多酸盐Na2HPW12O40与Na3PW12O40都是强
C.H3PW12O40、KH2PW12O40与Na3PW12O40含有相同的原子团
D.硅钨酸H2SiW12O40也是一种杂多酸,其中W的化合价为+8
解析:在乙酸乙酯的制备中,浓H2SO4起催化作用,结合题意A正确;钠盐都属强,B正确;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H4SiW12O40中W化合价为+6,D错误。
答案:CD
6.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BCD
存放浓硝酸分离水和乙酸乙酯准确量取9.50 mL水实验室制取乙烯
解析:A中不能用橡胶塞,因浓HNO3具有强氧化性;B利用乙酸乙酯与水互不相溶进行分离;C中量筒无法精确到0.01 mL; D中制乙烯需170℃,温度计量程不符合。
答案:B
7.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F-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Na?×Cl??????
D.N2的结构式:??N≡N??
解析:B中CO2应为直线型分子,C中NaCl的电子式为Na+[?×Cl??????]-,D中N2的结构式为N≡N。
答案:A
8.下列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
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abc
AAlAlCl3Al(OH)3
BHNO3NONO2
CSiSiO2H2SiO3
DCH2=CH2CH3CH2OHCH3CHO
解析:很多考生错选了D项。D项中的CH3CHO?→CH2=CH2须经过两步(CH3CHO+H2??→催化剂CH3CH2OH和CH3CH2OH??→浓硫酸CH2=CH2↑+H2O)。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应用和逻辑推理能力。根据X元素的阳离子和Y
元素的阴离子具有和Ar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阴离子与氩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而阳离子比原子少一个电子层,则X、Y、Ar三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第3周期第4周期 Y ArX
从上图可知:X、Y在相邻的周期,Y在X元素的上一周期,是非金属,X的原子序数比Y大,X是金属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少, X的原子比Y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多一层,故原子半径X>Y。X原子处在第4周期,可能为钾、钙等,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Ar的相同,X的最高正价可能是+1、+2等,Y元素处于第3周期,可能是P、S、Cl等,其最高正价可能是+5、+6、+7等,显然,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答案:A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物质变化,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发生
C.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D.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ΔH>0
解析:化学反应中一定有物质变化,也一定有能量变化,A错误;有的放热反应需要加热如C+O2=====点燃
CO2等,B错;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C错;D正确。
答案:D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7221.html
相关阅读:2012年第二学期高三化学综合测试题
高三化学第三次月考参考试卷[1]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化学
山东省济宁曲阜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5届高三8月月考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