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
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
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
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
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4.
联系实际,感悟人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莫顿•
亨特,美国作家。早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课文剖析
1.
写法精讲
本文记叙了“
我”
童时一次“
脱险”
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
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
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
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
我”
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
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
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
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
重点精讲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
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
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
似乎能办得到”
,第一步成功,“
顿时有了信心”
,第二步成功,“
信心大增”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
难点精讲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
我”
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
我”
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应首先采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约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钟看完。默读后注意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要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数字等。所以在默读时就应在课文中找出复述的要点。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探究“
走一步,再走一步”
的含义。继而进行多角度阅读,这样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对于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此。怎样确立角度呢?
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最后,联系所学及自身实际,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知识拓展】
初中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1.
探究性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猜想验证,形成解释的阅读方式。
2.
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想像、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激发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
多角度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期获得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
4.
体验性阅读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导引学生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
【课内问题指导】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
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三点要求完成。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
假如“
我”
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
我”
的同学,将怎么办?
2.
假如你是“
我”
,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大家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大家应热情大方地自由言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是怎样处理的?
有什么经验教训?
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大家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内容要真实,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大家应自告奋勇报名,负责编辑、设计和张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59557.html
相关阅读:《芦花荡》的“诗性美”
《散步》导学案(附答案)
《孤独之旅》选段(13分)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课内阅读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九级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归纳(八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