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
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
受之天也(他)
泯
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
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
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把……当作奇才”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以……为异”的意思“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把……当作有利可图”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为宾客”的意思
“把……当作宾客”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
1.
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
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
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
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宾客:
1
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1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
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
“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
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和阐明。
五、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
、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六、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天资聪慧
“
即书诗四句
”
。
“
指物作诗立就
”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第三阶段:
“
泯然众人矣
”
。
2
、
“
受于天
”
指什么?
“
受于人
”
又指什么?
“
受于天
”
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
受于人
”
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
、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
“
父利其然
”
,
“
不使学
”
,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
“
受于人者不至
”
,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33391.html
相关阅读:《芦花荡》的“诗性美”
人教版语文七-九级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归纳(八级下册)
《孤独之旅》选段(13分)阅读答案
《散步》导学案(附答案)
《我的母亲》课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