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一)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
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3、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4、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精神?
5、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参考答案】
1、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2、“孤零零”、“毫无遮掩”。“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3、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4、“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5、多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
(二)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
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
【答案】1、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表现了蜡烛对老妇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多么有意义,从而为下文老妇人把这对珍贵的蜡烛点在牺牲的战士坟上作铺垫,表现了老妇人对牺牲的战士的无比悲伤、无比敬意,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牺牲的儿子一样,也表现了老妇人对侵略者的痛恨与蔑视。2、反复的修辞,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突出了老妇人无所畏惧的精神。突出了这种精神的神圣与崇高。
(三)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那样永垂不朽。
3、“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5、第四自然段属于 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6、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7、第六段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破折号,效果如何?
8、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
9、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3、“又”表明老妇人将珍藏的又一支蜡烛也拿了出来,表现了老妇人更珍重南苏情谊,更感谢轻的士兵。4、表现了红军士兵对老妇人的关心、感谢。5、动作描写 感谢苏联士兵的援助,只有用自己珍藏了45的结婚的喜烛祭奠亡灵,心里才觉慰藉。6、感谢老妇人,赞扬老妇人的勇敢及对友谊的珍视。7、解释说明。如果没有破折号,就不能突出老妇人把唯一珍爱的花烛献给苏联士兵的崇高精神。8、作者从一个苏联人的角度表示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高敬意。9、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将万古长存。这烛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激励着士兵们勇敢战斗。
(四)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
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A)
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答案)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的坟头”。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5动词: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368395.html
相关阅读:《孤独之旅》选段(13分)阅读答案
《芦花荡》的“诗性美”
《我的母亲》课内阅读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九级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归纳(八级下册)
《散步》导学案(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