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毕业典礼结束后,
“
我
”
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写出了弟弟妹妹们的天真幼稚,反衬出我长大了,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
、、
“
爸爸的花儿落了
”
一语双关,一指
__
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
___
;二象征
_
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
_
_
3
、末尾说
“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4
、文中倒数第二段有什么含义?它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
是文章的中心句,实指爸爸的花儿败落,象征父亲已经去世。
5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教女有方。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叔叔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
6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A
文章开头
“
我
”
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
“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
。
B
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
“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
,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
C
毕业典礼结束后,
“
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
,急急忙忙赶回家去,是一种预感,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D
她进家门以后看到
“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
,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7
.课文中,
“
我
”
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1
)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
2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3
)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8.
课文线索:
主线爸爸爱花,副线参加小学毕业典礼
,
双线穿插,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
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
.
9.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二.重点阅读爸爸逼
“
我
”
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
“
我
”
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
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
“
我
”
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
“
我
”
要求很严格,希望
“
我
”
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
“
我
”
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
“
我
”
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
爸爸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
1.
不许
“
我
”
上学乘车
2.
不许我逃学,因我赖床而打
“
我
”.
3
文中写爸爸给我送花夹袄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动作描写
.
表达了爸爸严厉的中包含绵绵的父爱
.
4
因为我赖床不去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后来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两个铜板给我、这样写前后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
“
凶
”
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女儿
.
希望她从小养成好习惯。后者表现出爸爸对我冷暖饥饱的关心。都是对子女的关爱。
5
“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
的心理活动
答:反复修辞,“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急于向爸爸报喜,“我”的成长与爸爸的教育鼓励是分不开的。
6
“我好想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7.
爸爸的花落了,但结出的果实是硕大的,对吗?对,
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
花落”
但“
果熟”
,“
我”
的成长,“
我”
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我”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2
)听到爸爸去世,表现镇定安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355947.html
相关阅读:《芦花荡》的“诗性美”
《我的母亲》课内阅读答案
《孤独之旅》选段(13分)阅读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九级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归纳(八级下册)
《散步》导学案(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