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经验的传达,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互通有无
子女教育,有时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阶段、发展状态,并保持高度的警觉。同样的方法,环境变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变了,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再有意义的故事,也要挑合适的时机去讲。
记得孩子们第一天上学时,我让他们穿白衬衫和西裤。周围的同学都是美国人,我担心孩子在他们面前没有信心,所以要他们穿得干净、有品位。想法是没错,但当时却起了相反的作用。由于这样的着装太拘束,在运动的时候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无法自由玩耍,也就没办法跟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本来我是希望通过着装拉近孩子和其他同学的距离,结果却南辕北辙。
当时我总结教训,发现着装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场合来选择。后来,在美国生活久了,我渐渐感受到,事实上美国高度崇尚自由性和创造性,有点不拘一格的意味,而我们的这种“韩国式端正”很多时候是不适合的。这种文化氛围的差异,让我在很多方面碰过壁,当然,也包括教育孩子这件事。
再用心的父母,也没法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判断。何况我们生活在国外,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我不断地对这些失误进行总结和反思,花费了很多心思。
另一个重要的反思是,我不能太看重自己作为长辈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长辈意味着权威和经验,意味着要让别人听自己的。但事实上,在急速变化的多元文化中,这种经验是靠不住的。不把自己当长辈,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互通有无,这种做法让我在孩子的教育和沟通上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明了。
我想劝告父母们,一定要丢弃要求孩子“这么做,那么做”的固有观念,同时也要丢弃把孩子赶向特定的方向的强迫观念。
还是那句话,子女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很特别,都需要我们去特别对待。下次在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通过这么做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明确了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会清晰起来。
再回到那个着装问题上。由于一开始判断失误,后来我就有意识地根据情况来指导孩子。我那六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同是医学院毕业,我的大儿子经常西装革履;但身为麻醉科专业大夫的二儿子却喜欢穿工作服,即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也是穿着手术服。
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孩子们都像大儿子一样穿着干净、正式,我也这么要求过他们。但是我认为,应该把这些都看作是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如果我不断唠叨二儿子穿着要正式的话,只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头脑聪明、一心扑在研究上的二儿子哪有时间穿衣打扮呢!
肯定孩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于他们自豪感的建立很重要。孩子的价值取向从小就有,即使是兄弟姐妹也都有所不同。父母应该将这些都看做是优点,并从内心去理解和尊重。
父母的作用更多在于把握大方向。再疼爱孩子、关注孩子,父母也没有权力插手孩子的每一件私事。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这些选择,跟父母没有关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77487.html
相关阅读:如何教宝宝学习英语?
给说话推迟宝宝的小贴士
礼貌用语和孩子感恩的心
童心是鼓励和呵护的
玩具,让孩子快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