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是“杂律”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优美的天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壮丽气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离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当地参加比方的写法,使风景倍显活泼。由于这首诗浸透了诗人被迫阔别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感跟个性颜色,因此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效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耀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濒临地平线,简直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奇特的柔和,给人以亲热、安适的感到。“半江瑟瑟半江红”,气象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渺小的涟漪。受光多的局部,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捉住江面上出现出的两种色彩,却表示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更的景象。诗人陶醉了,把他本人的喜悦之情寄寓在风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降落的时候,面前浮现出一片更为美妙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耀的光泽。诗人再仰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犹如在碧蓝的天幕上,吊挂了一张精致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紧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恰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讴歌它的可恶,直接抒怀,把情感推向热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涛。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述,发明出协调、安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鲜奇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刻画暮江,到夸奖月露,这旁边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连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衔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象征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好、酷爱之情。明代《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堪称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秀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向往。”
另外,值得读者留神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假如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仿佛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玄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显明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说明:“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名义散发烧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固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阴沉无风的夜间或凌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处所,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懂得此诗时必定要掌握住这个特色,不能机械地只从题目去理解内容。有人以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光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忽视或失笔。实在,这种情形在中是很常见的,如的《日暮》就从傍晚时候始终写到“草露滴秋根”;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整用天然迷信的研究方式去研讨文学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实在可托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高低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干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仍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漂亮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根据。依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外形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呈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因为树木、建造、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能够揣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薄暮,即“暮”的范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剖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重要写日落伍(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合乎作者的欣赏次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材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真珠”是作者于夜间统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地理、景象常识,疏忽了两种做作景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未几。此时,因为太阳刚落山不久,地面消散的热量还未几,凉露尚未构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8836.html
相关阅读:玉阶怨 李白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译文注释_《摊破浣溪沙?病起萧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