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注释
①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②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娇美。
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与第二、三章的“?(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④劳心:忧心。悄:忧愁状。
⑤?(liǔ):妩媚。
⑥?(cǎo):忧愁,心神不安。
⑦照:照耀(大地)。
⑧燎:明也。一说姣美。
⑨惨(zào):当为“?(cǎo)”,焦躁貌。
相关内容鉴赏
作者:佚名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343505.html
相关阅读:《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译文注释_《摊破浣溪沙?病起萧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玉阶怨 李白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