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商界时尚》玩了一回让人大开眼界的时尚——它给中国的富豪们排了一个2005年度奢侈榜。其中,既有香港最豪华游艇又斥资3亿港元置办了私人飞机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荣智健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长安俱乐部创始人陈丽华的奢侈消费也不甘其后,她斥资2亿元建造了国内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几乎买空了东南亚名贵的紫檀木,邀请全国700名著名工匠,仿制和修复1000余件价值昂贵紫檀家具……
在国人的潜意识里,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话题,似乎离我们很远。近年来,关于国人与奢华消费的报道,一般限于海外消费的范围,并且这一话题或多或少地与高干子弟或外逃贪官联系紧密。而3月14日,来自法新社的报道却这样描述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该报道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奢侈品市场正在迎来中国时代。
事实确实在印证这一说法。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国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5亿。
争议随之而来——且不说来自民间的仇富情绪并没有让那些以奢华显富贵的的富豪有所收敛,来自知识阶层与政府智囊的理性质问则更显得有点沉重:中国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在海外一掷千金或在国内享受奢侈消费带来的极度快感的时候,如何厘清巨额财富的社会责任?如何利用巨额财富扶贫济困,构建财富伦理与弘扬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财富文化等等。
中国奢侈品消费后来居上?
奢侈品“lux”一词源于拉丁语“luxus”(发光的意思)。以前我们能想到的也许是能闪闪发光的东西,譬如钻石、黄金或珠宝。现在的奢侈品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的珍品,它们已延伸到一架私人飞机、一艘私人潜艇甚或茫茫大海中的一个私人岛屿。
数字虽然枯燥,但它具有的说服力却不容置辩。仅仅在数十年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内陆,而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的几条“小龙”。短短10多年时间,情况有了惊人的变化:在世界奢侈品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中国消费品市场却逆势而上。据高盛公司最新的调查预测,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650亿消费品市场的3%,而未来的10年里,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
另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法国巴黎百富勤的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
“随着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迅速崛起,中国阵营的奢侈品消费还会呈直线飙升,15年后的2020年将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知名社会学者杨冰如这样预期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前景。
据相关资料,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
什么人在中国消费奢侈品?
“具备消费能力是奢侈品消费的前提,但奢侈品消费也受一种消费心理的制约”杨冰如学者告诉记者。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秘书长杨清山对奢侈品消费进行了专门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
人们对奢侈品的态度与几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克莱尔·肯特说,在西方,人们购买名牌十分谨慎,也只有那些“圈内的人”才能认出这是名牌,而在中国,人们对名牌趋之若鹜,到处炫耀。男人以之显富贵,女人往往沉浸在“一戴添娇”的梦幻般虚荣里。
“1993年深圳罗湖纪梵希西武百货开张,我认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虽然,比纪梵希更早的是1991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zegna(杰尼亚),被公认为是最早在中国内地开店的顶级品牌。因为,那个时候,深圳股市、房地产才真正造就了第一批有消费能力的富裕者。”纪梵希中国区零售总监沈力峰先生对采访他的记者说。
“所以,那个时候有一种说法开始流行深圳:如果身上穿戴的行头价值不到5位数,就不必去逛深圳西武了。”杨冰如学者对记者说,“类似的情景在今天的上海成为现实。在上海锦江迪生,经常会有顾客购买莱丽水晶(LALIQUE)饰品作为礼物送人。莱丽水晶有多奢侈,其价格最有说服力——通常一只普通的酒杯至少5000元以上,一个花瓶没有上万元是绝对拿不走的,一套咖啡器具至少得40000多元。”“就在几年以前,这种消费以送礼为多,有些人在送礼的时候,还会把发票一起附上。现在情况有了变化,自我消费占了上风”,杨冰如说。
奢侈品消费者队伍,也有几个层次。先富起来的部分人,如体育演艺明星、房地产商、垄断或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是其中坚力量。“有一点可以肯定,买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他买得起他也不敢买。”
劳斯莱斯的一位总经理为自己的顾客勾勒出另一副有趣的肖像:来自上海或者邻近的浙江某地,大多数是房地产业的老板,都不是中国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
奢侈品乐园变成慈善家天堂?
中国奢侈品消费这个全新又潜力巨大的的市场,不但吸引了欧美的奢侈品生产、经销商,也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一批主流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经济腾飞让中国诞生了不少买得起游艇的富豪。但中国富人还不流行这个,中国现在对私人游艇限制还比较严。文章认为,10年内33米长的游艇在中国将有市场,甚至不远的将来75米长的游艇在中国也能找到买主。
在国人一轮强过一轮的奢侈风潮中,各种声音杂陈其中。其中,有两种声音最具代表性,其一,以网络为代表的民意从开始的简单仇富上升到质疑他们财富来源的合法性;其二,以知识精英阶层为代表的声讨从追问外汇流失衍变到财富的社会属性。
对大富豪的奢华消费的声讨,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杨学者说,这主要是一些爱国知识愤青和社会学家将国内的一些富豪与国外富豪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譬如,中国并不富裕,一些先富起来的富豪却缺失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只讲个人家族的奢华享受,奢
华消费一掷千金,慈善公益则一毛不拔。”杨冰如说,内地不缺富豪,但缺慈善家。不但如此,中国富豪好象不屑所谓的慈善榜。“好象是2005年初,英国小伙子胡润和他的雇主《欧洲货币》杂志准备在中国揭晓一份《2004中国大陆慈善企业家排行榜》。对此,很多中国富豪毫不在意。例如,以2.17亿美元‘身价’名列2003年福布斯内地富豪排名榜、自己有直升专机的某知名空调董事长就不以为然,直言胡润此举‘可笑’”。
有人说,中国是挥霍的天堂,却至今都不能成为生长慈善家的土壤。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他们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内陆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
这是遗憾而令人汗颜的尴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美国慈善榜统计,10年内,美国的富豪对各类慈善组织的捐赠总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连续十一年排名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他在过去四年的时间里,一共捐出了230亿美元,相当于他净资产的54%。或许那位有专机并认为胡润可笑的大亨并不知道,像比尔·盖茨这样热心公益事业的富豪并不少见。
“我们太过关注的是财富积累的神话,而较少触及关于财富文化、财富伦理以及财富责任这样的话题。偏执一端的后果是,神话造出来了,文化消弭了,伦理湮灭了,责任失落了。”杨学者说,财富是个人或小我的,但它又是大我的,一个人越富有,越要背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那种只满足于个人穷尽奢华的消费,不是积极的消费,而是颓废的浪费。
奢侈消费挥金如土,公益慈善却如针尖挑食。这种尴尬,反映出中国富豪扭曲的财富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1282190.html
相关阅读:章光101赵章光:赤脚医生创造财富传奇(一)
蒙牛老板牛根生创业故事
李想:80后创业者的七要点
创业故事:苏大“面膜姐”创业月入4万
值得投资的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