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成功人士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创业励志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创业如今成了大多数的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功人士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一、新大陆集团总裁胡刚两度白手起家成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时势造英雄。福建新大陆集团总裁胡钢,刚刚42岁,已是一个拥有总资产十几亿元人民币、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环保三个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老板。谁能想到,十几年的商海生涯中,他曾两度白手起家呢?

  胡钢属于典型的福建人,头脑聪明,做事踏实,能吃苦耐劳。1975年,他高中毕业後,也像周围的同龄人一样,到农村上山下乡。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恢复高考,他就考上了福州大学自动化专业。

  毕业後,胡钢在福建省电脑研究所工作了六、七年。这期间,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成果。当时电子部还把他列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这使得他有机会参加中国IT行业一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工作。

  而他的重要成果当属中国第一块汉卡的开发,这解决了英文软件无须修改而直接处理中文信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轰动。18个月後,联想集团还专门请他去看他们的汉卡研究成果,征求他的意见,可见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但是,胡钢所在的单位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它的作用,没有及时加以完善,反而互相扯皮。最终,这个成果只卖了一千多套,赚了2、3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头头认为这已经很不错啦。

  萌发了自己创业念头

  这种体制让胡钢非常不适应,因为它产生不了很好的效益。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产品是失败的。一个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重要的不是看它得了什麽奖,而是能否被社会接受,能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对这种体制的失望,让胡钢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1988年,胡 钢带领15名科研人员,凭藉25万元人民币资金,创办了福建实达电脑有限公司。现在谈起来,胡钢说自己那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自己创办公司应该能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尽快地实现。他那时还不到30岁,看到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是外国的,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些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他笑言,就是这种原始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服气的心态,让他脱离了国有体制,跳进了市场经济的商海。

  1992年,实达成为全国电子百强、营业规模逾亿元的中国最大的电脑终端机,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实达是国有控股、职工参股的企业。企业赚钱了,主管“婆婆”也有话了,但是对业务又不太懂,于是弄得人心涣散。

  一开始,胡钢还寄希望于改造实达,想增大员工与新骨干的股份,减少国有控股,但一年下来,才发现做起来很难。与其这样折腾,不如重新开始。他就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

  对于胡钢离开实达的原因,业界议论纷纷,他自己就听到了三、四十种版本。其实,他也承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是他逐步看清楚了,高科技的企业,一定要有民营机制与它相对应,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而且,他认定,民营科技企业一定会有大发展的一天,谁先做好准备,谁就能够抓住机遇。

  重新创办全民营企业

  于是,1994年初,胡钢放弃了在实达所拥有的利益,再次两手空空,重新创办全民营的新大陆。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为什麽在事业如此辉煌的时候却激流勇退,去借钱办一家小公司。

  现在回过头来看,胡钢一点也不後悔当初的选择。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证明,短短的七年,新大陆已从几百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总资产十几亿元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新大陆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与环保三个领域。

  胡钢介绍说,新大陆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业务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终端机应用性产品,包括金融POS、终

  端、二维码技术和机具、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税控设备等等;另一块是系统软件产品与服务,包括移动通信支撑网、金融电子化核心业务等系统软件,并已开始介入网络软件和服务领域。

  在生物制药领域,以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也是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一类癌症检测试剂TSGF为龙头,正在把体外生化试剂做强做大。在环保领域,拳头产品是国际上一流的新型紫外消毒技术和设备,目前市场很畅销,且已经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回顾自己十几年投身商海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成功人士胡钢仍然有着很深的危机感。所以他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习、创新,从别人的失败中研究正面的收获。

  他相信,现在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绝好机遇。因为,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科技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提高,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他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做强做大。

  二、周晓光从摆地摊起家到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从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产值一个亿;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国际市场一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市场经济,潮起潮落,在周晓光身上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个企业家动人的成长历程。

  跑遍大半个中国,只想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197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女青年周晓光凭着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的想法,带着母亲的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等地卖绣花样去了。那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家十口人,任凭母亲怎样算,在那个年代,也只能保证全家人不至于饿肚子。在诸暨的一个小山村中长大的周晓光,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家中条件又不允许她复习再考。即便是有求学的机会,生活似乎也不允许她透彻地学点东西:读高中的时候,每到下午最后一堂课时,她就开始盘算着要去哪里割猪草,还有牛、羊也要放。周晓光回忆说,当她走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那份兴奋竟多于第一次闯世界的茫然。事隔多年后,周晓光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犹如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年坐火车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凭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她让母亲借了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之间,周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周晓光回忆说,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上好生活。6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

  十年练摊,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过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周晓光对丈夫说想安定下来了。于是,两人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就选定了经营饰品。于是,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那种生意人的潜质渐渐发挥了出来。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事实证明,周晓光的眼光很准,没过多久,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出来闯世界时想要的几乎都实现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该满足该停下来歇歇了。但此时的周晓光好强的性格却丝毫没有改变。

  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义乌大地上从此有了一个闻名全国的饰品生产基地。周晓光有了自己的实业,有了施展抱负的天地。当回忆起这个难忘的夏日时,周晓光说,当年作出这样的决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如果办厂不成,夫妻俩几年的身家将付诸东流。事后,周晓光说,两人当初来到义乌时,本就是一无所有,大不了再重新开始。在商界这么多年,周晓光说每次作出重大决策时,都得到了丈夫虞云新的支持。作为副董事长,虞云新一直隐身在妻子身后,不管企业发展到哪一阶段,在妻子这位“元帅”的统领下,他都把公司里外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丈夫现在负责国内南方市场,他负责的那一块不论是信誉还是利润,都做得很好。”妻子这样夸奖。正是这种毅然的选择,使周晓光的人生意义有了快速的提升:从一个个人致富的小商贩,开始成长为一个企业家。我乐意有竞争对手,这并不是件坏事。

  从1995年办厂开始到1998年,几年时间,新光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一个商铺,周晓光自觉可以从容应付;面对一个迅速壮大的企业,周晓光自觉压力越来越大。就在这个时候,她果断作出决定——从1999年开始,周晓光聘请了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经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新光饰品越来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时常发生,7年间到同行业去发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个新光,有人戏称新光是所“黄埔军校”。对此,周晓光这样说:行业的竞争,免不了人才的争夺。但我并不认为是件坏事。目前义乌有1800家饰品生产企业,1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一年60个亿的产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仅靠一家企业做大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饰品这一行业,只有产业集聚了,在世界的舞台上才有拥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气候和氛围,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义乌饰品业人士说,新光的“黄埔军校”成了产业的润滑剂。由于是行业的“王中王”,新光每天要开发100余款的新产品,跟随的企业也自然多了,但这并没有让周晓光感到一丝的满足感。她认为,别人跟得快,我才会跑得更快。周晓

  “那个时候,光在业内的大度是出了名的:每次出国参展回来,周晓光都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学到的毫无保留地告诉同行。独木难成林,周晓光这样说。

  现在,最让周晓光着急的是:“自己的知识水平要达到能够胜任世界级商人这个角色的要求,在企业内组成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团队,还要花很大的力气。”的确,这正是民营企业家在第三次创业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有的人选择了出国深造,而周晓光自觉一时还放不下企业,她选择了不定时外出听课,聘请各路专家做自己的顾问。其中有一次,她就花了17万元请台湾专家为公司的骨干进行了有关团队精神的培训。精心打造团队,也让从国有企业加盟新光的江泽林副总经理深有感触:像我这样层次的人,离开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干4年,感受到的比在国有企业干10年还要深刻。

  不但要做中国第一,而且要做响世界品牌饰品行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周期短、更新换代快,没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根本无法在市场立足。为了紧跟市场的趋势,新光花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费用一年就达150多万,专门组织了由几十名设计人员组成的开发部,还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饰品生产设备,建立了国内饰品行业唯一的电镀自动流水线,使新光在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一时间新光的合金、爪链等主导产品遍布了中国大小市场和饰品集散地。

  1995年10月,新光公司刚刚建成投产,周晓光就首先投资40万元,在广州饰品一条街开办了分公司。当时广州街上的女士都爱佩戴丝巾扣,分公司发现后立即将信息发回公司本部。仅3天时间,公司就组织设计人员开发出了几十款品种投放市场,结果,新光饰品在广州一炮打响,遍地开花。紧接着新光公司相继在义乌、沈阳开设销售窗口。公司利用饰品流行的地域差和时间差,用自南而北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产品销售法,迅速开拓了市常从单纯的饰品销售企业到现代饰品的生产销售企业,“新光”这一裂变时间之短,动作之快,起点之高 ,让饰品行业为之一震。周晓光经常参加世界各地饰品展销会,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世界饰品流行款式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然后经过消化,结合中国市场特点,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她经常带着设计人员到欧美、南非、中东和亚洲等地区考察,周晓光自己就到过十几个国家。她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对我们产品的开发,企业的成长很有促进作用。”目前,新光公司已设计开发了“新光”、“EVE”、“新光希宝”三个品牌,形成了合金、爪链、铜金、水晶、亚克力五大系列。

  从2000年起,“新光”连续三年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亚洲时尚饰品展。并曾在韩国举办的国际畅销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国际最高金奖。2000年5月,对周晓光来说是一个转折期,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女性,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国际珠宝饰品物展上着着实实“火”了一把。中央电视台及香港媒体的记者纷纷把焦点对准这位从国内饰品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女厂长,来自亚洲、美洲、欧洲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客户被她所展出的产品所吸引,签下了一笔又一笔订单。周晓光的4个展位前挤满了客户,带去的8名翻译不够用,又临时从香港请了4名。一些客商在会场上轮不到订单,只好索要了有关资料后相继赶到义乌。也就是在这次展会上,周晓光打破了饰品市场由韩国和香港称霸的局面,在参展的57个国家和地区、226家企业中崭露头角。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在国内并不知名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却创下了辉煌?“我是被逼出来的。”周晓光一言概括。据她介绍,在全国,饰品行业共有企业2000余家,其中1000多家集中在义乌,产量约占全国的70%左右。作为义乌市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一面世,马上被人仿冒,而且价格比“新光&rdqu o;低许多。有时他们新产品仅生产一两批后即被迫停产。国内饰品行业的低价位、低品位、低质量的恶性竞争,使该行业过早地步入了萎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周晓光开始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常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不同饰物的要求和理解,周晓光的足迹几乎遍及亚、欧、美。有一次,仅仅为了买下一张美国一家老牌企业的产品设计构思说明书,她毅然掏出了2.4万美元。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周晓光觉得羽翼已丰满,该到国际市场去搏一搏了。于是,她集中全部精锐力量,关门生产了6000多个饰物的新产品,专程运抵香港亮相,竟一炮打响,轰动了香港。

  当回忆起香港之行时,周晓光仍思绪万千,“我第一次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加国际展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信心,我完全有能力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我不但要做中国的第一,而且要做响中国的品牌”。开了“洋荤”的周晓光并没有就此感到满足,而眼前思索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在资本运作上该如何突破。她告诉我们,我正在思考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问题,企业发展肯定要走这一步,只是当前我们在目标和具体措施上都还没有完全理清。有人比喻,民营企业就像一条独木舟从喜马拉雅山一路航行到长江口,接下来就要入海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将在大海里再也找不到自己。这许多的事就是我这个董事长需要做的。

  三、乐安居董事长张庆杰从水果摊贩到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现在担任乐安居董事长的张庆杰,属上世纪80年代到深圳白手起家的一代。18年过去了,张庆杰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变成了坐拥亿万身家的阔老板。

  张庆杰每次开车走深南大道路过深圳书城大厦时,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这个建筑。“那是我来深圳的第一个落脚点。1987年,这里还是一个小山坡,我就住在小山坡上一间废弃的水泥瓦房里,一直住了两年。”

  现在担任乐安居董事长的张庆杰,属上 世纪80年代到深圳白手起家的一代。18年过去了,张庆杰刚来深圳栖居的小山坡上,早已是高楼林立,他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变成了坐拥亿万身家的阔老板。当年他的“座驾”——一辆全身叮当响的旧单车,也鸟枪换炮,变成了最新款的宝马七系列。

  尽管如此,提起当年那辆旧单车,张庆杰依然记忆深刻。故事就从那辆旧单车说起吧。

  白手起家:骑单车卖香蕉本钱七百

  “这部旧自行车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财产。”张庆杰回忆刚来深圳时的窘迫,百感交集。1968年,张庆杰出生在潮阳县港头村。“那是一个连稀饭都吃不饱的地方,人均不到四分地。”作为家中的老大,张庆杰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卖水果帮补家用。1987年春节,听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说,深圳的钱比较好赚,于是不到20岁的张庆杰告别家人,踏上了深圳的淘金之路。

  “来深圳的路上,我和同伴约定,等赚到五万块钱,就回去盖房子算了!因为在我的家乡,盖一栋房子大概要三、四万。”就这样,抱着盖一栋房子的“远大”理想,张庆杰和同伴在现在深圳书城所在的小山坡上,租了以前部队废弃的一间水泥瓦房。

  初来乍到的张庆杰,手中仅有的就是一辆旧单车和卖水果赚来的700元钱,此外一无所有。不得已,张庆杰在深圳干回了老本行——卖水果。来深的第二天凌晨5点,他踩了三个小时的单车,到南头拿香蕉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卖。“每一趟我都载100至200斤的香蕉,不过,深圳的香蕉很多都是用药泡熟的,等不了两天就会坏掉。最初由于不懂行情,几乎天天都有很多香蕉卖不完烂掉了,自己又吃不了,扔掉又心疼。”回忆刚来深圳的困难日子,张庆杰依然记忆犹新。

  张告诉记者,一个月下来,卖水果的收入平均一天只有几元钱,刚够交房租,连糊口都成 问题,更不要奢谈赚钱盖房子了。自己带来的本钱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所剩无几。第一桶金:现转机贩港货进账过万

  一个多月后,转机在聊天中出现了。在卖水果之余,张庆杰时常和周围的潮州老乡聊天,但他不是闲聊,而是希望能够从中找个赚钱的门道。有一次,一位老乡无意中说起深圳有很多当地村民到香港种菜,每天都会捎回一些味精、无花果等时髦商品,在深圳很好卖,利润也不错。

  张庆杰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那部旧单车上驮的货品,由香蕉换成了各种时髦的港货。“每天,我一大早就出门,到村子里挨家挨户收购无花果、袜子、阿婆衫、西裤这些商品,然后又赶紧骑到人民桥的小商品市场去卖。”

  资金难题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由于向村民收购时必须付现金,而且还必须用港币,张庆杰手中本钱少得可怜,每次现金换回的货,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怎么办?于是,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张庆杰就在口袋里揣上头天换来的港币,赶到村里向村民收购货品,然后又骑上那辆旧单车,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把这批货卖出去,随后又把刚刚赚来的现金换成港币,再到村里向村民收购。

  “那时一天起码要来回跑二三十趟,一部旧单车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经常在别人开始睡觉了,我们才做晚饭。1987年底,我终于赚到了来深圳的第一桶金——1.6万元。”回忆起第一桶金的艰辛,张庆杰感慨之余,也有几许自豪。

  一切困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3月16日,早上七点半。按照事前和张庆杰的约定,记者赶到沙头角梧桐山脚下,和张庆杰一起爬山,顺便采访。每天晚上10点半入睡,早上7点起床,7点半爬山,10点准时到办公室办公,这是张庆杰的作息时间表。如今,事业成功的张庆杰住在海边一套复式住宅内,用他的话来说:“那是十多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在深圳这块土地上,变成了现实。

  两年前,张庆杰喜欢上了爬山。在他爬山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总是装了两瓶矿泉水,“其实我每次只喝一瓶,另外一瓶是担心在山脚下商店里买不到水而预备的。”这是张庆杰生活的一个细节,却能从中看出他做生意的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中国有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尽管张庆杰总是在不停地转换行业,但细看之下,他的每一次转行,都经过了详细的调查和精心的分析。他告诉记者,做生意就是逆水行舟,你随时都要居安思危。“没有一种生意能够有长久的利润,所以要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问他,创业中是否碰到一些难题时,他脱口而出:“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在他看来,一切困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艰难淘金:档口不足半平方 起早贪黑卖服装

  从村里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这是张庆杰刚来深圳创业时每天的固定路线。不过,成了万元户的张庆杰,没有把钱拿回去盖房子,而是投入一项新的事业(起码在他看来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摆地摊。

  张庆杰说:“在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混熟之后,我发现那里最好卖的是服装。自己收购港货天天来回跑,还不如在市场内租一个地摊赚的钱多。”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特区,人民桥小商品市场里各家的生意都火得不得了,没有人愿意租一片地方给他。在一家经营手表的商店,张庆杰和店主软磨硬泡了一个星期,店主终于答应以400元/月的价格,租一块地方给他。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档口?“我的第一个档口大小不足半平方米,刚够摆一个装河北鸭梨的纸箱子。”今天张庆杰开设的一个建材超市,经营面积在1万多到2万多平方米,但提到自己当年只有不足半平方米的摊位,张庆杰依然兴致勃勃,“这毕竟是我的第一个摊位,对于生意人来说,就好像一个没有家的人,找到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那么小的地方,你拿来卖什么?”对于只有一个纸箱大小的地摊,记者实在难以想象要做什么才能够赚够铺租。

  “卖服装!我算过了,这个纸箱上面只能放两叠裤子,而服装的利润高、资金周转快。我记得当时进了一款叫做‘双龙牌’的西裤,进货价10元,卖12元。”头脑灵活的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款式时髦的西裤,是市场上走货最快的商品之一。张庆杰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是从早忙到晚,晚上去厂里拿货,早上7点就开铺了。“当时就想多赚一分钱是一分钱,因为铺租太贵了。”由于是白手起家,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帮忙,张庆杰极其珍惜赚来的每一分钱。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那时候在深圳办事有一个惯例,不管到哪里,见面总要递一根烟。他本人不抽烟,也不舍得抽烟。但为了应酬,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包烟,“有的时候,烟放在口袋里发霉了也不知道。”

  这个鸭梨箱大小的地摊虽小,却是张庆杰事业真正起步的地方,一家、两家......过不久,他已经在东门、人民桥等这些深圳繁华的小商品市场,摆了十多个地摊。那段时间,张庆杰奔波于南海、广州、汕头等地,四处进货。

  张庆杰回忆说:“那时候,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去南海进货,跑一趟就要一天一夜,困了在车上打个盹,车到后马上进货。”来回奔波但利润却不大。“因为我的原则是薄利多销,比如一块布料只赚0.8元,一块手表只赚5元钱。不要小看这几块钱,我的钱就是这样一分分积累起来的。”

  如今,事隔十多年,张庆杰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创业的每一个地点。“现在人民桥电影大厦楼下的面点王餐厅、世界金融中心附近,都是我当年摆地摊的地方。&r dquo;为了纪念当年的创业艰难,张庆杰还买下了现在电影大厦一楼面点王餐厅的物业。

  1989年,尽管已经稍有积蓄,在家乡人眼中张庆杰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万元户”,但他还是不敢乱花钱。“我在刚来的那个水泥瓦房住了两年多,那地方没有煤气,因为不舍得用酒精炉烧水冲凉,因此两年多都是洗冷水澡。”当然,更让他头疼的是,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大大小小的塑料盆摆满一地。

  “那你现在不觉得当时很苦?”记者问道。

  “那时候心中只想着赚钱,不觉得有什么苦的。”张庆杰淡淡地说道。

  成功法宝:产业下滑苗头现 立即转型不恋战

  “商人永远都在寻找商机。”采访中,张庆杰多次提到这句话。

  事实上,从卖水果到摆服装地摊,再到今天开办建材超市,十多年间,张 庆杰大大小小从事了十多个行业,生意越做越大。他告诉记者,“我总是在一个产业刚刚出现下滑趋势时,马上转型,这样才能够时刻把握住市场动态,因此才能够不断发展。”“我有一个生意经:本小利多利不多,本大利小利不小。这怎么理解呢?比如,我最初的服装生意,虽然本钱小,利润比较高,但由于投入成本少,整体的收入也就不高。现在我开办乐安居这种上万平方米的大商场,尽管投入大、利润低,但整体收益却比摆地摊赚的钱多很多。”

  张庆杰是个有心人,随时在寻找身边的商机。1997年,在服装生意利润下降的时候,张庆杰逐渐转行了。“随着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要发现一些新的行业,这行业是在你的本钱控制范围内,同时又能够使资本增值的。”

  1997年,看到珠宝和小家电的生意很好做,很多到深圳的游客,都喜欢到沙头角买相机、黄金项链等商品,于是,张庆杰便在沙头角做起了珠宝生意。[FS:P AGE]2000年,他又以980万元拿下了赛格广场的几间铺位。“那时就是看好了华强北的物业肯定会升值,现在证明我的眼光是对的。”

  当年和张庆杰一同创业的人当中,有的还在继续做着小本生意,有的发财后投资失误损失惨重。唯独张庆杰,基本上进入一行,就旺一行。他的投资诀窍是什么?

  “做生意,很重要一点就是不熟不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做商业,比如卖手机、电脑等,这些零售业务都是大同小异,只是经营的商品不同。还有一个原则,无论哪种投资都要控制风险,投入资金不要超过自己承受的范围。”张庆杰告诉记者,每次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他都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否则决不涉足。

  2000年,他在南山找到一块约两万平米的地块,本想做百货超市,但那时南山大批楼盘都还没建起来,显得很荒凉没人气,不适合做超市,其他行业又不太熟悉。“最后,我们调查了一下,发现南山还没有一个大型建材市场,周围又有大量楼盘在建,觉得建材市场应该很有潜力,于是干脆决定自己做建材超市。”

  蹊径独辟:喜看拍卖公告房产收益不少

  在18年的创业历程中,张庆杰颇为得意的一点是,自己很少做亏本生意。最失败也是唯一一次损失惨重的生意,就是在股票市场——当年他投资1000万元进入股票市场,如今只剩下不到700万。

  “到处都有商机,但是要去研究才能捕捉到。”这是张庆杰多年来总结的另外一条生意经。现在,除了出租物业、经营建材商场,张庆杰的投资项目中又新增了一条:从拍卖中寻找商机。因此,每到星期三,张庆杰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研究报纸上的拍卖公告。“这里面蕴含了无数的商机,这几年我通过购买拍卖的房产收益不少。”

  他告诉记者,1997年他通过拍卖公告提供的信息,以5000元/平方米的价格,拍下了盐田区政 府所在地前的几个店铺,现在那里的市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1万多元。“但我不会随便投资,每次决定购买之前,我要研究那里的发展前景、租金、期限以及补地价的差价等等。”

  前段时间,张庆杰在龙岗坂田花380万拍下了两栋烂尾楼。当时有些朋友不理解,认为两个烂尾楼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盘活,何况那里的房价本来也不高。

  “但是在购买之前,我就对这个地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比如万科在坂田要建的万科城,就在我购买的这两栋楼旁边。而万科这块地的楼面价格已经达到2000元/平方米,如果加上建筑成本,房价起码要卖4000至5000元/平方米,而我收购来的烂尾楼,平均每平方米才380元,肯定可以赚钱。”

  果然,现在张庆杰的那两栋烂尾楼身价已经涨了将近一倍,前不久,有发展商愿意出700万元收购这个物业。

  爱家的好男人

  性格乐观、办事实在的张庆杰,还有着朴实的爱情故事。他的妻子伍世卿,是1990年在沙头角做生意时认识的。当年,张庆杰还是一个开商店的小生意人,主要做服装批发和零售,而经常帮老板到张庆杰店里拿货的伍世卿,被他一眼相中。

  张庆杰由当年的小生意人,变得事业发达,但在妻子眼中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很重要,尽管应酬很多,但他一般都是8点半左右就回到家里,陪家人看看电视、聊聊天。”伍世卿告诉记者,每天早上爬完山回来,如果有时间,张庆杰还会到菜场,把家里一天的菜都买回来。

  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这是张庆杰十多年来,在深圳收获的幸福人生。卖水果出身,摆过地摊,卖过手机,投资过商铺,直到今天,拥有上百个物业和一家大型连锁建材超市,张庆杰的创业经历,活脱脱是一代深圳人白手起家的缩影。

  采访结束时,张庆杰说:“我的成功得益于当年特区的环境,那个时候的机遇的确难得,现在看来可能很难复制。”尔后,他马上补充说:“但是有一点,勤奋和钻研还是通用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1244682.html

相关阅读:值得投资的创业项目
蒙牛老板牛根生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苏大“面膜姐”创业月入4万
李想:80后创业者的七要点
章光101赵章光:赤脚医生创造财富传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