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周贤望-八百年的楚国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当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在历史中穿行的旅人或行者,当我们站在长江流域这块曾经楚国的大地上,当我们上溯3000年的时空,可以感受到公元前11世纪末的楚国,那种拓荒者的形象。 历史

  楚国是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开国的,这也是楚人最初的文脉。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根基,也是长江文化的第一个辉煌篇章。

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景象:荆山,还是一片茂盛的丛林,丹水与淅水之间的平原地带,也还是一片处女地。遥远的洞庭湖,像章鱼一样把她的河流伸向四方,在广阔的南方汪洋恣肆。丹水在楚族的眼前流入了汉水,汉水接着向东南方向流去,汇入长江,长江上没有桥,没有堤坝,长江之水在楚地摇摆着身体、飘忽不定地穿行而去……

熊绎就是在这个时候(公元前11世纪末,或说公元前1024年)被周天子成王以子男之田封于楚蛮之地的,始都丹阳。

楚国正式诞生,从此跻身于诸侯之林。长江流域从此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权”,尽管天下还是周天子的。

熊绎和他的子民就在这片以丹阳为中心的,以丹淅平原和汉水上游为“根据地”,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独立发展。一个民族就这样在这里发迹,在这里繁衍生息,遵循着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强凌弱,在战争中扩张,优胜劣汰,以成就王业。

楚族在建国之前,已经成就了她的民族文化性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凤”作为图腾崇拜,表明楚人已经拥有了崇火崇凤的民族信仰。“凤,火之精也,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征之。”(《春秋演孔图》)。这里的凤,是火之精,“凤”的形象与“火”相似,崇火崇凤的信仰源自楚族的祖先崇拜,因为楚人认为他们是“火正”祝融的后裔。

二是以举族南迁、筚路蓝缕的行为,表明楚族从一开始就有其“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民族意志。楚族是一个从骨子里就不肯臣服的族落,他在弱小的时候就向僻壤迁徙,在强大的时候就开疆拓土。

三是以“苗蛮”自居,又自称是黄帝的后裔,表明楚族有一种“非夷非夏、亦夷亦夏”的民族定位。他们一方面说自己是黄帝之后,另一方面又自豪地认为自己就是蛮夷。

现在的楚人之后,多清高、崇尚自由可能与此有关。这样的民族性格决定了楚国800年的历史命运。

历史

二、跻身诸侯,开疆拓土

楚族在建国大约100年后,产生了楚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开拓者,他就是熊绎的第四代孙熊渠。熊渠开始了楚国历史上第一次雄心勃勃的开疆拓土。

当我们在今天的楚地游历,会有很多的人解说熊渠大肆扩张的起因。起因很简单,却总是被人津津乐道。

在一次重要的祭祀活动中,诸侯都在堂上坐着,楚君只是子爵,级别太低,没有资格坐上去,还得在火堆旁“守燎以祭天”,就是伺候诸侯祭天。完了周天子奖励了其它诸侯,却唯独没有奖励楚君。楚人认为:“这不是分明看不起我们楚国吗?”所以要打,要强大起来,不能被人家看不起。

这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借口,但“春秋无义战”,只要找个借口,就能发动战争。

楚国历来被华夏视为蛮夷之邦,被排斥在华夏族的“正宗”之外,楚国君臣也正是在这一歧视下发愤图强而北上争霸的。

熊渠对楚国有两大贡献和一大惊世之举。

两大贡献是:一、确立了楚国“立足江汉、争霸中原”的发展战略,兵锋向南而东,意在长江流域确立自己的强国地位,然后北上争雄,走与周王朝分庭抗礼的道路。二是确立“近交远攻、先礼后兵”的军事方针,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以至“甚得江汉间民和”,群蛮百濮等方国部落“蛮夷皆率服”,就是都甘心服从楚国的领导。

熊渠还有一大惊世之举,就是立他的三个儿子为“王”,也许他自己可能隐自为“王之王”了。虽然,由于怕这一举动引来周王的讨伐,不久就去了王号。但是,此举昭示了楚国的理想与野心,种下了日后称王称霸、中原问鼎的基因。

楚国的开疆拓土,迫使周王朝加强了对楚的控制,周王朝陆续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之间,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亲诸侯国,即所谓“汉阳诸姬”,以实现其“以蕃屏周”扼制楚国的战略。这样也确实扼制了楚国很多年。

历史

当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代,楚国大约存在了250年。在春秋初(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41年)的30年间,春秋大国争霸揭开了帷幕,周王朝的控制力渐渐削弱,楚国的实力就在这30年间迅速壮大。

公元前741年,楚国在“血雨腥风”中产生了一个楚史上不能不说的伟大君主,他叫熊通。

熊通又用了30年,还是“近交远攻、先礼后兵”,娶了邓国的邓侯之女,侵?,伐申,伐吕,屡次北侵,使诸侯开始不敢小看楚国了。

至公元前704年,已经做了37年楚君的熊通,拥有了强大的中、左、右三军,比他勇武的祖先熊渠更有称王的实力了,就自立为“王”。

从此以后,楚君一律称“王”。

熊通自立为王后,不再只是向诸侯“耀武扬威”了,而是开始了楚国建国300年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疆拓土。

熊通在位51年,对楚国做出了四大贡献。

一是通过半个世纪的南征北战,东出西进,向濮人大举进攻,“始开濮地而有之”,占有今川、鄂交界的广大地区;三次领兵攻随,威震东周王室;多次出兵征战,征服了“汉阳诸姬”,使楚国的疆域,真正地扩大到了江汉平原的广大地区。

历史

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首创县制,成就了所谓“春秋第一县”;首设令尹之职,在政治上进入了奴隶制政治的新阶段,迈出了从奴隶制跨向封建统治制度的脚步。

三是通过设置中、左、右三军,发明“荆尸”陈兵之法,成就了楚国在军事战术方面的理论高度。

四是通过自立为“王”,成为楚王国的奠基人。

历朝各国大都少不了一个“武王”或“武帝”,而杀侄代立成为楚君,又死于伐随征途的熊通,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赀即位后,成为熊通最忠实的继承者。他把都城从始都丹阳迁到“郢”,并使“郢”成为此后楚都的总称;他牢牢地控制了江汉平原;他先后占领了申、蔡、息等中原南部三国,打通了前往中原的道路,在楚武王熊通的征途上继续北进……

熊赀就是楚文王。

三、大肆扩张,两代霸主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春秋(公元前671年)100年之时,楚国产生了第三个伟大的君主,就是谥为楚成王的熊恽。

与楚武王相似,楚成王是杀兄而立为楚王的。

熊恽之所以成为楚王,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的父亲楚文王遭遇了整个春秋战国550年间最大的蠢货??鬻拳,鬻拳是忠于文王的,只因为文王打了败仗,鬻拳就不让他回郢都,结果要了文王的命,鬻拳自己也自杀为文王殉葬。

二是熊恽的哥哥熊艰继了文王的位,却在他的支持者纵恿下,要把弟弟熊恽杀掉,熊恽只好跑到了随国。

三是在令尹子元的操纵和随国的相助之下,杀了熊艰,让年幼的熊恽回国继了王位。

熊恽的母亲息妫是楚文王的夫人,也是令尹子元的嫂子。由于子元是立熊恽为王的主要策划和实施者,其时掌握了楚国军政大权,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对息妫极尽调戏之能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这大概是寡妇自称“未亡人”之始。 历史

公元前664年,申公斗班怒杀飞扬跋扈的子元。子元内乱平定后,楚成王以斗子文为令尹,开始循着先王的足迹,以崭新的面貌,继续北上争霸。

春秋五霸中没有这个楚成王,实际上,这个楚成王熊恽是一个不打折扣的霸主。

历史

成王享国46年之中,从大乱到大治,南伐东进,扩境千里,开拓夷越之地,巩固了后方;挥师北上,与齐争霸而盟于召陵;灭玄灭黄,经略淮水中游,败宋于泓,两次大会诸侯,盟于薄、宋,称雄诸侯,初霸中原。所以有史家说,“不特庄王为霸主,成王亦为霸主也”。

楚成王熊恽是儿子商臣逼宫而自缢身死的。不过这个弑父弑君的商臣,在继承父王的事业上,却与楚文王继承楚武王如出一辙。

公元前613年,楚国历史上出现了第四位伟大的君王,这就是楚庄王熊旅。熊旅在位23年,正好是他的爷爷楚成王熊恽在位时间的一半。但他比他的爷爷更加伟大。

他的主要贡献是:

一、为中国政治史成就了一位著名令尹:孙叔敖;

二、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两个成语: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

三是开拓了三千里疆域,“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成为一代霸主。

关于孙叔敖。

孙叔敖应该是长江流域产生的第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就把孙叔敖列为《史记?循吏列传》之首。孙叔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专家。《韩诗外传》、《列女传?樊姬》说“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出自期思“鄙人”的孙叔敖,贡献在于三个方面。

在政治上:孙叔敖不仅“奉职循理”、务实、尊法,而且以廉洁奉公而名垂千古。据《淮南子》记,孙叔敖是“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孙叔敖还说:“吾闻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据《史记》载,孙叔敖卒后不久,其“妻子穷困负薪而食”,生不宠权,死无积财。而其时的社会则“道不拾遗,门不闭关,而盗贼自食”(《列女传》)。 历史

在军事上:孙叔敖一是进行军事改革,将军队分为五个部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织严密,灵活作战,做到“军政不戒而备”,增强了楚军的战斗力。二是在公元前597年,孙叔敖辅助楚庄王在“?之战”中赢得了胜利,?之战是楚、晋争霸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此战为楚国称霸中原铺平了道路。

在水利上:《淮南子?人间训》说,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孙叔敖任令尹后,继续兴建水利工程,他主持兴办的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方针与实践,不仅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对我国水利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一鸣惊人。

《史记?楚世家》载:“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于是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悦,是岁灭庸。”

也许没有这样的韬光养晦,就没有未来的问鼎中原。

关于问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在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九鼎象征九州岛,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实际上支配着中原局势。

关于“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这些数字均是泛指,但是,楚庄王时期,楚国的疆域已经空前扩大了,不仅占有今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庆等部分或全部的广大地区,而且整个江汉平原和淮河以南成为其稳固的根据地,是当时疆域最大、人口最多、势力最强的诸侯国。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卒。楚庄王使楚国霸业达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鼎盛时期,“天下大事尽在楚矣”。这位春秋史和楚国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壮年而殇,卒时年不足五十岁,葬在郢都郊外。

楚庄王的墓和他夫人樊妃的墓,在湖北江陵城西北,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历史

四、吴人入郢、宣威盛世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之子熊审继位,时年10岁,是为楚共王。

此后200多年,历康王、郏敖、灵王、平王、昭王、惠王、简王、声王、悼王、肃王,而于公元前370年至楚宣王。此时“春秋战国”已经进入战国时代,楚国再次中兴,出现了“宣威盛世”。

在“宣威盛世”之前的,从公元前591年到公元前370年的220年间,关于楚国,有这样几个不得不说的人与他们的故事,因为在楚国的历史中游历,这些细节同那些写进了史书的战役一样值得评说。

夏姬的传说

传说中的夏姬,是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尤其是她的“不老”神话,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杏金丹左慈秘诀云……夏姬服之,寿年七百。”

夏姬的第一任丈夫是陈国贵族夏御叔,“夏姬”这个名字因此而得。嫁给夏御叔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夏征舒,字子南,昵称夏南。夫妻几年后,夏御叔就死了。成了寡妇的夏姬带着儿子住在株林里。大臣孔宁和仪行父,及陈灵公都与夏姬有染。夏征舒因此而羞辱,公元前600年,夏征舒杀掉了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则跑到了楚国避难,并策动楚王出兵陈国。一年后,楚国果然出兵把陈国灭了,把它变成一个县。夏征舒被就地车裂示众,夏姬则被带到楚国。

楚国重臣子反从明里争着要这个美丽的夏姬,申公巫臣却是在心里发誓要得到夏姬。结果楚庄王把夏姬嫁给了楚国的一位贵族将领襄老。一年后,襄老战死,“其子黑要?焉”,就是说他的儿子像继承遗产一样地得到了继母。 历史

但是,痴情于夏姬的申公巫臣,设计让夏姬先回到了娘家,接着自己也利用出使齐国的机会,逃离了楚国。  历史

公元前589年,在郑国国君主持下,巫臣娶了夏姬为正妻。尽管此时的夏姬应该是一个50多岁的女人了。这时,原本就争着喊着要夏姬的子反终于明白过来了,就联合令尹子重,灭了巫臣的家族,连黑要也没放过。巫臣从晋国传话给子重、子反:“必使尔疲于奔命以死。”

公元前584年,就是楚共王七年,为晋国服务的巫臣,去了吴国,教吴叛楚。吴从此就背楚联晋,并开始伐楚,伐巢,伐徐。以致于“蛮夷属于楚者,尽为吴人占取。”

实际上,夏姬不只是一个传说。她的故事承载了中国文化的风风雨雨。因为争夺她而导致的后果很严重。

夏姬的传说,历来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的"红颜祸水"论的又一个证据。其实这是不合逻辑的。很简单,如果有两条狗为了一根骨头,发生了狗咬狗,你能怪那根骨头吗?

灵王好细腰

楚灵王(公元前540年一前529年)是一个著名的暴君,也是楚国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个奢贪女色的君王。司马迁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史记、楚世家》。)

楚灵王即位不久,便大兴土木,筑章华台,造章华宫,并尽选细腰美女藏于宫内,所以章华宫又称“细腰宫”。灵王在宫内寻欢作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那些被选入宫的女子因害怕腰身变粗而不敢饱食,多被折磨致死。《后汉书、马廖传》就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楚灵王不仅喜好细腰女子,也宠幸细腰大臣。腰粗者或弃之不用,或降罪于身,人们不得不减餐节食,勒紧裤带。《墨子》载:“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楚灵王这种怪癖曾导致楚国国势一度衰落,激起天怒人怨,最后自缢于芋尹申亥之家。

现世的南方人,特别是女子,都比北方人身材苗条,也许与“灵王好细腰”有一点关系。 历史

吴人入郢

自公元前584年,楚申公巫臣教吴叛楚之后,公元前522年,楚国的人才伍子胥又奔吴。原因是伍子胥之父伍奢遭遇了“春秋战国第一谗人”费无极之谗,而为楚平王所杀。

伍奢是太子建的师傅,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不受太子建宠信,就转而想谗害太子建与伍奢。费无极谗太子建将与伍奢“以方城之外叛王”。平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建。奋扬使人告之太子建。太子建就跑到宋国去了,后又由宋奔郑。楚平王和费无极连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伍子胥)也不肯放过。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伍尚对伍员说:“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平王杀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子胥奔吴。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卒。楚昭王即位。《左传、定公四年》载:“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伍子胥这个时候采用的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袭扰战术。

人才从来什么都不怕,就怕受冤枉。

真是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10年后的公元前506年,吴军联合蔡、唐之军,在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指挥之下,五战五胜,直奔郢都。吴军兵临城下,楚昭王携其妹仓皇逃亡。吴人入郢后,不仅郢都遭受掠夺,还“以班处宫”(《左传、定公四年》。“以班处宫”就是“以尊卑班次,处楚王宫室”,这使楚国宫后及豪门之家受到了空前绝后的侮辱,也给楚国人民带来灾难。

此其时,楚国以子西、子期、申包胥为代表的大臣和广大楚国人民一起,展开了爱国救亡行动。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国求援,不肯告退,也不肯进食,哭了7天7夜,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了。历来与楚亲善的越国也及时地出兵攻吴。加之楚人从来就有着怀旧、念祖、爱国、忠君的传统。吴师入郢后,楚人群起与吴师斗争,没有将领,就由当过兵的负责操练和指挥,口号是“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吴军陷入了楚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很感人的。

吴师退走之后,楚昭王回到郢都,时为10月。历时10月余的大战终于结束了。在这场大战中,受祸最惨的是王室和郢都的国人,郢都经吴师蹂躏,残破不堪。于是,昭王决定迁都,而仍称之为郢,以示不忘其旧。

历史

吴起变法 历史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而且得到了周王室正式册命为诸侯。以此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公元前390年,吴起奔楚,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奔楚先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令尹,主持变法。

魏昌先生在《楚国史》中归纳了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一、“明法审令”,实行法治。二、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三、“卑减大臣之威重”,整顿吏治。四、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六、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加强了郢都的建设。

吴起变法的主要结果是:一、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这对楚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楚宣、威王统治时期的强盛,有着直接影响。二、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在主动进攻中声威大振。公元前383年,楚悼王出兵救赵,与魏军战于州西,出梁门,兵锋直抵黄河两岸。三、进一步开拓了楚国的疆域。《后汉书?南蛮传》说:“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洞庭,当指今洞庭湖一带;苍梧,则在今南岭一带,从此,岭南各地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 历史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早就对吴起变法怀有仇恨的旧贵族势力,乘机围攻吴起。吴起伏在楚悼王尸体上,仍被旧贵族用乱箭射杀,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楚悼王儿子楚肃王即位后,按其法,“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吴起列传》。)吴起之死,对旧贵族势力也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是,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就此夭折了。《韩非子?问田》说:“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强”。

宣威盛世

现在该说到“宣威盛世”了。公元前370年,楚肃王卒,由其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为楚威王。楚宣、威王统治40年,各国内部改革持续进行,对外“广辟土地,着税伪财”(《墨子?公孟》),兼并战争激烈,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楚宣、威王一方面坚持休兵息民,保持实力,不轻易出击;另一方面则洞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攻城略地,开拓疆域,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

公元前363~359年,楚西侵,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历史

公元前343年,楚西伐蔡。楚师厄以淮水,填以巫山,楚灭蔡。

历史

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伐楚。楚威王兴兵反击,大破越兵,杀了无疆,原来属于吴国的土地,尽归楚国所取。威王又以齐国国相田婴欺楚,兴师伐齐,败齐将申缚于徐州。

宣威时期,楚国拥有了其800年历史中最大的版图: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旬阝阳,时人誉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支十年”。

但自此之后,楚国逐渐衰落。至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这100年间,楚国没在出现一个有为的君主,没有用过一个志在天下的贤臣,就只好产生一批青史留名的文化名人了。 历史

五、合纵连横、秦强楚亡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子熊槐立,是为楚怀王。就在这一年,魏人张仪入秦为相,公孙衍则自秦赴魏,在魏为将。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拘泥于为自己所出生的诸侯国服务,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了。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虽比楚武王称王晚了400多年,但其志比楚武王要大得多。楚武王是因为级别太低,被华夏视为蛮夷之邦,受到歧视而发愤图强的,其北上争霸只不过“耀武扬威”而已,其向东南扩展也只是为了拥有在北上争霸时可以耀武扬威的资本。但秦惠文王则不同,他的称王是为了一统江山。如果他们处在同一时代,尚有一比,但与秦惠文王同一时代的诸侯国君主中,只有秦惠文王一人有着如此鹤立鸡群的抱负。那么,像张仪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去任秦相,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约纵魏、韩、赵、燕、楚五国,楚怀王为纵长,攻秦至函谷关。从此开始了秦与楚近百年的战争。

一开始,楚国是占上风的。公元前313年,齐助楚攻秦,取曲沃。这时张仪来到了楚国,伪言以商于之地600里给楚国,只要楚与齐国绝交。楚怀王竟然大悦,授张仪以相玺,宣布与齐国断绝邦交。当楚与齐绝,楚怀王派人去交割那商于之地600里时。张仪初称病不见,后见而称只允与楚6里,楚怀王发火了,再次不听劝,怒而发兵攻秦。从此秦国对楚国打响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

秦军兵分三路,一路由“五国合纵攻秦”时候就战无不胜的秦国名将樗里疾统率,东出函谷关(陕西东大门),攻击关外楚兵。二路由大将魏章统率,作为主力,东南下出武关(陕西东南大门),反击进攻商於之地的楚国九军。第三路由名将甘茂统率,南下去夺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汉中是楚怀王的上两代人夺得的,内有10万守军。

第一路出函谷关的秦将樗里疾,首先在与秦连横的盟友韩、魏配合下,肃清了函谷关外的楚兵,然后南下配合魏章的第二路军,在商於地区的丹江以北与楚军展开激战。秦军以优势兵力大败楚九个军团,斩甲士8万,俘虏楚九军统率“屈丐”,并杀之。楚裨将逢侯丑等70多人,尽是高级爵位,也全部壮烈战死。楚大败,失汉中郡。

楚怀王起全楚之兵复攻秦。秦惠文王作《诅楚文》,悉兴其众迎战楚师于蓝田。韩、魏闻楚师尽出,遂出师南袭楚国,至于邓。楚师惧而退还。楚从此失去了主动攻击的信心和能力。

公元前300年,秦师拔新城,楚士卒死者2万。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把楚怀王扣留在秦国。

公元前298年,秦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析(今河南西峡)等十六城而去。 历史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病死于秦。秦将其灵柩送回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公元前281年,秦兴师伐楚,取邓,拔黔中。楚割上庸、汉北地与秦。

公元前279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取西陵。继而攻鄢,引西山长谷水灌鄢,楚军民死数十万。

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东据竟陵,攻安陆。西取夷陵,烧楚先王墓。

公元前277年,秦之蜀守张若伐楚,拔巫郡,取江南。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将兵60万伐楚,大败楚师于蕲南,杀楚将项燕。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复攻楚,虏楚王负刍。楚亡。

秦与楚近百年的战争,以楚亡而秦统一中国而告结束。

历史

六、人口迁徙、文化流变

 

在楚国建国的前250年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未见史载。在春秋战国的550年间,发生于楚国的版图上或者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战争如上所述。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口迁徙,都与战争有关。由于战争引发的的迁徙,大致有三种情形:

一是举族迁徙。如公元前576年,郑侵楚,许灵公害怕郑国,要求迁到楚国去,11月,许国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旧许之地被郑国占了去。这种举国举族的迁徙,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大量的。打败一次就举国举族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就流散到了各地。当今的姓氏与这种迁徙有着密切关系。这也是文化传播的最有效方式。

二是政治移民。如公元前316年,由于巴、蜀相互攻伐,俱告急于秦,秦惠文王抓住这一时机,命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攻蜀,同年十月灭掉了蜀国。接着又攻灭了巴国。从此,巴蜀之地就成了秦国的两个郡。秦得巴蜀后,派张若为蜀郡守,还把一万家秦人移民过来,后来秦始皇也不断把内地富豪、罪犯和一般平民迁入巴蜀。秦人由此几乎成为蜀地的主要人口,秦国风俗在这里流行。张若治蜀治了30年,后来李冰也来做了蜀郡守,修建了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得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这种移民,将导致文化的嫁接,对文化的流变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是军事征服。春秋战国本就是一个军事征服与反征服的时代。由征服与反征服导致的人口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触目惊心。 历史

据《中国人口地理》载:商朝初期为196万人,西周初期为285万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总人口约450万左右,其中楚国不过60万,因为当时有“车四千乘”的最大的诸侯国晋国,人口也只有70万。但到了战国时期,人口达到了2000万,按照楚宣威时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支十年”的说法,楚国人口估计已经接近500万了。战国末的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将兵60万伐楚,说明秦国的人口也已经达到500万了。范文澜《中国通史》载:“七国人口总数约计当在二千万左右。”据他估计,当时楚国有500万,魏有300万至400万,秦赵两国合计500万至600万,齐国300万至400万,燕韩合计300万。到秦统一中国时,人口还是2000万。约200年间,本应增长的人口基本上被杀灭了。

历史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总是军事征服,但每一次军事征服,都会带走一些文化,而且还会留下一些文化,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文化的东西,只有文化才能遗传在我们的血统里。

 

七、魂兮归来、楚之精神

只要讲起楚国,或者说到文化,只要到了楚天大地,或者说到了长江流域,就不能没有屈原。因为屈原代表了楚国的大部分文化精神。他不仅是长江文化、而且是中国文化、甚至于人类文化的精神财富之所在。

屈原出生于生活在宣威盛世,对楚国充满了自豪感责任感。 历史

公元前320年,屈原20岁时,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第二年他21岁时,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从21岁至25岁的5年间,年轻的屈原针对楚国现实,在楚怀王一度信任和支持下,从革除弊政入手,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治和立法的诏令,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修明法度,以法治国,二是培养人才,选贤授能。 历史

公元前314年,26岁的左徒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被楚怀王疏远,左徒之官被罢黜,改任三闾大夫之职,不能参与朝政。 历史

公元前313年,齐助楚攻秦取得胜势,楚怀王却受张仪诈而停止了向商于之地的进攻。明白过来后,已是第二年了,楚怀王一气之下,发动了大规模的楚秦战争:楚与秦战于丹阳。秦大败楚师,斩甲士8万,虏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取楚汉中郡。 历史

公元前311年,怀王复起用屈原以使于齐,齐楚复交。一直希望得到重用的屈原在出使齐国回来后,仍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于公元前308年在郢都设坛讲学。这年已经32岁了。这样一直到公元前305年。

公元前304年,36岁的屈原开始流浪汉北。至公元前300年,屈原忧愤渐炽。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被扣留。当时太子横尚在齐国做人质,为迎回太子横,屈原再一次赴齐国,回楚后居郢都。太子横回楚后,立为楚王,是为顷襄王。屈原因此再次燃起了希望。

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事实证明屈原当初力劝怀王不可入秦的建议是对的,可是现在还是当时错了的人在当权,从来当权的人做对了,别人做错了反而没有关系;而当权的人错了,那些无权的正确的人,就会受到变本加厉的攻讦。所以44岁的屈原,不仅没有得到顷襄王的重用,反而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历史

这一年,屈原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到长沙,向沅水流域继续南行,至枉渚,去辰阳,继至溆浦,居溆浦又自溆浦乘船至枉渚。公元前287年,53岁的屈原,自枉渚乘船自西向东过洞庭湖,到达汨罗江,居江南岸南阳里。公元前282年,屈原移居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下。

在经历了18年的流放之后,公元前278年,62岁的屈原得知秦将白起破楚郢都,烧夷陵(今宜昌),东进至竟陵(今潜江西北),南进至洞庭湖一带,而楚都也东迁陈(今河南淮阳)之后,怀石自沉于汨罗江。 历史

这一天就是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给后世留下了一批伟大的文学作品。作品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屈原给后世留下了美政、忠贞,博爱等人文理想,几千年来,温暖着中华民族。

历史

屈原给后世留下的太多,甚至屈原之死,也世世代代遗传在中国文人的血统之中。

公元前304年,36岁的屈原开始流浪汉北。至公元前300年,屈原忧愤渐炽。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被扣留。当时太子横尚在齐国做人质,为迎回太子横,屈原再一次赴齐国,回楚后居郢都。太子横回楚后,立为楚王,是为顷襄王。屈原因此再次燃起了希望。

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事实证明屈原当初力劝怀王不可入秦的建议是对的,可是现在还是当时错了的人在当权,从来当权的人做对了,别人做错了反而没有关系;而当权的人错了,那些无权的正确的人,就会受到变本加厉的攻讦。所以44岁的屈原,不仅没有得到顷襄王的重用,反而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这一年,屈原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到长沙,向沅水流域继续南行,至枉渚,去辰阳,继至溆浦,居溆浦又自溆浦乘船至枉渚。公元前287年,53岁的屈原,自枉渚乘船自西向东过洞庭湖,到达汨罗江,居江南岸南阳里。公元前282年,屈原移居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下。

历史

在经历了18年的流放之后,公元前278年,62岁的屈原得知秦将白起破楚郢都,烧夷陵(今宜昌),东进至竟陵(今潜江西北),南进至洞庭湖一带,而楚都也东迁陈(今河南淮阳)之后,怀石自沉于汨罗江。 历史

这一天就是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历史

屈原给后世留下了一批伟大的文学作品。作品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屈原给后世留下了美政、忠贞,博爱等人文理想,几千年来,温暖着中华民族。

历史

屈原给后世留下的太多,甚至屈原之死,也世世代代遗传在中国文人的血统之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71306.html

相关阅读: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鲁国的传奇寡妇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臧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