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揭1894中日海战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导致的原因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军事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清光绪帝为中国民族英雄邓世昌写的挽联。邓世昌是在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中壮烈殉国的。

  对于这场海战,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对于世界战争史而言,人类从此正式抛开了风帆战舰,真正的开始了钢铁和能源动力时代;对于日本而言,日本不仅因此战获得了2.3亿两白银(日本年GDP的30倍左右),更凭借此战正式进入帝国主义行列一举废除了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的清政府不仅财政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也加重了半殖民地化。但是这场海战,留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很多的。

  就海战而言,邓世昌的撞击日本“吉野”的壮举是百世传扬的壮举。但是,引发争议的却是一个叫方伯谦的人,并由此引发了史学界对整个海战的各种各样的争议。方伯谦的同乡刘步蟾是与他一样是争论的焦点。在海战中是否临时私自更改阵型,将两列纵队私自改成雁字阵型;在海战中刘步蟾为何在5000米的距离便命令“定远”首先开炮(定远舰的305毫米主炮最佳射程为3000米);“定远舰”的舰桥是否因为这次无畏的射击被震塌,并直接导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作战。

  在海战中是“定远”还是“镇远”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击毙击伤日本100余人,并让“松岛号”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再也无法重返战场?这些争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争论不朽,即便是中国甲午战争权威戚其章先生也无法给出一个真正的罢黜争议的结论,毕竟有太多的问题和巧合,以及各种各样的史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怀疑。但是,今天我想说的不是这些争议,而是来反思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另一些影响。

  甲午战争,是经过30年“洋务运动”的中国和30年“明治维新”的日本之间的一次改革的检验之战。结果,惨败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自己为何而失败。李鸿章当时就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抗日本倾国之师,焉能抵敌”。这句话的隐藏的各种玄机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但是从整个战争的进程和一些事件来看这对战争走势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崛起的汉族军阀地主势力中,实力最强的是湘军和淮军两派。在整个湘淮系统中共同将曾国藩视作精神领袖。但是当曾国藩去世之后,双方便开始了明争暗斗。从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塞防”与“海防”之争开始,双方为了对抗就仅仅是为了对抗而对抗。到了甲午战争中,淮军在朝鲜经历血战的之时,湘军却如隔岸观火。而朝廷中的翁酥同,为了给当年被李鸿章一篇奏折参倒的兄长报仇,不顾民族大义和战争走势,在朝堂之上披着“清流”外衣不断攻击李鸿章,并对李鸿章的战争部署不断肘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34732.html

相关阅读: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