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是,貌似强大的大和号从诞生之初起就已经过时了,而证明这一点的,恰恰是日本海军自己。
1941年10月20日,大和号战列舰在进行海试。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王昱,原题为:《面世就已过时:“镇国之宝”大和号的覆灭》
盘点整个二战战场,除了战争末期横空出世的原子弹外,若问有什么武器造价最高、威力最大但却又最为失败,应该是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了。作为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曾经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与骄傲,至今仍在日本的电影、动漫中频频出现,然而,这艘战舰本身在二战中的表现,却成了一个暗喻它的祖国已经落伍于时代的冷笑话。
倾尽国力造图腾
1853年,当美国将军佩里率领着他那令日本人畏惧的4艘“黑船”,停泊在东京湾横须贺港外时,可能不会想到在仅仅90年后,日本人会建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反过来对美国人进行恐吓。“黑船来航”让日本从开国之初就染上对大炮巨舰的恐惧与崇拜,而这种崇拜成为了日本着力打造“大和号”这一图腾的远因。
所谓大炮巨舰主义,是美国海军准将马汉在《制海权》中提出的概念。作为19世纪的海军军事权威,马汉认为谁征服了海洋谁就能掌握世界,而控制海洋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更大的舰船和口径更大射程更远的火炮。受此学说的影响,从19世纪末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成为了各列强间的家常便饭。而四面环海、海洋野心巨大、又有着“黑船”心理阴影的日本则成为了这场疯狂游戏中赌得最凶的玩家。
当然,日本扩大海军军备的野心,本来是有约束的。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美英日意法五国主力舰(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比为5:5:3:1.75:1.75,单艘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然而,1936年条约到期后,日本拒绝参加旨在延长该条约的伦敦海军限制军备谈判,并秘密提出了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
日本造舰计划从一开始就秉承了“以质胜量”的宗旨。而在大炮巨舰主义横行的时代,更大口径的火炮往往意味着更远的射程和更强悍的攻击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早在条约废止前就开始了建造超级巨型战列舰的准备。
在建造大和号的日子里,日本海军内部曾经有种说法叫“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万里长城,日本有大和号战列舰”。的确,从大和号战列舰的体量来看,说它是一座用钢铁铸就的奇迹也许并不为过。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近代化不到一百年的国家来说,建造一艘排水量超过之前最大舰船近一倍的巨型战列舰,无疑是种国家整体实力和工业水平都难以承受的疯狂举动。为此,日本不惜动用包括十几万吨优质钢材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并耗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甚至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据统计,在大和号及其姊妹舰武藏号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砸近200万日元。要知道大和号动工时正值1937年,中日战争已经打响,日本此时真的是勒紧裤腰带,在以倾国之力建造大和号。
1941年12月,在太平洋战争正式打响前不久,超级战列舰一号舰正式完工,舰体全长263米,舰宽38.9米,建成时标准排水量65000吨,主炮口径460毫米,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庞大的身躯让大和号在全船熄火后仍然要航行4公里才能最终停下。这艘舰艇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
面对这艘以举国之力打造的舰艇,日军内部也曾经有过质疑。时任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回答说:“帝国需要一个精神象征。”于是大和号战列舰就这样被当做钢铁铸造的精神图腾供奉了起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7395.html
相关阅读: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