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府一方面立即开展“殖产兴业”,大力加快经济近代化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坚持军事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的方针,在军备方面仅作最低限度的投入。
1872年10月14日,明治天皇亲自主持了东京新桥和横滨间的日本第一条铁路线路的建成典礼并敕旨,“朕期待国之富强,为百官万民庆祝,朕祝此等业绩能够更加辉煌,遍布全国”。这道?旨充分表达了,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意味着日本交通变革的开始,更是日本迈上以发展近代产业为中心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轨道的象征。
无论从120年前的当时还是现在来看,甲午战争的结局让人有些惊讶,东亚地区一个长期默默无闻的小国竟然能够击败清朝,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发展的综合国力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从甲午战前的情况看,日本人为了积累获得战争胜利的经济实力,走过一条并不平坦的路。
明治前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1871年到1872年间随同岩仓具视考察欧美。在一年多的考察过程中,他深感当时的日本在制度和文化方面至少落后欧美200年,但同时也注意到在经济水平上,日本与欧美只有几十年的差距,深知日本的当务之急是要在经济上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感叹如果一个国家“不先富民,则无以强国”。
回国之后,大久保利通迅速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口号。在当时,这个“富国强兵”包含着先积累民间的经济实力,然后再进行军备发展的深意。因此,明治政府一方面立即开展“殖产兴业”,大力加快经济近代化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坚持军事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的方针,在军备方面仅作最低限度的投入。
1894年6月24日,日军在朝鲜仁川登陆。 CFP 供图
从自卫走向对清战争
在明治维新开始后的前20年中,日本陆海军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护日本的国内治安。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生的日本军队在国内忙于平定各地此起彼伏的旧武士叛乱与农民暴动。对于日本这样国土狭小的岛国而言,维持国内治安用不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当时,日本陆军6个镇台的全部现役兵力仅有16000多人,加上预备役的总兵力也才不过45000余人。因此,在西乡隆盛等人在鹿儿岛发动叛乱,引发西南战争之后,日本政府紧急动员大批警察和旧武士入伍,陆军才临时将兵力扩充到10万多人。而当时的日本海军是一支总吨位不过27000吨,由接收自旧幕府和各藩的20多艘老旧舰船组成的小型舰队。
尽管日本在1874年侵略过中国台湾,但这就像同一时期甚嚣尘上的“征韩论”那样,实则是明治政府为了平息国内旧武士的不满情绪所采取的转移注意力的措施。而参谋本部在1881年出版的《邻邦兵备略》虽然鼓吹对清朝进行战争准备,但那毕竟只是参谋本部总长山县有朋等少数人的意见。客观来说,日本军备水平此时仍然仅限于满足国土防卫和国内治安的需要。
然而,以1882年朝鲜“壬午军乱”的爆发为契机,日本的军备建设方针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朝鲜军民在“壬午军乱”中杀伤日本人的行为以及清军在“壬午军乱”之后的武装介入强烈地刺激了日本人的神经。此时,明治政府的多数成员开始认为清帝国将会是日本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内阁高官山县有朋提出的“日清终究不免一战”的意见,在政府要员之间已经成为共识,对清军事准备的呼声由此高涨起来。
为了准备好与拥有亚洲最庞大军队的清帝国争锋,明治政府转变了发展有限军备的思路,日本的军事建设从“适度建设”的慢车道进入到“扩军备战”的快车道。1882年8月,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提出了10年内将现有的14个步兵联队扩编为28个联队(14个旅团),再加上7个骑兵大队,21个野战炮兵大队(编为7个联队)以及工兵、辎重兵各7个大队,将陆军常备兵力扩充至6万余人的扩军方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15150.html
相关阅读: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