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论《浣纱记》中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悲剧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浣纱记》中的西施形象极其生动饱满,梁辰鱼笔下的西施是一个聪明美丽、重情重义、深明大义的传奇女子。西施是个深明大义的有气节的女子。在国难与爱情的冲突下,在国家利益与自身幸福面前,她犹豫、思量,最终选择了放弃爱情,去完成更重大的使命。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在西施身上自始至终上演着一出盛大的爱情悲剧。《浣纱记》冲破了前代戏曲以生旦为主的狭窄的爱情主题范围和狭窄的题材规模,《浣纱记》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革新之作。


  一、《浣纱记》作品简介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取材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汲取民间有关传说,原名《吴越春秋》,主要讲述越国大夫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复兴越国的故事,中间穿插了范蠡和西施的爱情传奇。
  《浣纱记》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以西施和范蠡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叙写吴越两国兴亡的历史剧,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编写的剧本。
  二、故事情节
  《浣纱记》主要讲述了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复兴越国的故事。其中穿插了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范蠡与浣纱女西施相遇,一见钟情,以一缕浣纱私定终身,一别三载,西施苦苦等待,没想到等来的范蠡却别有他意。 历史
  三、西施人物特点分析
  《浣纱记》中的西施形象极其生动饱满,梁辰鱼笔下的西施是一个聪明美丽、重情重义、深明大义的传奇女子。
  她多情,重情。若耶溪边与范蠡初遇一见倾心,以一缕溪水之纱为定,许下誓言。溪边匆匆邂逅后,生出满腹离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苦守候。
  她望眼欲穿的盼了三年,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原以为从此以后就会长相厮守。谁料事出意外,范蠡所带来的不是白头偕老的爱情,却是即将永别的悲哀。这怎能不在她满怀期待的心上予以沉重的打击呢,幸福的理想,瞬间倾颓,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折磨。
  年方二八的弱女子,接受的确实如此重大的任务,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惊慌和无助。《别施》中,她自叹身世,“路悠悠,摧残异国,骸骨倩谁收!”难掩小女子情态,和思念故国亲人的痛苦心情。这在《采莲》中得以体现:
  [古歌二]采莲采莲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极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一望平。吴歌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不可攀。江南采莲今已暮。海上征夫犹未还。
  在《思忆》一出展现了西施深幽吴宫的心理活动:
  [二犯渔家傲]堪羞。岁月迟留。竟病心凄楚。整日见添憔瘦。停花滞柳。怎知道日渐成拖逗。问君早怜国被幽。问臣早他邦被囚。问城池早半荒丘。多掣肘。孤身遂尔漂流。姻亲谁知挂两头。那壁厢认咱是个路途间霎时的闲相识。这壁厢认咱是个绣帐内百年的鸾凤俦。
  她对范蠡也是有怨恨的,当范蠡要将溪沙奉还时,她说道“若如此,是溪落贱妾,终背旧盟了。”其实是在问范蠡“为何你忍心放弃所爱”。然而她对范蠡仍是一往情深,《思忆》一出细致刻画了她的心理活动。她常抚摸半缕溪纱,思念范蠡,追忆过往,归心似箭。
  西施最后的结局似乎是完满的,离间了吴国君臣,保卫了自己的国家,与范蠡终成佳眷。但她付出的太多太多,所侍非所爱,羞辱无奈,前途未卜等等,难以言明说尽。相比之下,范蠡的所谓“惶愧”太不近人情,让人生厌。
  四、范蠡人物特点分析
  《浣纱记》第二出《游春》,西施和范蠡一见钟情,范蠡告诉她“少停旬月,即当奉遣冰人。启告严亲,万勿他适”。他们以一绢溪纱作为信物私定终身。但《游春》之后,全剧立即转向政治斗争的描写,用十余出的篇幅着力于展现吴越两国的故事——吴伐越、越君臣被俘、勾践为吴王奴、卧薪尝胆不忘复国。归国后越国君臣上下一心,发愤图强,并以美人计迷惑吴王。这时已到第二十一出《宴臣》。直到美人计提出,范蠡才想起西施,不是思念,却是把她当做反间工具进献给吴王。范蠡几般游说,以“社稷兴废,全赖此举。若能飘然一往,则国即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劝说西施入吴,而西施最终放弃了洁身自好的立场,只好勉强应承。
  范蠡与西施的相遇纯属偶然。一见即可钟情吗?即使是这样,那么他一开始所钟的也是西施的美貌。一别三年,西施为他相思成疾,而他早已把她抛之脑后。提出“美人计”,又不假思索的推荐西施。他以自己为中心,丝毫没有考虑西施的感受。诸如“虽未成配,已作卿妻”的不合理“夫权”思想令人憎恶。
  这是否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值得思考。范蠡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出现的,西施则是吴越两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像一件物品,被迎来送去,毫无自己选择的权利。而这一切,正是她朝思夜想的心上人一手造成的。所谓的政治和国家大义,皆是堂皇的借口,范蠡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此刻的范蠡却进一步以国家利益与个人私情孰轻孰重来说服西施,丝毫没有顾及到西施的想法和个人安危。而在这心寒的同时也越能感受到西施作为政治牺牲品的深深的悲哀。在西施的身上自始至终上演着一出悲剧。

历史


  五、结局分析
  胜利后,范蠡和西施双双泛舟江湖,归隐而去。最后一出《泛湖》中“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又迷君”两句,让人心生疑窦。似乎在他眼中,西施真的有倾国之能,倾了吴国,回到越国,可能又会转而惑乱越国君臣,所以为江山社稷着想,还是将她带走,免留祸患。
  这是喜剧,亦或是西施最大的悲剧?
  这功成身退的表象上的美满结局,是真的幸福美满了吗,范蠡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带西施离去?而西施这个政治上的牺牲品,真的得到应有的幸福了吗,在有国难的时候,她可以被牺牲掉,那么在人生余下的那么长的岁月,她就不会再次成为牺牲品了吗?
  《泛舟》中看似美满的结局,也许更多的是剧作的艺术演绎。梁辰鱼采用了虚构的手法,让情战胜了理,让历史文献记载中被沉入太湖的西施,挣脱了沉湖的命运,由死复生,获得了这泛舟湖上的结局。也许作者有更多的不忍与心疼吧,不忍这样的悲情女子,落得沉湖的悲凉结局。范蠡未必能够摆脱封建贞洁观的束缚,西施未必能够再得到范蠡的青睐。 历史
  自古以来,这种才子佳人的作品,大抵沿袭了这种“男人牺牲掉女人,从而成就了自己”的套路。范蠡牺牲掉了西施,成就的或许不是功名利禄,却是他心中未曾企及的政治理想与追求。《梧桐雨》中唐明皇与杨贵妃长生殿盟誓,最终在生死关头还是狠心的牺牲掉了杨玉环,保全了自身。《莺莺传》中张生亦对崔莺莺始乱终弃。《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只因李甲的懦弱和无能,就将自己所爱卖给孙富。
  这些作品都写出了政治悲剧的无可挽回,爱情同样不可避免的以悲剧收场。其中女性更显得可悲可叹。西施的赴吴媚吴,杨贵妃的马嵬赐死,这些不仅仅是政治的悲剧,更是爱情的悲剧。这样的结局不仅成为政治悲剧的标志,更加强了爱情悲剧的感人力量。
  也许这正是这部政治爱情戏所要表达的,是女性冲破封建观念束缚牢笼的体现。它冲破了前代戏曲以生旦为主的狭窄的爱情主题范围和狭窄的题材规模。《浣纱记》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革新之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88299.html

相关阅读: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臧文仲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鲁国的传奇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