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创世考15 钓鱼台与豳都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上古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5 钓鱼台与豳都考

盛传北京的钓鱼台之说还是有道理的。传说姜子牙来到幽州城,定居玉渊潭。闲时无事,便在玉渊潭垂钓,不想此举惹怒了龙王,龙王发威,水淹幽州。姜子牙为民除害,在龙宫上浇铸圆台,谓之钓鱼台。

幽州城就是具有幽山天池的昆仑城,玉渊潭就是昆仑城的东海龙潭,钓鱼台之说则是想当然而为。

如果说北京的玉渊潭钓鱼台是金朝权贵的慕名所为,那么宝鸡市的钓鱼台则纯粹是张冠李戴,是历史的误会和演义所为,除了不符合玉渊潭结构外,也没有多少文化内涵。

大家都知道“歧山臊子面”和“歧山挂面”,但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最早来源。

歧山臊子面的源产地为邰氏姜,本名叫哈水面,即哈喇子面。周人始祖后稷在邰氏姜死后,后稷的子孙不得势,因此便带领自己的部落隐居歧山,这样哈水面也就被带到了歧山。后来有一位歧山妇女,相传是周文王的嫂子,把肉丁加入到哈水面,使得“油旺稀,煎劲光”成了品牌标准,深得人们喜欢,所以哈水面也就成为“嫂子面”。随着西周的建国,在嫂子面的大面积传播中,嫂子面逐渐被误传为臊子面。

歧山挂面和歧山擀面的源产地也都是邰氏姜,歧山挂面在邰氏姜还保留着一个土名,叫“鼻带面”,虽不怎么好听但很形象。一是表示挂面制作时的悬挂形态,二是表示挂面发粘时的口感状态。邰氏姜还有许多其它的源产面食, 如蘸水面(即过水面),biangbiang(读二、三声)面(即皮带面),拌汤,滹汤,麻食和姜水面等。根据邰文化,biangbiang是象声词,形容皮带面吃起来是带响声的,即“biangbiang的”,非常好吃。姜水面的姜水指的是用面汤泡制的芹菜水,原用来消渴解暑, 因源产于邰氏姜而得名。

周人起源之地,两千年难解。其实就是“昆仑城、邰氏姜”。

《史记·周本纪》曰:“弃为?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末代)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其官而?戎狄之间。不?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古漆水)、沮(汜水、大横水)度(到)渭(即恢复两横水流域的农业生产),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孪生谷,即昆仑城与汜伯侯)。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立。毁?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父立。古公?父复?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梁山(白龙岭),止於岐(后歧山)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豳”为邰氏姜与四伯侯(尚得村)的象形文字,取意于“山为两谷之并,家在两谷之内”,古读“并”,可翻译为“孪生谷”。注意到“一穴一豕”为家, 即可断定“一山两豕”为“一山连两家”。周之豳都就是“昆仑城、邰氏姜”,周得名于不周山。

周人自称母始祖为姜原,史书称为姜姓有邰氏,邰又是周人父始祖后稷封国,姜原又是帝喾元妃,这一切都蕴含着姜原、后稷生死邰氏姜。史书把杨陵误作古邰城,并把“有邰”解释为一种农具,实在是有点可笑。杨陵距邰氏姜只有10里,过去曾称过武功,但不是最早的武功。古邰城就是“昆仑城、邰氏姜”。

郑玄《史记会注考证》曰:“梁山横长(长寿平台),其东当夏阳(夏水之阳、赤水之阳、姬水之阳),西北临河(白水),其西当(古)岐山”。梁山就是邰氏姜的白龙岭。

西周开国前,正是古歧山向后歧山的演变过程,也是古漆水向后漆水的演变过程。

(后)岐山之下的周原是片沃土,在这里长出的野菜也会象饴糖那样甜美。古公?父率周人于此划分田界,挖沟泄水,垦殖耕地,进—步发展农业生产。在这里建都邑,设宗庙,立太社,设官分职,官职庶务,奠定了周人国家的基础,定国号为周,因而被周人尊为太王。古公?父在周人发展吏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盛世的关键人物。

古公的长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他的妃子太姜生下了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她也像太姜一样是贤惠的妇人。太任生下昌,有圣贤的祥兆。古公说:“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昌身上应验吧?”他的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给昌,就一块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并依照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了头发,把王位让给了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继位,这就是公季。公季继续实行古公的德政,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于他。公季去世后,儿子姬昌继位,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所以被称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虽然与九侯和鄂侯被列为商王朝的三公,但并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一心一意施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礼贤下士。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而来接待贤士,许多士人因此都来归附于他。在孤竹国的名士伯夷、叔齐,听说西伯非常敬重老人,也投奔了西伯。

《史记·周本纪》曰:周文王“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前面已经推出过,丰水就是雍水,由此而断定“丰邑”即“昆仑城、邰氏姜”。这表明丰邑和豳都同时为邰氏姜的别名。

《周本记》又道:“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阜以望商邑”。意思是“周武王率领天下守牧长官,登上昆仑城拜谒祭祀先祖”。这足以说明昆仑城为先王之都,丰邑和豳都均为昆仑城。商邑即商朝时周人建立的国都,豳就是邰。

昆仑城是东亚圣地,是周族的重要发祥地和先祖圣地。功成名就的周武王自然要寻根思源,与先祖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自然要告慰亡灵,以宣告一个被迫迁徙的耻辱时代之结束。西伯侯的开明仁政,使得诸侯纷纷来归。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姜子牙才导演了一幕“姜太公钓鱼”。周文王之都在邰氏姜,姜子牙有心辅佐立业,钓鱼之地只能选在昆仑城旁边。

西周逐渐上升之时,正是殷商走向衰亡之际。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朝,不辞劳苦,居家迁徙到邰氏姜的渭河滩边际,取村名为姜尚。据老人讲,姜尚村是一个完全移民村。这一点不难通过位置结构,地理分析和风俗差异加以验证。毫无疑问,一个外来部落要迁居在一个富庶发达村落的旁边, 既没有血缘关系, 又不靠战争征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靠战争抢夺的话,姜尚村应该占据有利位置。 在商朝时,关中中西部渭河区的先民基本上是沿塬穴居,住茅屋的情况比较罕见。惟独姜尚村环水而建,毗邻河滩,群居沼泽茅屋。姜尚村的从属位置结构,恶劣环境结构和整体环境的不协调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移民村, 而它的客观存在性,与周边环境的相容性又决定了它是一个与邰氏姜有着血缘关系的移民村。姜尚村和周边村不超过4里,最近处不到100米, 但生活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比如人畜同舍,不设院墙,善种花生芝麻等,这也说明其移民性。

对于常人来说,姜尚村的位置实在是难以容忍的. 但对姜子牙来说则是风水宝地, 因为这里有鱼且可钓到“鱼”。要确定钓鱼台的位置也不难,姜子牙的目的是设局演戏, 一要选场地,二要搭台子,三要演得像,四要请君入瓮,五要达到目的。因此钓鱼台的位置是人为的,只要看风水就能确定,用数学来说就是在整个地球上, 找到哪个可钓鱼且最能钓“鱼”的唯一最值点就找到了钓鱼台。姜子牙钓鱼不用鱼钩是因为有人已经把鱼钩挂在了“鱼”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只要看一眼地形就能确定钓鱼台的位置。

周文王住在邰氏姜,姜子牙移居东海龙潭之南侧,自然钓鱼之地非东海龙潭莫属,何况东海龙潭是最显眼的“百仙圣泉、玉渊龙潭、雷泽华夏、中国之源、四水虞湖”。

邰氏姜、姜塬和姜尚三村构成了一个雷泽“三姜环绕”结构,正是这个结构把昆仑城与钓鱼台连接了起来。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12400.html

相关阅读:吴刚是谁?吴刚为什么会在月宫伐桂?
黄帝曾孙之女竟然嫁给一条狗?
黄帝的妻子是谁 黄帝有几个妻子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中国汗青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