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这船为什么叫“大清”号呢?事情就是这么巧,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进入转折之年,北方联邦政府为断绝南方邦联与欧洲的航运,竭尽全力扩充海军,搜罗市面上所有能够买到的战舰。当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保尔丁等人找到小华尔,愿意买下他经手的3艘中国军舰,小华尔遇到买家求之不得,立即满口答应……本文原载于《看世界》2011年8月上,原标题为“‘大清’号救了美利坚?”
如果说南北战争挽救了美国,那么美国人还得感谢中国人,因为南北战争中帮助林肯打败南方军队的明星船舰“大清”号,原来是中国人出钱建造的。
大清来了个洋干部1860年4月,一个貌不惊人的美国人华尔来到上海。此人一头印第安人厚密的黑发,深褐眼,大下颚,身材略瘦,肌肉异常发达。他爹弗·甘·华尔以掮客为业,拥有一艘15吨重的单桅快艇。
华尔天生是个冒险家,他曾经因为抢劫邮车而被美国通缉,又曾经贩卖过人口,卖“猪仔”牟取暴利,他还曾经参加过法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官拜中尉,甚至在中美洲都组织过雇佣军。他自个儿经常吹嘘,说他跟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共过事。闹腾了半辈子,华尔来到中国,想在这块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大显身手。
刚开始他受雇于清方,在一艘中国舰船上充任大副,这艘船的船号对他这样的西方流浪汉来说简直是绝佳的嘲弄——“孔夫子”号。正是在这艘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中国船上,他迎来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机遇。1860年6月初华尔受命组建洋枪队,仅用了半月时间便组建完毕,即开赴火线作战。也只有上海这个“烂水手港、海盗滩、罪恶城”,才能产生这支雇佣军——每天停泊在黄浦江面的300艘外轮上,起码有6000名外国水手——7月中旬该洋枪队偷袭松江得逞,华尔随之成为上海滩的大人物。
最初的华尔洋枪队,雇欧美及东南亚籍的军事人员约200名,由欧美籍军事人员为军官,东南亚人(菲律宾水手)为士兵。从装备上看,大部分士兵使用来复枪,发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尖圆子弹。各种火炮37门,每门炮规定备200发炮弹,常备500发。华尔还拥有作战用的机动设备:野战桥、野战炮架、铁甲汽轮。
华尔带兵“纯用夷法”,就连发号施令都要用英语。刚开始他请来翻译,不过后来因翻译错误发生混乱,于是在军中搞起英语培训班。不过培训班效果不佳,“一二一”干脆被翻译成“温杜温”,连长转化成“美治”。
华尔选兵,更是一绝——先是直愣愣盯住对方,冷不防猛打猛踢,吓不退的才予录用。他吸收被俘的太平军当兵,并且给士兵发高薪,洋兵每月最高时可领350两,华兵最低8元、9元,是清军士兵的5倍。江湖曾传闻,华尔以五百洋枪兵,打败十万太平军的神话。
华尔也确实有一手。他是少数正式加入中国国籍的洋人,并且还娶了中国官员杨坊的女儿。当中国将军,拿中国俸禄,做中国女婿,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华籍美人”或“美裔华人”。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华尔都得到了大清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奖赏。一方面,大清政府需要树立这样一个洋典型,另一方面,并不懂中文的华尔也展现了协调中国官场的卓越能力。华尔之后,几乎没有人能再达到华尔那样与中国官场琴瑟和谐的地步。
“洋枪队”期间,华尔成立洋行招揽生意,变成上海滩的大军火商。1862年初,太平军攻占宁波,并传出要采购军舰、沿运河打到北京的消息,在上海的清朝官员顿时惊慌不已,“买舰自保”的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位洋干部为了中国真是操碎了心,他对清朝官员说:“叛军(太平军)的舰队迟早会绕开(常胜军)防区,沿水路打到上海,他们的大炮会把货栈、仓库、军营乃至教堂夷为平地……如果我们不行动,上海将岌岌可危。”他弟弟小华尔也跟着添油加醋:“40万两白银即可购得大兵轮一艘、小兵轮四艘”,华尔兄弟坚称自己不会像其他白人那样“胳膊肘往外拐”,看来他们准备为大清国奋斗终生了。
都是骗银地在华尔兄弟的游说下,上海地方势力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从美国订购军舰,组成一支小型的上海舰队,让华尔兄弟管理,日后既不用听命于朝廷,又能维护自身在上海滩的地盘,岂不妙哉?他们便极力赞成亨利赴美购舰,为制造既成事实,上海地方官员擅自动用府库存银,向在沪的江苏、浙江商人摊派,东拼西凑弄到40万两白银,背着李鸿章交给华尔。
1862年3月,华尔的弟弟携这笔巨款从上海出发,他沿途大肆挥霍,还故意在香港溜达了一个月。在此期间,他反复向上海地方当局写信要钱,称美国发生内战,造船厂生意应接不暇,船价自然上涨,要追加银两,又从上海地方当局手中骗取白银60万两。之后,心满意足的他才不紧不慢地向美国进发,中途还停留在欧洲游山玩水,直到当年夏末才到达纽约。1862年底,小华尔与弗吉尼亚州杰维特公司签订合同,订造3艘军舰,即“大清”号木壳炮舰、“浙江”号和“江苏”号辅助舰。为尽可能多地侵吞造舰款,小华尔勾结船厂老板,在合同上玩起猫腻,使合同上的军舰造价远远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而且这些军舰设计存在问题,根本经不起太平洋上的风浪,即使建成后也无法开回中国。
1862年圣诞节前夜,正当小华尔盘算如何应付清政府的盘问时,他收到一封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寄来的信件,告知他的哥哥已经被太平军击毙。与此同时,蒲安臣还专程向林肯总统作了报告。报告中,蒲安臣还向林肯转交了一笔巨额捐款:华尔这位大清国的“洋家将”在弥留之际,请求公使向林肯总统转交1万两白银,供讨伐南军之用。这应该是美国政府在内战中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得知哥哥暴毙的消息,小华尔居然没有一点悲伤,在他看来终于可以脱身了——自己的哥哥都为大清帝国献身了,你们还好意思问我要这笔钱吗?清政府也拿他没办法,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经手巨款的上海官员被李鸿章除掉,百万银两的事儿也就没人再提了。
“大清”号战功卓着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军队在俘获了一艘南方运输船,北军的船名为“大清”号。正当其押送俘虏返航时,突然遭到南军袭击。在激战中,由于身处狭窄河道中难以机动,“大清”号被南军炮台射来的炮火打得遍体鳞伤。战斗持续了7个小时,“大清”号渐渐不支,舰长被迫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将“大清”号开上河岸搁浅。但“大清”号搁浅时所处的位置相当不利,整个左侧都暴露在南军炮台面前,南军试图用凶猛的炮火将“大清”号上所有官兵消灭掉。就在这危急时刻,援军及时赶到,被困在“大清”号的舰员们这才得以脱身,纷纷划着救生筏逃离已燃起熊熊大火的军舰。战斗结束后,“大清”号全体舰员因战斗英勇受到了美国海军部的表彰,而已经被大火烧成灰烬的“大清”号也因其战功永久留在了美国的史册上。
这船为什么叫“大清”号呢?事情就是这么巧,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进入转折之年,北方联邦政府为断绝南方邦联与欧洲的航运,竭尽全力扩充海军,搜罗市面上所有能够买到的战舰。当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保尔丁等人找到小华尔,愿意买下他经手的3艘中国军舰,小华尔遇到买家求之不得,立即满口答应。他瞒着清政府将3艘军舰低价卖给了联邦政府,通过倒腾,他赚了17.7万美元。
北方海军购入这3艘军舰后,将“浙江”号更名为“郁金香”号,“江苏”号改为“吊钟花”号,为北方军队执行巡逻、运兵等任务。吨位最大、火炮最多的“大清”号则以本名加入北方海军,并在日后成为北方海军的一艘名舰。
1864年6月,“大清”号参加了围捕南军袭击舰“塔科尼”号的战斗。随后,它又加入了南大西洋封锁分舰队,参与了攻打南军要塞的战斗。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大清”号屡次截获南军军舰和运输船,在美国联邦政府与南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结语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场交战双方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装备总体上与日本军队大体相当,却一败涂地。曾经潜心军事史与军事战略学多年的恩格斯直言不讳地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这里起变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天才统帅的影响最多只限于使战斗的方式适合于新的武器和新的战士"。
在从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缺乏工业文明的基础,第一步只能学习西方的工程技术,引进西方的技术装备,正像北洋海军迅速成军以及淮军等陆军部队在装备建设方面所经历的那样。李鸿章最初积极主张自行创办军工企业来制造兵船、枪炮和弹药,但是鉴于外部入侵频频,加之自行制造的兵船价昂质次,转而不惜巨资从德国和英国引进当时先进的铁甲舰和巡洋舰,以图迅速建成一支近代海军。但是,一支军队装备越复杂,近代化程度越高,对后勤保障(包括装备维修、保养要求)也就越高,平时的训练要求也越高。同时,为促进整个军事后勤的基础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还必须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基础转型,如果仅仅停留在引进技术装备的初级阶段,是无法建立工业文明的技术基础的,充其量只能在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增加一些工业生产的孤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必由之路只能是由引进到模仿,然后从改造到创新,否则中国将永远赶不上西方的水平。
中国不仅要学习、掌握、运用西方实用的工程技术和技术装备的操作维修方法等具体的军事技术,更要学习西方建立在军事技术基础之上的战术思想、战略思想和军事制度。北洋海军的不少军官都曾留学英、法、德、美诸国,并且一直得到西方军事顾问的指导,但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只是如何操作和维修从德国和英国购买的舰艇和枪炮,对有关军事制度包括军事后勤体制方面的学习并不深入,更没有消化、吸收、掌握其精髓,在许多方面出现了食洋不化的局面。至于海军的战略战术问题,认识也不深刻,缺乏西方更高层次的军事理论指导,而对诸如海权意识等战略性、全局性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更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误导的结果。相比之下,日本虽然也象清朝廷一样购买西方的新式军舰和大炮,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但日本进行的是全面的学习和引进,在这一过程中其原有的许多传统因素并没有消失。这是甲午战争后许多中国人反思发现的又一大差异,其中的道理值得后人思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06555.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