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海林
每每看到中学课堂里老师们的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提问、一次次对话,然后再想想自己也曾有过的笑脸和一次次提问,我就不由得想到30年前,自己也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也有相似的笑脸。
三十年过去了,当今天已经到了“引力波”的时代,到了“马云”时代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在上演着三十年前的故事。
三十年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单从教材的选文来看,和今天的孩子们的生活、情感、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有多少?香港回归的新闻还在,面对一株小花也能感动的热泪盈眶的文章还有。
三十年了,我们语文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苦吟上,一篇千字文解读下来至少2节课。从题目到后记,我们逐字逐句,甚至标点也不会放过,非要读出个千肠百转、时代风貌、多元解读来。语文老师,在那些毫无价值的所谓的苦吟里,我们做了多少既不利己,更不利他的事啊。有时候,我心疼的是学生的青春和生命啊。
我不是反对细读,品味。但细读什么?品味什么?我们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是一个中年人眼里的亲情。其中深邃的情感,只有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中年人才能体会到。对于中学生来讲,确是难点。文中有一句“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作者盼春的心情怎么这么急切,母亲过冬怎么是“熬”?10年前,我的父亲肺病发作,被120急救,那一刻,看着病床上的父亲,我第一次感受到生与死的距离。那一年的冬天,对于一个肺病患者,该是多么难熬啊。作为儿女,内心的煎熬恐怕只有自己知晓。可是这样的独特体验,15岁的孩子怎么会有?所以你要细品这个“熬”字,在平淡中品出些孝心来。
“但细读固然是妙法,但不可能对每个字,每个词都做到细读。”“写小说,犹如骑马,跑跑停停。有风景处,就勒马停下来细看,无风景的时候连抽几鞭,快马跑过。这就看一个人的眼力和功夫。”品读文章也是如此,需要语文教师的眼力,去寻得语言的风景。
当然,前人优秀的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学习母语的优秀做法需要继承,这就是我想说的“回头看”。但时代在前进,学生认知的起点已非比曾经的我们。他们的阅读、写作、思辨、表达已经远远超越我们预期。所以当你还在满面春风,故作“卖萌”,肤浅地和他们对话时,当你还在固守着一篇千字文苦苦咀嚼时,时代的车轮早已载着他们呼啸而过。所以,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当孩子了,他有思想,有见解,有丰厚的知识,有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他们生活在21世纪,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时代,这是一个每天都在革新创造的时代。
有人说,可以确定的是,有两套关键技能将停留在21世纪工作需求表的顶端:一是快速获取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二是21世纪关键技能(例如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化素养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等,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革新能力等)运用于项目的本领。
21世纪的到来,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95802.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