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结构的深入有序-议论文的逻辑美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凌志

单纯的并列式与对照式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简明,但易走向极端??死板僵化,需要详实的内容,精美的语言为其支撑,使之以内涵与情思见长,掩盖其结构的过于简单。

精美的议论文多采用层进式结构,有单纯采用层进式,也有将并列、对照局部结合使用的复合层进式。层进式结构的文章有的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小论点”式层进。但为了避免僵化,多数层进式结构无明显语言标志,体现为一种意义上的内在的逐层深入,可称为“内在逻辑”式层进。

“内在逻辑”式层进可供模仿的典型范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式,“引论、本论、结论”式、“引议联(析)结”式、“引联议结”式,还有“起转承合”式等。

一、清晰认知,澄清概念

1.“为什么”与“是什么”

“是什么”主要表现为阐述话题核心概念或所指现象的内涵,即其社会人生意义。可抽象表述:常用“是……”“体现……”等提示内涵的句式;亦可形象阐述: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行为或社会现象。

“为什么”是指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证明,主要表现为正面分析其原因或意义,或反面指明其危害或后果。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者选哪几点写,这里不存在绝对的取舍规则,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①所议的话题本身哪一点更容易写,②哪一点更能让你有感而发。

2.“联”与“议”

“联”,不能泛化理解为“古今中外一切人事皆可为联”,这会与“议”冲突,所以我们可以将“联”窄化为专指“针对当今社会现实”,“联”中可包含“议”,但应是一种现象上的阐述,而非本质上的探究,所以“联”其实就是“摆现象”。

“议”是一个综合性的词,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任意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是分析问题,也可以是解决问题,可以是现象上的分析,也可以是本质上的探究。

3.“分析”“论证”“阐述”

我们经常在议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中看见这几个词,它们其实不是一回事。“阐述”常针对“是什么”与“怎么做”,“论证”常针对“为什么”,三者皆既可以是抽象的道理,也可以是形象的事理,即融合具体的事实进行分析。

澄清了以上几组概念,我们就可以尝试将议论文的几种实用结构进行较为清晰的归纳。

二、研析佳作,归纳范式

1.规范式层进

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某一点或几点展开;或文章主体部分由“分析问题”写到“解决问题”,即由“是什么(为什么)”写到“怎么做”。结构清晰明了,一般有语言标志,即以“小论点”来提挈结构全文。

如下面这篇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安然相对不惊飞》主体论述部分采用了“为什么”??“怎么做”的灵动式层进结构(无明显语言标志),先分析原因,再阐明做法;“为什么”部分的两个原因则采用“小论点”构成规范式层进,语言标志??①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②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

安然相对不惊飞

……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

(人为什么不能侵害自然的原因之一:自然的脆弱)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

(人敬畏自然的原因之二:保护自身,人更脆弱)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

(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正面阐述)

……

再如2011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一文中的语言标志更为明显,主体部分的三个小论点分别是:

拒绝平庸,拒绝的是不思进取,收获的是创新与发展。……

拒绝平庸,拒绝的是随波逐流,收获的是原则与坚守。……

拒绝平庸,拒绝的不是平凡。……

2.灵动式层进

灵动式层进主要指“引议联结”式结构,其中“联”与“议”之间体现一种内在逻辑的层进??或“剥笋式”,由外在现象到内在本质(原因、危害);或“递进式”,由分析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到解决问题(怎么做)。同时“联”与“议”两者内涵与关系比较自由:①位置可交换,写成“引联议结”;也可边联边议,交叉结合。②内容可选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任一方面,也可从反面写“做不到这样的现象与原因”或写“不这样做的现象与危害”等等。这种灵动式层进常常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宣扬社会道义,弘扬社会责任。我们应多尝试写这种形式的议论文,培养自己心怀天下的人文情怀与匹夫有责的公民意识。

如下面这篇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不可惊扰的寂静》,采用的就是“引联议结”的结构。议的部分总体上由“分析问题”到进一步的“阐明做法”,采用了递进式结构;其中“分析问题部分”与前文的“联”则构成“剥笋式”结构,由现象探究背后的本质??原因或危害。

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提出观点)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反联现状:学术界失去宁静)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原因1:“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原因2:“舆论制造者的惊扰”)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明做法:正例??学者应坚守宁静,公民也应“慎于言论”,勿要聒噪。)

凌志

单纯的并列式与对照式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简明,但易走向极端??死板僵化,需要详实的内容,精美的语言为其支撑,使之以内涵与情思见长,掩盖其结构的过于简单。

精美的议论文多采用层进式结构,有单纯采用层进式,也有将并列、对照局部结合使用的复合层进式。层进式结构的文章有的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小论点”式层进。但为了避免僵化,多数层进式结构无明显语言标志,体现为一种意义上的内在的逐层深入,可称为“内在逻辑”式层进。

“内在逻辑”式层进可供模仿的典型范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式,“引论、本论、结论”式、“引议联(析)结”式、“引联议结”式,还有“起转承合”式等。

一、清晰认知,澄清概念

1.“为什么”与“是什么”

“是什么”主要表现为阐述话题核心概念或所指现象的内涵,即其社会人生意义。可抽象表述:常用“是……”“体现……”等提示内涵的句式;亦可形象阐述: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行为或社会现象。

“为什么”是指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证明,主要表现为正面分析其原因或意义,或反面指明其危害或后果。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者选哪几点写,这里不存在绝对的取舍规则,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①所议的话题本身哪一点更容易写,②哪一点更能让你有感而发。

2.“联”与“议”

“联”,不能泛化理解为“古今中外一切人事皆可为联”,这会与“议”冲突,所以我们可以将“联”窄化为专指“针对当今社会现实”,“联”中可包含“议”,但应是一种现象上的阐述,而非本质上的探究,所以“联”其实就是“摆现象”。

“议”是一个综合性的词,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任意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是分析问题,也可以是解决问题,可以是现象上的分析,也可以是本质上的探究。

3.“分析”“论证”“阐述”

我们经常在议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中看见这几个词,它们其实不是一回事。“阐述”常针对“是什么”与“怎么做”,“论证”常针对“为什么”,三者皆既可以是抽象的道理,也可以是形象的事理,即融合具体的事实进行分析。

澄清了以上几组概念,我们就可以尝试将议论文的几种实用结构进行较为清晰的归纳。

二、研析佳作,归纳范式

1.规范式层进

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某一点或几点展开;或文章主体部分由“分析问题”写到“解决问题”,即由“是什么(为什么)”写到“怎么做”。结构清晰明了,一般有语言标志,即以“小论点”来提挈结构全文。

如下面这篇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安然相对不惊飞》主体论述部分采用了“为什么”??“怎么做”的灵动式层进结构(无明显语言标志),先分析原因,再阐明做法;“为什么”部分的两个原因则采用“小论点”构成规范式层进,语言标志??①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②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

安然相对不惊飞

……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

(人为什么不能侵害自然的原因之一:自然的脆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82148.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