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将数学史列为高中数学学习阶段的选修内容。其实数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接下来我谈几点自己在实际课堂中的一些尝试。
一、以数学史为材料,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1、在章节的衔接处补充数学历史材料。例如:在必修一《函数概念》的教学时,对照初中函数的定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高中还要学习函数,函数概念为什么用集合来定义?在这里可以插入康托创立的集合论的历史知识,并从中找出答案。简短的话语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史知识的渴求,使数学史成为数学课堂的兴奋剂,为学生打开了了解数学的窗户。
2、在章节的断层处铺垫数学史料。例如:在必修三《概率》的教学时,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产生历史:概率论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当时刺激数学家首先思考概率问题的是赌博中的分赌金问题,在探讨赌博有关的问题中产生了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现在概率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学分支,已广泛的应用于人口统计、人寿保险等范畴。让学生了解这些实事,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可以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认识到数学并不是孤立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以数学家为例子,培养学生严谨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二项式定理》教学时,插入介绍法国数学家法布儿学习数学的历程。法布儿师范毕业后到了一所条件简陋的学校教书,有一天一个年青人登门造访希望法布儿能辅导他学代数,可法布儿自己并不懂代数,为了辅导,他找了一本书一页一页的翻看,了无兴趣。突然书中的一个章节《牛顿二项式》吸引了他,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拿起了笔,一边看一边做起了排列和组合。不可思异,法布儿全部搞懂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大大增加了法布儿的自信心,烛光伴着他熬了一夜又一夜,他继续向更多的代数知识点发起进攻,后来又向解析几何发起冲击,最后在数学上取得非凡成就。这位数学家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决不能放弃。
三、以数学应用为载体,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必修四《数列》的教学中,可以银行中的零存整取、定期自动转存、分期付款为实例进行教学,从而体现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知识在测量山高、确定航海行程问题、确定光照及房屋建造合理性、调整电网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
2、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物体运动变化与曲线,导数与瞬时速度,立体几何与分子结构,排列组合与基因总数等这些知识都很好的反映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实例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文化。当我们把数学文化引入课堂后,会发现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上的轻松了。数学离不开数学文化,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课堂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76047.html
相关阅读: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