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为民
文言文中的“言”,是指言语形式,就是构成文本的符号系统,既有小的自组织,如词,也有集合性的小群体,如短语,更有自成体系的微结构,如句子。“言”是“文”的载体,借“言”可释“文”,不识“言”就无从解“文”。因此教学文言文首先得直面“言”,也就是说,教学文言文不能轻视“言”,重视文言文中“言”的常态化教学是传统,也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注意词语积累,如实词、虚词的积累,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用法,也要注意积累短语,如成语、典故等,还要对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特别是特殊句式有所认识,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还要逐一梳理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对文言文教学而言,直接解决“言”的问题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少教师把文言文教学就简单地理解为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就只停留于“言”的层面而难及其余,有的甚至不厌其详,使教学成了碎片化的死记硬背,教师教得精疲力尽,而学生并不领情,根本提不起兴趣,学得头晕脑胀。实际上,对“言”的教学应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言语活动让学生积累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授予和告知。而开展有关“言”的微探究活动则是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好方法,因为即使是面对一个常见的词或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因为异读就有不一样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如读的重音处理和轻重配置的不同,其意思也就会不一样,至于句子的句读问题就更有学问了。如果在教学中对那些重点的“言”进行微探究处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持续保持,学习的效果就有了保证。
学生对“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对“言”的理解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语言运用中得到应证,这也是需要慢慢积淀的,因为汉语言是博大精深的,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如果仅用所谓词典意义来解释是很难切合语境的,更何况其复杂修辞所展示的语义的零时性和丰富性。如果机械照搬词典意义甚至会闹出笑话。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对“言”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传授层面则是不可取的,不仅被动,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易使教学陷入枯燥无味的困局而难以自拔,并不能真正实现语言积累和理解之目标。对文言文中“文”的教学切忌面面俱到。对具体教材而言,值得花时间“积累”和“理解”的应该只是少数的,毕竟不是所有的“言”都是活的因子,教学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活的语言因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且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现代语言的那些。就客观实情而言,所谓字字落实是很难做到的,也无需如此,因为学生对于“言”并非完全空白,暂时留存一些“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文章大意的理解,有些“言”在阅读过程中会由不理解到理解。在文言文“言”的教学中,须有所舍又有所取。
对文言文中“言”的教学采用微任务来进行探究会收到很明显的成效。对哪些“言”进行微探究?其取舍标准应定位于能否体现课堂教学核心价值,如果价值意义大且具有一定挑战性,就是可探究的“点”,否则没有必要。微探究教学不仅追求做正确的事,选择正确的“言”开展探究活动,更追求正确地做事,开展对“言”的正确探究活动,正确地探究比探究正确的更重要。文言文微探究教学中的哪些“言”是正确的探究点?就是既有鲜活的生命力,又有助于对“文”与“道”的理解,能够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并对未来阅读古文献有帮助的“言”。那么,又如何正确地去探究呢?就是要把握“这一篇”文言文所特有的文本“个性”,并能借助语境进行广泛探究,自由碰撞,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积累。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教学这篇文言文时,如果贪恋文中的“言”,就有可能使教学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因为文中的确有许多需要积累和理解的“言”,教学中需要精选进行适度的微探究。这里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中“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是非常著名的句子,其中的“沐”“浴”都是“洗”义,但却不同,如果再引用《渔父》中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来迁移探究一下“濯”的释义,就会对“洗”义有更清晰的认知,积累和理解就容易得多。但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失去重心,也会无端浪费课堂时间,探究过程也会显得单一而乏味。其实对《屈原列传》而言,从教学“言”的视角看,被动句式才是最为重要的,一是因为该文中被动句式的句型是多样的,能举一反三,对积累和理解极有帮助,二是掌握了本文中的被动句能够更好地进入对“文”的微探究教学,更容易走进文本的深处。微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走向理性的过程,这无疑有益于“言”的积累和理解,容易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教学时的微任务定位于课文用了哪些被动句和有何特点上,学生会很快进入文本,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经过梳理与讨论对课文的被动句式会有一个整理的了解。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被动句。如果再学术一点,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叫被动句。本文中的被动句主要有: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不凝滞于物。2.为天下笑;为秦所灭。3.信而见疑;是以见放;自令见放为;以赋见称。4.忠而被谤。5.方正之不容;死而不容;屈原既绌;屈原既疏;虽放流;兵挫地削。五种类型十分清楚,多数有标志性被动词,少数则是语意表被动的。通过对“言”的初步探究会对被动句式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迁移一下其他课文中的被动句,举一反三,学习过程会轻松得多,有意义得多,效果也会好得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52461.html
相关阅读: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