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咀嚼文字,在文本深处对话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丁维升

精读是基础,精读是前提。精读,是对重要文章或重要书籍进行认真感知仔细揣摩,逐词逐句深入钻研,进而对重要语句、重点章节达到透彻理解的一种阅读方式。精读要字斟句酌,反复咀嚼,精读要开放想象,深入思考。

探听河上的春信,当“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鲜,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雾,关心新来的鸟语。”这些不但对于观览有用,也是研究自然的法门。

??摘自叶圣陶《文章例话》语

一、比较替换,锤炼语言

比较,有利于体会词语间的细微区别,有利于锤炼语言,增强语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语言使用规范准确的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词句在表达方面的异同,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透过文字体会作者情怀。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中“撑立”一词的品味。

师:同学们“撑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撑立”含有站立、直立、挺立的意思。

生:“撑立”还有屹立的意思

师:那“撑立”能不能换成“站立、直立、挺立”或“屹立”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换入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琢磨琢磨。

生:不能,“站立、直立、挺立”都有硬而直地站立的意思能表现单个单薄的物体,但不能把青海高原那株柳“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这种高大、伟岸、顶天立地的气势表现出来。

生:“挺立”是含有坚强地直立的意思,但和“撑立”相比不能体现青海高原那株柳在严酷的寒冷、持续的干旱、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如此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艰辛和不易,“撑立”让人感觉是经过磨练的。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有压力更有向上的顽强的劲力,它是“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屹立”不能完全表现它的顽强与命运抗争。

生:“撑立”更能表现这株柳凭着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住了高原上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摧毁,终于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不仅读懂了“撑立”,更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永远伫立在每个同学的心中。

二、抓住标点,品味语言

标点符号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往往不止表示停顿和语气,其中包含的信息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标点自身的范畴。在标点的使用上,鲁迅先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凭借他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在他的文章中早已将标点符号的语言表达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破译标点,无疑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请看《理想的风筝》:

1、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这句话中省略号表示?(思维断断续续;这里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一种矛盾心理,因为作者写作此文时,刘老师至少是“年过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刘老师是否健在真的难说。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刘老师离开我们的可能,所以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激、怀念,永远铭记,不愿其离去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感情。)

2、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思念不绝。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露出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

课文中能咀嚼的不只是省略号,有时一个感叹号甚至一个句号都有其独特的用法及含义,关键是要把握和理解文字,以及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品味细节,咀嚼文字

细节,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好文章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细节的魅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咀嚼品味。

学习《理想的风筝》:用心读第8-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抓住关键词,体会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在关键字词句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第8自然段:通过“各式各样”、“长达丈余”、“精妙”、“决不肯”、“总是”、“喊声起”、“不断拉动”、“便抖起翅膀”等可见刘老师放风筝动作娴熟,说明他经常和学生放风筝,当然也少不了经常做风筝,只有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才会生活得如此诗意,更何况这是一个残疾人,自己快乐,带给别人快乐,这是多么可贵呀!

第九自然段出示句子: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这些细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刘老师敢于挑战,不自卑,不向命运低头,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学生,要做一个乐观的人,要做生活的强者,要奏响生命的最强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教学时,我们就应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这些细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他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品质。

教学中,我们应依据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细节描写,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课堂留白,有读有写

课堂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动静的谐和,是张弛的结合。正如中国画的留白所显示的美一样,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手段。留白作为一种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教学以“不全”求“全”,于有限中追求无限,力求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给人一种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教学《烟台的海》,教师根据课文结构相同的特点,重点精讲“冬日烟台海”这一段时,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1找:描写生动的句子;2思:烟台海和人的特点;3悟:词句中作者的感情。其他“春日”“夏日”“秋日”三部分,也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领会文章的内容、感情,揣摩作者遣词造句和构段的方法。这样操作,在教学中由“扶”??“半放”??“放”的一种留白,正是咬文嚼字的过程。

在《草原》中“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即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作者为什么而惊叹?这首奇丽的小诗又该怎样写呢?这些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可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然后写一写这首奇丽的小诗。

课堂留白,是教学的艺术,是咬文嚼字的策略,我们应尝试。

五、巧抓联系,品析语言

事物之间往往有多种联系,或相通、或相似、或相对、或相关……,正如由高山想到流水,由红花想到绿叶,由春蚕想到蜡烛,由明月想到故乡……。我们教学语文,就应抓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思维,

一位教师教《白杨》时,一生提出一个问题:“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难道就没有弯的、斜的、矮的吗?”

教师没有直接做出判断,而是举了一个例子,让学生领悟文中白杨树高大挺直的特点。

师:“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师:“对,说得很好。但是在我们的民族中也有败类:如叛徒、走狗、卖国贼,由于这些败类,就能否认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吗?”

生:“决不能!”

师:“那么刚才的这个问题大家能理解了吗?”

此教学片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联系中华民族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了白杨树高大挺直的特点。教师抓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这是咀嚼品析语言的一种策略。

六、依托文本,再造想象

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要开发儿童潜能,发展想象力是一把金钥匙。儿童爱想象,爱幻想。在孩子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心中,想象的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可以变成现实。我们在品词析句时就要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请看《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段: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翁对媪说:“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孩子他爹,你把三个儿子教育的真好,老大那么勤劳,老二也会帮我们分担家务了,老三也不淘气,三个孩子都有出息了,咱们可以安享晚年了。”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满满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教学片断啊,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品析了“媚”、“相媚好”,这就是真正的品味语言。

语文教材许多地方有供学生想象的空间,合情合理的想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内涵,增添语文课的情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七、体验生活,咀嚼词语

学习语言文字,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进行生活体验,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振。

《珍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教师教学时进行了如下的移情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珍珠鸟为什么“啄”我两下。

生:珍珠鸟啄我两下是表示亲热。

生:珍珠鸟啄我两下是表示友好。

生:珍珠鸟啄我两下说明它相信我不会伤害它,对我十分亲热。

生:珍珠鸟啄我两下是因为我很喜欢它,它也非常喜欢我。

师:你们能换一个字表达这种友好的情谊吗?

生:亲。

生:吻。

师:你们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事吗?

生:我家有一只小狗,我们是好朋友,每次放学回家它见到我总要舔舔我或者咬咬我的裤子、鞋子。它是在与我亲热。

生:我家有一只小猫,总喜欢舔我的手,在我身上蹭来蹭去的。

教师抓住一个“啄”字,让学生由表及里、由课堂到课外加以体会。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表情达意的准确,而且让学生领悟到了珍珠鸟对“我”的信赖、友好。同时还能感受到谴词造句咀嚼语言的重要。

作者:丁维升

精读是基础,精读是前提。精读,是对重要文章或重要书籍进行认真感知仔细揣摩,逐词逐句深入钻研,进而对重要语句、重点章节达到透彻理解的一种阅读方式。精读要字斟句酌,反复咀嚼,精读要开放想象,深入思考。

探听河上的春信,当“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鲜,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雾,关心新来的鸟语。”这些不但对于观览有用,也是研究自然的法门。

??摘自叶圣陶《文章例话》语

一、比较替换,锤炼语言

比较,有利于体会词语间的细微区别,有利于锤炼语言,增强语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语言使用规范准确的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词句在表达方面的异同,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透过文字体会作者情怀。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中“撑立”一词的品味。

师:同学们“撑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撑立”含有站立、直立、挺立的意思。

生:“撑立”还有屹立的意思

师:那“撑立”能不能换成“站立、直立、挺立”或“屹立”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换入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琢磨琢磨。

生:不能,“站立、直立、挺立”都有硬而直地站立的意思能表现单个单薄的物体,但不能把青海高原那株柳“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这种高大、伟岸、顶天立地的气势表现出来。

生:“挺立”是含有坚强地直立的意思,但和“撑立”相比不能体现青海高原那株柳在严酷的寒冷、持续的干旱、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如此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艰辛和不易,“撑立”让人感觉是经过磨练的。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有压力更有向上的顽强的劲力,它是“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屹立”不能完全表现它的顽强与命运抗争。

生:“撑立”更能表现这株柳凭着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住了高原上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摧毁,终于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不仅读懂了“撑立”,更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永远伫立在每个同学的心中。

二、抓住标点,品味语言

标点符号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往往不止表示停顿和语气,其中包含的信息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标点自身的范畴。在标点的使用上,鲁迅先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凭借他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在他的文章中早已将标点符号的语言表达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破译标点,无疑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请看《理想的风筝》:

1、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35294.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