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栋
教材中妙用虚字的诗句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还自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而像刘禹锡《石头城》、杜甫《蜀相》、李煜《虞美人》、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姜夔《扬州慢》等诗词,在使用虚字拓展意境、体现诗歌的概括性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还”,“二十四桥仍在”的“仍”,在拓宽诗的意境方面作用相同。如“还”,“淮左西边旧时月”以前她来,今天她还来;国运昌盛她来,国运衰微她还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她来,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她还来:她如此真切地见证城池兴衰的过程。在近于永恒的自然面前,人事的无常,世事的沧桑,越发变得突出鲜明,在作者和读者心中激起的感情波澜也就越发强烈。那轮不变的明月,就好像少不更事的顽童,对人间悲剧所表现出来的迟钝和冷漠,在有情人心中所产生的情感激荡分外强烈。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又”字在深化诗歌意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东风”是一个表示季节更替的物候词,因此它能刺激人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第一次“小楼昨夜东风”之时,诗人独上高楼,回首故国,不堪其痛,但生的渴望又使他需要抚平心灵的创伤,于是把希望寄托时间;第二次“小楼昨夜东风”之时,寄希望于时间的梦想破灭,诗人不得不承受加倍的亡国之痛,但生的本能又使他渴望抚平心灵的创伤,于是再一次把希望寄托时间。转眼“小楼昨夜又东风”。诗人就是这样挣扎在生与死、希望与失望、梦想与幻灭之间,承受着心灵的煎熬,在生的渴望中一步步走向绝望。“又”字就是这样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抒发随时光流逝而日益加重的亡国之悲,表达了心灵不堪承受的亡国之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是诗人对曾经肯定下来的美景的再否定。诗人缓步攀登在前往武侯祠大殿的台阶,看到碧草萋萋,掩映台阶;茂林叠翠,黄鹂歌鸣,真是一派大好春色,相信诗人心中定有喜情润生。但当诗人瞻顾大殿,感到人影稀少,香火冷清,甚至诸葛塑像已经是层层灰土覆盖,先前途路中的喜悦渐渐逝去。当诗人再次回到台阶之上,再看着那“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心中不觉产生否定其存在价值的念头,有着“良辰好景,形同虚设”的无奈和凄凉。诗的语言就像这样,以少胜多,极富表现力。
高考考查虚字的表现力是常规高频题型。假如高考需要我们来鉴赏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空”字的表现力,我们如何切入品味,从而有效作答呢?对于含有“虚字”的诗句的理解和鉴赏,我们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将“虚字”去掉,理解其画境美。再将“空”字嵌入,体会“空”字对刚才心情的某种否定。如果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思妇,那“玉阶空伫立”就是思妇自现登高远望的场景。望谁?仍然是望游子,盼游子归来。而“空”字就是对刚才心情的某种否定,即其苦等而无果,孤寂惆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35291.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