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张文?,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20 题。( 19 分) 张文?,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 第 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为长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
—20
题。(19
分)
张文?,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
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
不及。”?入朝,文?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文?以疑请,?曰:“子无为嫌
。若某,?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
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
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
?①
?
虚。文?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
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
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传
》)
[

【注】①帑?: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
C.

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
戴胄
方:仿效。
16. D
(方:比拟、比作。)

【解析】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试。A
项的“第”在文言中一般都作副词“只、但”和名词“住宅”,但在“

明经,补并州参军
”的语境中,是动词,用“
考取
”代入语境,也符合。
B
项的“

”在现代汉语中就有“嫌疑”的意思,代入语境也通顺。
C
项的“

”有两种读音b
ǐ、p
í,前者如“俾众周知”,后者如“裨将”,平时备考中也是常见常考。
D
项的“

”解释为“
仿效
”, “
仿效
”为贬义词,而语境中说
张文?

执法平恕
”,应是赞颂他的行为,显然与语境不合。
17.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
不及

B.

极推引

公之逮所
由使也

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

D.
保邦于
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

室西连于
中闺
17. B

B
项的“

”都是表承接“于是”。A
项的“所”都是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但它们指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指“……的人”,后者指“……的事”;C
项的“而”,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
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与、同”。)

【解析】此题A
项的两个“所”它们的用法都是所字结构,无非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而已,作为虚词用法不同的选项,迷惑性太强,也不适合作为“
意义和用法
”不同的选项。
18.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与高宗、李?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为官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8. D
(“张文?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解析】对内容的概括题,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语境,即可解决。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19.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
,逐层断句。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
)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1
)句应注意“若”、“施”、“焉”的翻译。“若”可以翻译成“至于”“像”,“施”应直译为“施展”,“焉”应译为“哪里”;第②句注意“抚”“

”“

”的翻译。“抚”可以译为“抚慰”“安抚”,“

”通“鉴”,引申为“教训”,“

”应译为“省察”。还要注意句中省略的成分。
【参考译文】
张文?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任并州长史,(李?)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入朝,文?与属僚二人都为李?饯行,李?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文?把心中的疑问向李?请教,李?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张文?)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同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
(张文?)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曾经患小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88440.html

相关阅读:《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