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自《左传·成公二(即公元前
589
)》
【原文】
癸酉,师陈于?
[2]
。邴夏御齐侯
[3]
,逢丑父为右
[4]
。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
[5]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6]
。”不介马而驰之
[7]
。?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8]
,曰:“余病
[9]
矣!”张侯
[10]
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11]
,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12]
,岂敢言病。吾子
[13]
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
[14]
,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15]
?——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16]
。此车一人殿之
[17]
,可以集事
[18]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19]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20]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21]
!”左并辔
[22]
,右援?而鼓
[23]
,马逸不能止
[24]
,师从之。齐师败绩
[25]
。逐之,三周华不注
[26]
。
【注释】
[1]
?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通“鞍”,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
癸酉:成公二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列阵,摆开阵势。
[3]
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
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
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
xì
)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献子、?子等。
[6]
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
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
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
病:负伤。
[10]
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
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
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
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14]
苟:连词,表示假设。险:险阻,指难走的路。
[15]
识:知道。之,代词,代“苟有险,余必下推车”这件事,可不译。
[16]
师之耳目:军队的耳、目(指注意力)。在吾旗鼓:在我们的旗子和鼓声上。进退从之:前进、后退都听从它们。
[17]
殿之:镇守它。殿:镇守。
[18]
可以集事:可以(之)集事,可以靠它(主帅的车)成事。集事:成事,指战事成功。
[19]
若之何:固定格式,一般相当于“对……怎么办”“怎么办”。这里是和语助词“其”配合,放在谓语动词前加强反问,相当于“怎么”“怎么能”。以,介词,因为。败,坏,毁坏。君,国君。大事,感情。古代国家大事有两件:祭祀与战争。这里指战争。
[20]
擐:穿上。执兵,拿起武器。
[21]
勉,努力。
[22]
并,动词,合并。辔(
pèi
):马缰绳。古代一般是四匹马拉一车,共八条马缰绳,两边的两条系在车上,六条在御者手中,御者双手执之。“左并辔”是说解张把马缰绳全合并到左手里握着。
[23]
援
:
拿过来。?(
fú
)
:
击鼓槌。鼓
:
动词,敲鼓。
[24]
逸
:
奔跑,狂奔。
[25]
败绩:大败。
[26]
周:环绕。华不注:山名,在今山东济南东北。
【译文】
六月十七日,齐晋两军在?地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担任车右做齐侯的护卫。晋军解张替?克驾车,郑丘缓做了?克的护卫。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齐军没有给马披甲就驱车进击晋军。?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击鼓进。并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被血染得深红色,哪里敢说受了重伤?您还是忍住吧。”郑丘缓说:“从开始交战,只要遇到险峻难走的路,我必定要下去推车,您哪里知道这种情况呢?——不过您确实受重伤了!”解张说:“我们的旗帜和战鼓是军队的耳目,或进或退都听从旗鼓指挥。这辆战车只要一人镇守,就可以凭它成事。怎么能因为受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您虽然受了重伤还没有到死的地步,您就尽最大的努力啊!”于是左手把马缰绳全部握在一起,右手取过鼓槌来击鼓。战马狂奔不止,晋军跟着主帅的车前进。齐军大败,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37727.html
相关阅读:“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