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六国论(节选) [ 清 ] 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 六国论(节选)

[
清]
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

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
,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
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24

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2
分)
25
.对“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
.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
.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
.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26
.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苏洵的观点

苏辙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27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
.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
.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
.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28
.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3
分)
参考答案:
24
.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2
分)
25

D

2
分)
26
.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助韩魏抗击秦国。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3
分)
27

C

2
分)
28




的内涵是指秦国用武力统一天下,用暴政治理天下;



的意思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统一,但四海臣服,万民归心。作者认为,



是不能长久的,而只有



才是赢得天下的正道。(
3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10964.html

相关阅读:“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