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7
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
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
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
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以病卒,七十有七。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比还长沙 比:等到。 B
.不少暇佚 佚:安逸。
C
.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加快。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速:招致。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
)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
)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
、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圣经深/
远非一人之见可尽/
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
不必先有主意/
若先定主意/
则求贤之心狭而差/
自此始矣/
B
.圣经深远/
非一人之见/
可尽试艺之文/
推其高者/
取之不必先有主意/
若先定主意/
则求贤之心狭/
而差自此始矣/
C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
必以帝王之道/
治忽之故/
从容讽切/
冀有感悟/
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
尤委曲尽言/
D
.集每承诏/
有所述作/
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
故从容讽切/
冀有感悟承顾/
问及古今政治得失/
尤委曲尽言/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另,A
、B
句正确标点:“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
)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
)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
曰”“
云”“
言”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09392.html
相关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及答案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阅读答案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赠卖松人》阅读答案